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回顧
1你好,我叫錢庫!
2江南女子這場旗袍秀: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3靈溪龍港鰲江哪個鎮最有錢?第一名竟然是它!
4七位驢友帶你巴曹琵琶山走一圈,為勇者佔贊!
地名文化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和紐帶,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今天蒼南縣的許多地名,它們幾乎都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蒼南縣因地處玉蒼山之南,故名為蒼南,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蒼南縣古為「百越」之地,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漢時屬回浦縣。三國(吳)赤烏二年於橫嶼、陽嶼間設橫嶼船屯。晉太康四年始於此單獨建縣,名始陽,後改名橫陽,五代吳越時改名平陽。1981年6月由平陽縣劃出靈溪、橋墩、宜山、金鄉、錢庫、礬山、馬站七區和礬山鎮設置蒼南縣,屬溫州市。本文主要從地名與地理環境、軍事交通、民風習俗、方言文化、姓氏淵源、數字方位、動物群落等七個方面來了解蒼南地名文化。
地名既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環境的特徵,反映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和人類對地理環境特徵的認識。按地理特徵命名的地名最為普遍,也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絕大多數是依山傍水。
(一)水域地名蒼南瀕臨東海,水系發達,具有濃鬱的江南水鄉特色,故其運用水體名稱命名地名非常普遍。
垟,音yáng,多音字,《集韻》:餘章切,系吳方言俗字,指寬廣、平坦的田野、田地。溫州話有「山下該爿垟還大甚」;甬劇《姑娘心裡不平解》有「太陽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飯下田垟」等描寫。
垟字地名中有在垟字前冠以姓氏、地形或物品的,如謝家垟、雙家垟、湯家垟、仕家垟、林赤垟、吳垟、田垟、金山垟、雙垟、樟垟,騰垟、菖蒲垟、半垟、畔垟、水垟、營垟等;有在「垟」字前後標以方位的,如前垟底、前垟、後垟、外垟、上垟莊、水上垟、水下垟、務垟下、下東垟、下垟、東垟、西垟、垟底、頂垟等。看到「垟」字地名,腦中會浮現出「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江南美景了。
鄭家垟,明代有蔣應豪者,原居樂清烏巖,欲遷居宜山鯨頭營生而苦無盤纏,挑著籮擔沿路行乞。至此處,籮繩中斷,因歇擔四望,見其地肥沃可耕,便擇居於此,一年後收入除衣食外尚有盈餘,遂稱其地為剩家垟,後訛化變為今名。
溪,《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說文解字》:山瀆無所通者。又水注川曰溪。指山間與外界相通的小河溝,有「山間的流水」之義,又稱小溪,常用於南方的縣名。溝小則河必小,在溝內則河必小。溪字地名通用於全國東西南北。蒼南縣就有藻溪、莒溪、路灣溪、過溪、三條溪、環溪、羅溪、徐溪、橫溪、新溪、臺溪、溪邊等地名。
蒼南縣城靈溪,因鎮東有溪,溪東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狀如遊龍,傳說為「山龍過溪」穴位,故名龍溪。因閩語方言龍與靈同音,且靈有「人傑地靈」的意思,故諧名靈溪。
赤溪,《五洞橋碑記》載:則雲此地潮漲時,潮漲入溪,溪水海水相混,輒現赤褐色,故名之為赤溪,有贊語云:「鶴山環繞,赤水東流。」
雙溪,民國《平陽縣誌》稱松溪,松溪的方言與雙溪諧音,又因九甲溪在此注入松溪,出現了兩條溪,故稱雙溪。溪邊先賢蘇得三先生有詩寫雙溪:「雲碓聲沉霧裡溪,昏聾獅子聽啼雞。至今不辨雞啼處,雞在罩山啼處啼。」由於雙溪風光旖旎,環境清幽,當地逸士蓮溪先生稱作仙溪,按劉禹錫《陋室銘》之韻,寫下了《仙溪記》。
浦,《說文解字》:水瀕也,指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古代浦與步、埠相通,意為河流注入江海和碼頭、渡口。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載:「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文苑英華》卷374)蒼南位於東海之濱,故以浦命名的地名到處可見,如沿浦、凰浦、新浦、浦亭、浦邊、樟浦、浦口、浦東、靈浦、浦南、浦內洪、浦尾、東浦、池浦、流浦、浦後、瀆浦等。
蘆浦,相傳昔日其地之東南,有江浦注入東海,浦之兩岸長滿蘆葦,故因地得名叫蘆浦,《溫州鹽業志》載:宋真宗鹹平三年置天富北監場和天富南監場。天富南監場,初設石渠裡,明時遷蘆浦城,故蘆浦又叫南監。南宋彭仲剛《南監地輿記》載:「蘆浦為天富南監場,仍設大使駐劄,數百年久安長治……舊為吳越王屯兵處。」
南方多水,有水多有橋。橋多建於交通要津,橋不但是架於水上以便通行的建築物,也使得人們圍橋築屋,慢慢發展為村鎮。久之,橋往往也進入地名,成為地名的一部分。
蒼南縣城有大小橋梁幾十座,以橋命名的鄉鎮街巷也構成了蒼南地名總數的一部分。有以橋蘊涵的典故命名的,有以橋的地理位置命名的,也有以橋的特點命名的。如繆家橋、中橋、虹橋、中平橋、餘家橋、六板橋、單板橋、夏橋、倉橋、新橋、平水橋、旗杆橋、橋底、韓頭橋、洞橋、流碓橋、黃判橋、三石橋、橋頭、橋墩、倒橋等。
芙蓉橋,相傳明代時,河之西岸長有一棵極大之木芙蓉,樹幹側倒至對岸,孩童常緣樹幹過河,遂稱為芙蓉橋,後為村名。清人張綦毋詩云:「東謝行來西謝近,芙蓉橋上看芙蓉。」
塘,堤壩之意,開發改造沼澤地、拒鹹蓄淡時採用的工程構築物,村莊用此名,多因村莊皆位於海塘堤壩附近。塘另一含義為水池,蒼南沿海灘涂面積有97.24平方公裡,幾乎各處都是塘田,塘在蒼南地名中也常見。如:塘下、上官塘、下官塘、漁塘口、塘河、山塘、塘北、下塘、新塘、塘沿、破塘、塘內、塘西等。
蒼南地勢呈三角形地帶,西南有5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拔其間,地勢高峻,蜂巒眾多,溝源區多峭壁、瀑布。
岙,音ào,《漢語大字典》載: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岙,也作嶴,為山坳近水之處。如永嘉有霓岙,奉化有松岙,鹿城仰義鄉有河岙,雙嶼鎮有上岙等。
蒼南有岙內、山岙、雅家岙、新岙、外岙、官岙、南岙、北岙、上綿岙、板岙、鳳岙、垟岙、鹿岙、郭岙、金岙、秦岙、內樟岙、下岙、儒家岙、漁岙、大岙心、黃坭岙、崇家岙、中岙、中姑岙、垟岙、陳家岙、蔗岙、流岐岙、大岙、小岙等地名。
南方特別是湘方言區,多習慣於把山叫做嶺。如蒼南的百步嶺、烏石嶺、豬母嶺、鳳桐嶺、大嶺、斜嶺、北鬥嶺、長嶺、東嶺、下半嶺、半嶺、嶺腳、岱嶺、南堡嶺、沙嶺、白蓬嶺、上半嶺、東嶺頭、車嶺、柯嶺、嶺頭、黃土嶺、赤土嶺、徐家嶺、企嶺、坑門嶺、通家嶺、安口嶺、和塔嶺、三跳嶺等,這些地名所界定的區域,在歷史上多是小山。
寨嶺關,原名寨子頭。三跳嶺、赤土嶺、某珍嶺、坑頭嶺四嶺經過此地。古有義軍在此扼險築土城,結小寨,故稱寨嶺關。
以坑為名的多是山勢低洼的地帶,如蕉坑隔、蕉坑、坑門、東坑內、鴨母坑、橫坑、垟曹坑、瑤坑、包坑、深坑、英坑、半坑、石坑、爐基坑、石頭坑、貢坑、乾垟坑、付馬坑、柯田坑、王留坑、山坑、幹坑、坑頭、鄭坑、雙港坑、後坑、深家坑、風坑、尖家坑、四畝坑、王西坑、桂坑等。
中坑,原名東坑,清末溪邊先賢蘇得三有詩寫東坑瀑布:「東坑水瀉噴瓊珠,源發龍潭萬派扶。暴雨聚逢疑瀑布,幾番過眼幾番無。」後改為現名。
軍事商業對地名的影響尤為重要,許多人煙稀少的地名由於軍事等原因湧入許多人口,從而產生了地名。蒼南現今還存留許多軍事戰爭留下的古建築,如大炮手煙墩、頂魁山煙墩、南關島煙墩(煙墩即烽火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
霞關,又名鎮下關,明洪武二年,設鎮下關,派兵駐守。並在山上設煙墩警報,與南關、北關二島形成犄角之勢,稱「三山鎮港」。嘉靖三十三年,增設鎮下關水寨。自明、清到民國直至建國之後,這裡一直有武裝部隊守衛海疆,後以諧音作今名,取「雲蒸霞蔚」之意。
金鄉鎮,《平陽縣誌》載: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於此設衛並築城,稱金鄉衛城(原名金舟鄉),金鄉之名始此。明初以來均為沿海軍事重鎮,清康熙九年廢衛稱鎮。
舥艚,《漢語大字典》載:舥Pá,舥,腳船也。艚Cáo,漕運所用的船。三國東吳赤烏二年孫權於仙口一帶建橫嶼船屯,委典船校尉監督罪徒造船。宋《元豐九城志》作杷槽鎮,為軍制單位,後廢,因其處於琵琶山隔海相望,相傳古時築有槽形水道,注水入海,故名為琶槽,訛為杷槽。明弘治《溫州府志》把杷槽鎮稱為杷艚鎮,後以其為舟戶艚(漁船名)停泊之所,遂改槽為艚,並記載「杷艚鎮在二十一都」。隆慶五年《平陽縣誌》把杷艚地名寫為舥艚。
蒲壯所城,唐末設戍,宋時設蒲門巡檢,《系年要錄》載:蒲門巡檢有巡船,每舟闊二丈有八尺,其上轉板坦平,可以戰鬥。從以上資料得知,唐宋時期蒲城已是海防要地。《明史兵志》載:朱元璋命湯和築沿海諸城,洪武二十年置蒲門、壯士、沙園三個千戶所,隸屬金鄉衛。明亡,撤銷「軍衛制」,清代蒲壯所城仍為海防要地。
寨、堡是屯兵系統最小的單位。寨、堡平面略呈方形,外壘砌城牆。城牆內外兩側均用不規則塊石壘砌,中間夯土石。城內街巷設置與城牆內側的環城路相聯。城內還設屯倉、水井等。城外周圍開闢田地,以供軍需。
寨,有防守用的柵欄,舊時駐兵的營地、村莊等釋義。寨一般由官方造。蒼南就有如鎮下關水寨、龜峰巡檢寨、菖蒲蟬寨等以寨為名的地名。
埕溪寨,地處險要,視野遼闊,南望浩瀚大海,北望重嶽疊峰,西南望大牆山煙墩、南關島煙墩及懸中堠,東南望北關島三個尖煙墩,東北望柳壟煙墩。
堡是相對城而言的,是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是規模較小的土牆圍的民用防禦工事,和城相比,要簡陋和矮小得多,大一些的可臨時庇護一二百人,小的只能容納一二十人,分官方造與民間私造兩種。
蒼南以堡為名的地名眾多,如上堡、下堡、西堡、南堡、蘇家堡、許家堡、張家堡、陳家堡、倪家堡、戴家堡、吳家堡、白灣堡、頂堡、後堡、靈堡、前堡、浹中堡、九堡等地名。
朱堡,屬朱氏家族為抵禦倭寇侵犯而自發砌建的,此堡除北面依山坡而建外,其餘三面護城(堡)河環繞。
古來商業活動繁榮的地名,人口也非常密集,商業發展對人口聚集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此也產生了很多與之有關的地名,如礬山。
錢庫,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第三代孫錢俶在高僧願齊幫助下繼承王位,為答謝願齊在金錢庫置庫司,徵收諸鄉茶、鹽、棉、絹等稅,以供給願齊和眾僧使用。從此,庫司所在地就成為願齊師徒經常往來之地。當地人稱這庫司為錢王庫司,後為稱呼方便,願齊又把「錢王庫司」縮寫為「錢庫」來作為庫司駐地的地名。
莊就是村,同義並列成詞彙,叫村莊。莊也是店鋪,舊時,錢莊相當於現在的銀行,飯莊相當於現在的飯店,而綢緞鋪子也叫綢緞莊。還有王家莊、潘莊、楊家莊、下莊、下東莊、徐家莊、大莊、東莊、林家莊、金家莊、沈家莊、前莊、餘莊等。
店是店鋪的意思,作為地名,店是旅行者住宿的地方。以店鋪為名的地方,多在交通要點,官道旁、大路旁、河道旁多設店鋪,後漸漸演變成大城市。所謂酒店、旅店、貨棧都屬於店一類。有以裡程為名的店,往往是相對縣城或州城而言。這些地名很小,多有變更,但存留下來的就不計其數,如蘇家店、後店、底店、馮店、劉店、東店、元店、下店、林店、橋頭店等。
每個地名的命名,總有它不同尋常的由來和含義,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諸多典故、成語、傳說都與地名直接相關。如宕頂、蘆浦報恩寺、樓下、尖礁、雙桂裡等。
鸛巢,漢光武帝劉秀逃難至此,因白鸛聚集築巢,使劉秀得以避難,在錢倉小登基。劉秀回京稱帝後,有感於鸛鳥救駕,遂將避難之地賜名鸛巢。
大觀,明萬曆間境內大寨山上有寇盜,搶掠客商,使行旅路過者提心弔膽,以為生死關卡,故稱為大關,後雅化為大觀,蘊有「蔚為大觀」之意。
百丈,傳宋淳佑七年,當地右科進士章夢飛(知肇慶府)與其姊夫於此處同時分別建造第宅,兩宅相距八丈,故以八丈為名,後訛變為百丈。
公婆石,高岙山腳有巨石一對緊偎而立,高數丈,人形,一高一矮,俗呼為公婆石。清乾隆時詩人張綦毋《船屯漁唱》有詩詠及:「種田不收一年事,取(娶)婦不著一生貧。請看山前石翁姥,兀然相對卻如賓。」民國《平陽縣誌》錄此詩,加注云:「種田」二句,王道甫詩。石翁姥俗名公婆尖,在藻溪山。」
《尚書》載,傳統習俗中人們祈求的五福是「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民間的說法就是「福、祿、壽、喜、財」。戰亂、自然災害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民眾日月祈求天下太平,希望過上和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給自己降居之地命名時,這一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來。蒼南諸多地名都反映了當地人們的這種情感寄託,如永勝內、協利內、繁枝、觀美、永盛、泰和、泰安等。
燕子窩,先祖鄭並獻於清雍正九年從北港遷此古道南側定居,此地南面緊靠山峰,峰下有一塊由古道繞成的半圓形山坳,恰似那屋簷底下的燕子窩。鄭氏祖厝就建於此,寓意春燕銜泥,重振家園,雙燕育雛,兒孫滿堂。
佳山,《鄭氏宗譜》載:先祖鄭仕騏仰慕平邑文化風水,於清康熙九年,從福建省遷入此地借山建宅定居,因「假」義「借」,故命名為假山。因假山鍾靈毓秀,鄭氏裔孫發達昌盛,遂把村名假山雅化為佳山,意含「年豐更覺村居好,人壽全靠土地山」。
蒼南是浙江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除漢族外,還聚居著畲、回等33個少數民族共3萬多人,有2個民族鄉和30個民族村,其中畲族人數最多。與蒼南相比,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雖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但少數民族人口只有1萬多人,且居住的少數民族種類較少。
畲族自稱山哈,山哈即山客,意為居住在山上的人。南宋·劉克莊《漳州諭畲》:「畲民不悅(役),畲田不稅,由來久矣。」
畲族史詩《高皇歌》記載了上古時代祖先盤瓠徵服犬戎,與高辛皇帝的三公主結婚,後於鳳凰山居住。畲歌唱道:「祖宗落擔鳳凰山,做天做地做世界,青山綠水做衫著,溪河流水做琴彈。」
畲族尊三公主為鳳凰神,畲族婦女普遍穿鳳凰裝(《桂海志續》載:女則用五採繒帛綴於兩袖),鳳凰裝別具特色:畲族婦女用紅頭繩扎頭髮,盤在頭上,高高隆起,叫鳳凰髻;周身佩掛著叮噹作響的銀飾品,象徵著鳳凰的鳴囀;畲族姑娘出嫁時要戴鳳凰冠;像這樣的鳳凰裝、鳳凰冠常在婚禮上穿戴一次便收於箱底,等到亡故時再用來穿戴入葬。可見鳳凰是畲族的崇拜對象,是吉祥的象徵,蒼南畲族居住的地方,多鳳和凰字地名,如鳳岙、鳳池、鳳灣、鳳樓、鳳山、鳳江、鳳陽、鳳桐嶺、鳳駕埔、凰浦等。
古代因戰爭逃難、天災人禍等原因,許多外地人遷入蒼南,同時也帶入了外地方言,後又與蒼南本地方言融合,因此蒼南地名的形成也受外地方言的影響。
景寧《畲族志》載:「房子,畲語稱寮。」畲族山歌裡唱道:「今日寮裡起身來。」早期畲民生產力落後,過著刀耕火種、遊移不定的農業生活,大多是「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
寮,音liáo,會意兼形聲字,從宀從尞(liào)尞亦聲。尞本為火氣上升義,合宀旁表示屋內能透光之處,本義為窗,引申為多人同居一室的小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載:「象於大型宮室中燃火之形。」表示多人飲食起居於其中。如畲家寮、頂寮、漁寮、田寮、香菇寮、下寮、鍋寮、煙寮、北田寮、寮子、五岱寮、寮邊、外寮、牛寮、樟栳寮、竹子寮等。
溫州話中仍保存寮字,指稻草和木結構的茅屋,貧窮人家常搭寮居住。陸遊《貧居》詩「屋窄似僧寮」,僧寮指和尚住的小屋。溫州人常有和尚寮、師姑娘寮等說法。寮字地名多集中在海濱一帶,這種寮比較簡陋,但十分寬敞,既可住人,又可在裡面勞作。近代白話還有茶寮的說法,小茶館的意思,如南茶寮、北茶寮。
以厝字組成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沿海島嶼。蒼南縣有相當大一部分居民的方言是閩南語,厝在閩南語中代表房屋,可以說這是地圖上小於村的最小單位,由於他們長期處於同姓聚居,因此這些地方的宗族觀念較重,常有宗族之間的糾紛。如鄭厝、謝厝、陳厝、蘇厝、紀厝、曾厝、蕭厝、朱厝、溫厝、羅厝、潘厝、彭厝、李厝、洪厝、顏厝、柯厝、林厝、吳厝、王厝等。另外還有老厝、新厝、古厝、下瓦厝、大瓦厝、外厝、內厝、坑下厝、大草厝、外新厝、張唐厝、朝西厝、六畝厝、後厝、厝支仔、王道厝、新厝內、老厝基、大厝基、厝基、瓦厝林等地名。
所有姓氏聚落地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聚落居民多以血緣關係為特徵結合起來,有的經歷上千年的歲月且持久不變。這種宗族制度的遺蹟有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就充分表明地名不僅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觀念的反映。如:章家陽、湯家陽、郭家溪、宮後陳、楊家浹、山腳李、郭家車、周家車、後蔡、前蔡、下匯周、下匯肖、王家山、楊家弄、林家店、張家腰、張家堡、黃頭塗、項橋等。
華陽,元時此地居民華姓居多,故稱華垟。因兵亂饑荒,華姓裔孫多遷徙他鄉,唯留桑麻古道。明初,有人在此墾荒種麻,遂改名為麻垟,史稱麻陽。民國《平陽縣誌·人物》載:「洪武元年,童聞從明軍攻陳友定,取山溪、麻陽、五大、南山,克分水關……」民國廿四年,華陽設鄉。首任鄉長吳感民根據歷史上華垟、麻陽之稱,為其地定名為華陽。
黃婆亭,相傳此處為瑞安至福鼎的交通要道,有一黃姓婆婆在山巔之處築亭,供行人憩息,六月炎天煮茶於亭,免費招待行人解渴。來往客商盛讚其德,故稱此地為黃婆亭。
陳絳殿,宋代名臣陳彥才因反抗奸臣秦檜誤國,遭秦檜逼害,辭官隱居蓮池,與鄉民同甘苦,修橋築路,做了許多有益鄉裡的好事。陳公逝世後,築殿奉祀陳公真身,殿名曰陳絳殿,故名。
數字,源於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創造的一種文字。可能是數字容易被記憶,也可能是數字能誘發人們思舊情緒的緣故,因此在地名中較為多見,這種現象在蒼南地名中也較普遍。如四岱、八岱、五鳳、五畝、六畝內、七畝、九鬥、九甲、九畝、十畝窟、十五畝、二十畝、三十畝、百丈。
百畝坊,舊稱百畝荒:旬日不雨則涸竭無以灌溉,莊稼顆粒無收。俗云:「百畝田園缺水用,顆粒無收一片荒。」現在山高林茂,流水潺潺,遂諧音雅稱為百畝坊。
我國古代有山北為陰,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水北為陽;山、河之東稱左,山、河之西稱右;高為上,低為下等示位稱謂原則。方位詞的功能就是標明地理位置,如東、南、西、北、上、下、前、後、中、頭、尾等。蒼南方位地名中最普遍的分為兩類:一類為方位詞在後的,如:挺南、平南、棋南、鬥南、山南、山北、山東、靈東、山前、門前、方巖下、水頭、水堀頭、大浹頭、巖尾、水尾、大寨尾等;另一類是方位詞在前的,如:西山、南山、北山、南港、北港、上林、下林、下莊、上江、上乾、前昊、後車、後垟、中墩、中魁等。
西山,先賢董齊霞《重刊伏鷹村居記》載:「庫官以外,疊嶂相接,忽有奇峰突起,冠特高,而頭矯以轉者,曰鳳山。」此山在阜殷之西,人稱西鳳山,後省字,稱作西山。
動物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生存的必要條件,又能為地名的命名提供重要的依據。以動物名稱作通名命名的地名既可以作前綴,又可以作後綴,還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地名。蒼南就有獅頭山、獅頭腳、雞籠山、雞光山、馬鼻山、馬站、老鼠坑、牛乾村、魚籠頭、魚蚵山、龍港、龍渡、龍湖、龍躍、龍華、雁頭、鯨頭、老虎尾、虎頭尖、鵝峰山、鵝角髻、鵝角冠、蜘蛛山、老鷹湖、老鷹尖、烏龜山、馬鞍山、馬尾礁、燕窠洞、牛運、石牛、望鶴、南鶴、鳳鶴、鶴浦等動物地名。
雁蕩山,素有「海上名山」之譽。清代《雁蕩廣志》載:雁湖岡頂,古時有湖,方可十裡,水常不涸,湖中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歸時,棲宿於此。而得名。
鶴頂山,傳古時有鶴在此山修煉成仙,號稱自鶴仙師。清光緒二十五年建造祥雲院,供奉自鶴仙師神像,又主峰形似鶴冠,故名鶴頂山。
牛埔,這裡有一個山坳,地勢平坦,遠離村民居住地,是清時宰牛的地方,故稱牛埔。
結語
地名代表著一個地方的一段歷史,是一種歷史的延續,地名也代表著一種文化,是一份文化的傳承。考證、研讀村名,能從中了解自古到今的村史沿革變化,也體現了濃厚的鄉土情結。如今,在城市化發展的浪潮下,有些村莊已經被城市擴張徹底的淹沒,它們的身影早已消失,但是它們名字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內心深處。
◐ 文章來源:靈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