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鬼吹燈》《花千骨》《華胥引》《何以笙簫默》《琅琊榜》等作品帶熱了網絡小說改編。眼下,高人氣網絡小說不僅影視改編版權高達數百萬,有的遊戲改編版權甚至高達千萬。不少網絡作家因此成為「富翁」,不僅頻頻亮相富豪榜,有的還成功轉型,在業內拿下影視、遊戲億元級的項目大單。
在某機構公布的網絡作家榜上,排名第一的唐家三少僅2014年版權收入就達到5000萬元,相比同一機構公布的非網絡作家榜,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莫言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版稅之和為3000萬元。
從「千字幾分錢」到現在的年入千萬,網絡寫手收入超越傳統作家甚至是當紅明星。那麼,飛速晉升的文學新貴都在忙什麼,網絡寫手真的集體日子很滋潤?資本除了讓網絡文學富裕起來,是否也在影響網絡文學的創作初衷?
僅憑藉點擊率,敲鍵盤碼字不可能成為富豪
只要在網絡中輸入「網絡作家」,首先跳出的必有「網絡作家財富榜」。在這些榜單中,最熱網絡作家的收入甚至已經超過了一線明星。一份榜單顯示去年排行第一的唐家三少僅一年的版稅就達到5000萬,超過了演員周迅的4800萬。有媒體統計,連續三年蟬聯收入冠軍的唐家三少,資產早已過億。
憑藉居高不下的人氣基礎,網絡小說已經成為娛樂大資本的必爭之地。被業界視為網絡小說人氣「扛鼎之作」的《鬼吹燈》與《盜墓筆記》都於今年被影視化。前者將故事系列拆分銷售給兩家影視公司,銀幕上將出現兩部投資過億的改編電影;後者版權被某視頻網站購得,以每集超過500萬的製作成本,登頂網絡自製劇之最。雖然影視公司與作者對版權費都閉口不談,但根據「版權購買成本約佔製作費成本5%」的行規來算,兩部網絡小說的影視版權費基本都在百萬級別。
「2012年手機遊戲與電影市場大爆發,得粉絲者得市場,內容年輕化而且具有知名度的網絡小說,成了撬動產業的利器。」閱文集團副總裁羅立告訴記者,網絡小說版權真正受到重視是近3年的事。「10年前,網絡小說版權費用只有十幾萬,《誅仙》等粉絲量幾乎可以與『盜墓系列』媲美的頂級網絡小說,版權也只賣到五六十萬。那時出售遊戲、影視版權,被網絡小說作家視作一種提升知名度的廣告行為。而如今,版權收入已經翻了10倍,網絡小說影視版權收入已經進入百萬級,而遊戲版權已經高達千萬。」
網絡小說動輒百萬的版權收入,徹底打破了人們對網絡小說「不賺錢」「血汗工廠」的成見。然而這個令人欣喜的數字真的已經改變網絡小說作家的整體收入水平了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論斷並不成立。
以國內賣出版權最多的某大型網絡文學網站為例。目前該網絡平臺共有註冊寫手約400萬人,其中與網絡平臺正式籤約,也就是可以通過閱讀量得到稿酬的只有幾萬人,約佔寫手總數的1%,其餘寫手的小說都是免費被讀者閱讀,不帶來任何收入。每年,這些籤約作者的小說中,大約又會有100部左右「現象級」高人氣作品冒尖,它們成為遊戲、影視等娛樂資本爭相收割的對象。如此算來,在網絡寫手中,真正享受到IP福利的「幸運兒」還不到萬分之一。
那麼餘下的99.99%的寫作者的收入狀況又是怎樣的呢?其中約有1%的作者在粉絲數達到網站要求後,會被聘為籤約作者。他們的文字在上架後一般以0.05元/千字計算,再乘以點擊量。一位網絡小說平臺資深編輯透露,籤約作者的收入一般分為三檔,較低檔的點擊率維持在千位數,每月可獲得2000-3000元收入;中檔月入幾萬;最高檔的點擊為億級,年入達到百萬。而版權身價百萬的網絡小說基本都出自這批年收入就已經能到達百萬的作家之手。
在這位編輯看來,網絡小說寫手收入「兩極化」被點擊至上的粗暴商業邏輯,變得越發明顯。而每年進入網絡作家富豪榜的作者,他們的影視、遊戲、出版物的版權收入都超過了一般作家賴以為生的點擊量收入。如果得不到娛樂資本的垂青,僅憑藉點擊率基本沒有登上富豪排行榜的可能。
粉絲要哄,資本要討好,日更6000字才能「保溫」
90後網絡文學作家亂,在2014年網絡文學作家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8位,在這一年他的首部網絡小說《英雄聯盟》被影視公司相中,可觀的版權收入讓從事網絡文學寫作僅1年的他,成了網文界的「新貴」,這也堅定了亂做專業寫手的決心。而亂在今年5月剛剛開啟的新作品《全職法師》,也已經被動漫公司買下改編版權。「睡到中午起床,寫作時間為下午兩點到晚上6點,每天更新6000字。」雖然已經躋身「大神級」寫手行列,但他的作息卻是不少網絡文學作家的寫照。某文學網站編輯透露,大多數網絡小說寫手每天都持續寫作5至6個小時。
作品才進行了幾個月,就已經賣出了改編版權,購買方會不會要求作者將內容與構架向利於改編的方向推進?對於記者的疑惑,亂的態度很堅定——「完全不會」。他的底氣來自過億的點擊量以及巨大的粉絲基礎,在他看來目前超級IP仍然處於「賣方市場」。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對於網絡文學整體而言,資本掀起的「定向創作」風潮卻在滋長。一份網絡文學報告顯示,現在影視遊戲產業資本最關注的是「玄幻題材」,因為這一類型架空的世界觀與「修煉闖關」的設定,最易於改編成影視劇或遊戲。一些動漫遊戲公司已經開始「預約」熱門寫手的作品,有的甚至在作品前期構思階段就開始介入。為了迎合資本,不少網絡小說寫手在類型上主動向改編靠攏,甚至形成套路。粗糙的角色性格設定、簡單的情感走向以及強烈的遊戲感,成為不少網文的通病。
「資本在為網絡文學作家帶來利益與名氣的同時,也為業界灌入了前所未有的浮躁。但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就在於其區別於傳統文學的評判標準以及多元化的樣態。」亂說,自己的第一部網文作品寫的是「電子競技」,這個全憑興趣與擅長選擇的題材,屬於當時最冷門的題材。
在網絡小說作家葉非夜看來,IP熱對網絡小說作家圈生態與環境的衝擊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劇烈。「資本有盲目性,但目前看來其最終成就的都是遵循網絡文學內容創作規律,而且能夠耐下心來創作的寫手」。葉非夜從事網絡文學創作已經有9年時間,作品不下20部。從穿越起家,現在專攻都市言情題材的她,今年有一部小說被影視公司以百萬價格買下改編權。
「要積累粉絲,網文作家需要不斷地更新有看點的內容以及與粉絲互動。網絡小說實在太多了,網絡時代粉絲的流失度很高,導致作品淘汰率也很高。」葉非夜說,「如果一部作品火了,就間斷創作或者不再與讀者進行內容互動,作者與作品很快就會失去人氣優勢。」而一部作品丟失粉絲的半衰期,往往只有幾個星期。
改編影視劇,去掉的有口水,也有互動性的圈子文化基因
不少人將影視化視為網絡小說從「地下」破土而出,實現主流化的一個華麗轉身。但在不少網絡小說作家看來,這條通往主流的進階之路並不好走。不少作品在迎合影視趣味的過程中,對內容進行了大幅度改編,最終成了毫無特色的言情偶像劇,更有甚者只是借了原作的名頭與核心情節,其他內容一律另起爐灶。「影視開發只是讓網絡小說成了一個創意與粉絲基數的採購庫,大多數時候,衝著快錢而來的影視公司並沒有耐心展現小說的魅力。」並非所有網絡小說作家都對資本的進入持樂觀態度,一位網絡小說作家直言,轉碼中遺落的才是網絡文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編劇與作者之間的「話語權」角力在改編作品中越來越突出。7年前,周浩輝開始在網絡上更新探案懸疑小說《死亡通知單》,去年這部小說改編的網絡劇,一舉拿下全網第一的點擊量。然而,網絡劇與原著的差異卻十分明顯。男主角的性格從原來的嚴肅學者,變成了一個愛耍寶的搞笑人物,到了第二季,劇情已基本完全脫離原著。「網絡劇確實需要通過更加年輕化的人物性格去吸引觀眾,從影視角度來看,這是一部好作品,但離原著實在太遠。」有邏輯的改編還是得到了原作者的理解。但並非所有作品都像《死亡通知單》那麼幸運,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不少作品被強行灌入了「狗血」情節。一位網絡小說作家透露,自己的某部純愛作品,被編劇加了不少「扇耳光」情節,甚至將女主角的閨蜜改成了情敵。近期,《鬼吹燈》作者天下霸唱發出申明,否認自己參與原著改編電影《九層妖塔》的編劇。這起事件被圈內解讀成,為迎合銀幕喜好,原著遭遇「奇幻+打怪」式粉碎化改編後,作者的一次公開抗議。
網絡小說作家不滿影視化的改編,而在專業編劇界,對網絡文學說「不」的聲音也開始湧現。「有很多網絡小說內容我覺得是很腐朽的。它沒有作為一個影視作品精湛的高工藝和文學工藝。很多熱門的大IP還是需要一些成熟的編劇進行轉化,他們在這個IP下貢獻了自己幾乎95%的原創。」電視劇《家常菜》的編劇王力扶表示不會去嘗試改編網絡小說作品,她認為文字與影視內容間本就存在極大差異,這一點在以「口水化」「閱讀爽感」著稱的網絡文學中顯得格外明顯。
事實上,《鬼吹燈》《盜墓筆記》《花千骨》《何以笙簫默》……這些今年亮相螢屏銀幕的網絡小說基本都出現在2006年間,也就是網絡文學確立「將點擊率作為貨幣」的盈利模式,並且迎來大繁榮的階段。這樣的盈利模式賦予這批網絡小說空前的粉絲基礎,同時也讓它們具備了先天的商品屬性。為了適應網絡劇的快速消費,不少網絡文學大神曾經將網文成功的秘訣之一定義為「保持膚淺」。
在業內人士看來,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與作者構思讓位於粉絲的閱讀快感,圈來了粉絲,但是卻離優秀的改編文本越來越遠。
歡迎加入蕭盛讀者QQ群,我們一起交流,群內讀者有可能獲得蕭盛籤名的書。本群只允許蕭盛的讀者加入,無關人員請繞道,QQ群號:36289166 蕭盛歡迎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