「知音號」開來武漢長江邊,已春秋三度。
2017年亮相時,這部由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聯合著名導演樊躍等打造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令人耳目一新;3年後,「知音號」已不僅僅是一場演出,它承載著IP集群,助推武漢全域旅遊,助力打造文旅目的地,築起城市精神新地標。
3年間,《知音號》演出900多場,帶領全球60多萬觀眾「穿越時間」。體驗式演出的精神盛宴,也讓遊客與武漢深有共鳴。
又到「5·20」。在公演3周年之際,「知音號」推出了全新主題:「江上知音,武漢倒影」。作為新文旅大潮中的「知音」和濃縮城市精華的「倒影」,這艘船正劈波斬浪,乘風領潮。
「知音號藝術發展中心」」自開業以來,受到了家長和學員們的一致好評。
「知音號」啟航時,全國文旅產業的潮水正悄然轉向。
隨著消費市場升級、中產人群擴大、旅遊習慣改變,文旅消費模式從「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觀光式旅遊變成了「人生還有詩和遠方」的嚮往的生活。能否滿足「價值、體驗、情感」三重訴求,成為文旅項目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
「知音號」的價值不僅在於正劇演出,還通過IP集群在提升。
以城市文化IP為核心,「知音號」策劃開展了豐富的白天場活動,體驗式場景營造、文化品牌活動屢獲好評。
與戲劇IP無縫對接,「知音號」成立藝術發展中心,兒童戲劇教育在全國首開先河。獨創的沉浸式教學體系,融入聲樂演唱、美術設計、舞蹈表演、器樂演奏、語言表達等五大獨立板塊,並拓展出微演出、泛戲劇等產品。
亮點紛呈的還有服務IP。復古造型服務、科技創新的「有聲導覽」服務提升了沉浸式體驗;「知音禮遇」完善了服務鏈條,將「知音號」品牌從船上延伸到整座城市。
文創IP則羽翼漸豐。正劇衍生出IP形象與文創產品,萌娃系列、人魚系列、貓系列讓人愛不釋手。「萬裡茶道·知音禮遇」禮盒攜手知名企業的聯名款月餅,熱乾麵、小龍蝦等漢派小吃冰箱貼,還有根據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武漢大學、江漢關等設計的「城市輪廓」拼裝積木都備受青睞。「知音號」為「城市輪廓」系列積木發起的眾籌,12小時即達成6.5萬元的目標,可見關注度之高。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遊客會更重視旅遊中教育、社交、健康等綜合價值。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董志向則表示,「知音號」衍生產業收入佔比超50%,IP集群的持續開發和運營正成為越來越多遊客來武漢的理由。
而隨著在IP領域不斷跨界融合、教育社交等功能不斷強化、「知音號」姊妹船的推出、高端會議和餐飲等服務的拓展,「知音號」將探索輸出文旅項目發展的「武漢模式」,武漢城市文化資產的價值和吸引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文旅目的地:拉動兩江旅遊經濟翻番 由旅遊過境地向目的地轉變
珞珈山賞櫻、「知音號」看劇已成為不少外地遊客來武漢的經典線路。「知音號」供圖
提升城市吸引力的目的是助力城市成為文旅目的地,推動全域旅遊良性發展。
2019年12月31日晚,數百位「知音號」上的遊客在長江燈光秀的絢麗光影中一起倒數,跨入新年。長江上的動人儀式讓人意猶未盡:「明年還要來!」
遊客感受不到的是,這一幕其實是正在進行中的「全域旅遊」戰略的縮影。
自誕生起,「知音號」就在全域旅遊的熱浪中全速前進。
新文旅時代的旅遊體驗不再是單個景區的碎片化觀光,而是從產品到服務的系統化「沉浸」。遊客前往的城市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景點,而是可以小住、可以融入、可以生活的文旅目的地。
而作為國內沉浸式表演的熱門產品,人們在「知音號」上的「沉浸」實則是對武漢的「沉浸」:通過劇中人物,一座城市的記憶直接展現在遊客眼前,武漢的歷史、文化、故事不知不覺已然了解。看完一部劇,就愛上一座城;登上一條船,就遊遍了三鎮。
因為有這樣豐富、良好的體驗,3年中,觀看《知音號》的外地遊客從公演時的兩成上升至六成,境外遊客也越來越多。
在文旅熱潮催化下,武漢文旅格局也在變化。除了傳統的「三菜一湯」——黃鶴樓、古琴臺、歸元寺和東湖外,近年來,武漢旅遊發展投資集團推出了三大文旅新地標——「知音號」、東湖綠道和長江燈光秀成為新一代「網紅」,還有百年建築裡的江漢關博物館等,它們與經典風光交相輝映,讓武漢旅遊異彩紛呈。
2019年「五一」假期,長江燈光秀啟幕,吸引遊客紛紛乘船「打卡」,兩江遊覽客流收入實現「雙100%」增長,東湖綠道總收入也翻了一倍多。
在文旅熱潮催化下,武漢的文旅目的地屬性明顯增強。2019年,武漢接待遊客總數約為3.19億人次,全國排名第四。澎湃江湖、煙火大城、過早之都、文藝青春和懷舊經典都成為讓億萬遊客慕名前來的理由。
新文旅趨勢中的沉浸式、夜遊經濟、消費升級等風口也通過「知音號」等項目串聯。在「知音號」登船眺望,兩岸風物盡收眼底,「最武漢」、最潮流的生活方式也通過「知音號」來到遊客身邊,收穫感、滿足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