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劍與巫師》到《命令與召喚》:西木RTS秘聞錄丨觸樂

2021-02-16 觸樂

1995年發售的初代《命令與徵服》可謂RTS的教科書,其誕生過程則一波三折。本作最初設定為奇幻風格,開發工作因為《沙丘2》等其他遊戲而不斷擱置,標題經歷了《劍與巫師》和《命令與召喚》等暫定名,正式開工後又和《魔獸爭霸》撞車,最終變為了科幻題材……遊戲外的故事比遊戲內更加精彩,而這一切僅僅是RTS黃金時代的開端。

《命令與徵服:重製版》在本月的熱銷,讓這個多年沒有PC新作發售的經典品牌重回主流玩家視野。在遊戲已經變為4K規格的今天,重新回顧西木(Westwood)過去的歷史,或許別有一番滋味……

感謝CNCNZ站長Plokite Wolf對文本的協助。厚積薄發

同為美國西部的大城市,拉斯維加斯的遊戲產業遠不如洛杉磯或舊金山那般興盛,但西木工作室曾經的輝煌歷史讓這座賭城在遊戲界佔據了一席之地。

西木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83年,維加斯曾有一家名為「23世紀」的電腦經銷商,這也是當年賭城唯一經營蘋果電腦的商鋪。西木聯合創始人路易斯·卡斯託曾在這裡打工,結識了另一位創始人布雷特·斯佩裡。

開朗樂天的路易斯·卡斯託

路易斯·卡斯託是維加斯當地人,家境富裕。初中時期,卡斯託就在同學家體驗過電腦遊戲的樂趣,他希望父親給他買一臺2100美元的Apple II電腦,但父親認為Apple II只是個昂貴的玩具,拒絕了他的要求。卡斯託只能在暑假期間打工賺錢,終於買了一臺Apple II,正式成為電腦玩家。

大學時代的卡斯託選擇美術和計算機專業,他對於立體結構圖非常感興趣,電腦可以大幅加快繪圖過程。卡斯託不想當一個傳統畫家,他覺得無論自己用筆畫得多好,也比不過幾百年前的古人。電腦繪圖則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等待著新人去探索。卡斯託本想成為一名建築師,在大學期間卻對電腦越來越感興趣,最終決定投身遊戲行業。

布雷特·斯佩裡則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紐因頓鎮,在1979年搬到維加斯生活。斯佩裡沒有卡斯託那般富裕的家境,但二人有共同的愛好。小時候的斯佩裡喜歡用積木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大學期間他選擇了建築學和心理學專業,同樣迷上了電腦繪圖,也對遊戲開發產生了興趣。

性格穩重的布雷特·斯佩裡

西木這家遊戲公司成立於1985年,最初的臨時名稱是「布雷路易斯軟體公司」,取自兩位創始人的名字,因為念起來不夠正規,公司在兩個月後更名為「西木聯合」(Westwood Associates)。卡斯託和斯佩裡希望更多的員工能夠成為與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非簡單的上下級關係,因此選擇了「聯合」一詞。「西木」則源於二人在旅遊時經常光顧的洛杉磯市西木區。

西木聯合的Logo

當時的電腦行業正處於更新換代階段,西木早期的工作就是把大量老遊戲從8位電腦強化移植到16位電腦。除了畫質和音效,西木甚至還會改進遊戲的玩法,這樣認真的態度,比起移植,更接近於復刻。很多經典遊戲因此煥發了新生,西木的版本也被很多玩家視為最佳版本,為公司贏得了最初的良好口碑。

西木的第一份合同是為各類16位電腦移植《阿帕夏神廟》,從一開始,西木就表現出對即時戰鬥的迷戀。《阿帕夏神廟》的8位原版採用回合戰鬥,西木把16位版本改成了即時戰鬥,甚至做出了一個Demo,卻遭到發行商的反對,被迫只能放棄,沿用回合戰鬥。

雖然《阿帕夏神廟》的16位電腦版本沒能實現西木的理想,但遊戲的銷量依然成功,為西木帶來了1.8萬美元的收入,成為公司的第一桶金。通過最初三四年移植工作的積累,西木具備了開發新作的資本。

16位電腦版本的《阿帕夏神廟》

1990年發售的《戰鬥機甲:新月鷹的復仇》展現了西木對即時戰鬥的又一次探索。限於機能,本作依然帶著回合制的影子,單位在地圖上的行動不夠流暢,帶有明顯的卡頓感,玩家可以在下達指令時暫停畫面,也可以手動加快或降低遊戲速度。因為本作沒有採集或建造元素,還算不上RTS遊戲,但已經具備了RTT(即時戰術)遊戲的雛形。

在《戰鬥機甲:新月鷹的復仇》中下達指令

當時西木內部正在構思一款奇幻題材的RTT遊戲,暫定標題為《劍與巫師》,然而其他新作的開發使得這款RTT處於常年擱置狀態,1991年的RPG《魔眼殺機》和1992年的AVG《凱蘭迪亞傳奇》讓更多玩家對西木豎起了大拇指。

《魔眼殺機》的即時戰鬥和《凱蘭迪亞傳奇》的圖形界面在當年還算新潮,卻並非首創,西木也承認他們參考了其他公司的作品。此時的西木雖然拿出了一流的遊戲,但其本質依然是追隨者,而非弄潮兒,這一切將隨著《沙丘2》的發售而改變……

《魔眼殺機》是西木第一款熱門作品

《凱蘭迪亞傳奇》的畫質在當年是一流水準

「沙丘」王朝

在《凱蘭迪亞傳奇》開發初期,西木就曾為遊戲尋找發行商,雪樂山和維珍兩家公司都看上了這款遊戲,談判逐漸從單純的發行遊戲演變為收購西木。雪樂山開出的價碼更高,維珍的企業文化更寬厚,西木選擇了後者。1992年,在《凱蘭迪亞傳奇》發售前,西木成了維珍遊戲部門的子公司。

西木之前保持著成功狀態,公司隱藏的風險只有路易斯·卡斯託和布雷特·斯佩裡這兩個創始人清楚。電腦遊戲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公司必須不斷採購新的硬體,才能跟上潮流。西木並沒有多少剩餘資金,每次開發遊戲,卡斯託和斯佩裡都需要拿出自己的房產做抵押。一次次的豪賭之後,二人都感到後怕,同意了維珍的收購,西木的公司名稱從之前的「西木聯合」改為「西木工作室」(Westwood Studios),《凱蘭迪亞傳奇》成為第一款貼上新商標的西木遊戲。

《凱蘭迪亞傳奇》標題畫面上的西木工作室Logo

在西木被維珍正式收購前的那段日子裡,斯佩裡依然在構思新作。《魔眼殺機》的系統和早年被取消的即時版《阿帕夏神廟》Demo類似,彌補了過去的遺憾,此後斯佩裡又把目光轉向戰略遊戲。

《魔眼殺機》的發行商SSI曾抱怨「戰略遊戲的銷量越來越差,玩家已經對這個類型失去了興趣」,斯佩裡的回應是:「因為SSI缺乏創意,所以你們的戰略遊戲銷量才越來越差,這個類型才剛剛起步,大有潛力可挖。」

斯佩裡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希望顧客在『玩』遊戲,而非『操作』遊戲,簡化操作很重要。」在斯佩裡眼中,既然任天堂可以用A和B兩個按鍵做出千變萬化的主機遊戲,那麼電腦遊戲也能做到這一點;蘋果和微軟早已推出圖形化的作業系統,遊戲界應該緊跟潮流,選擇更加快速直觀的設計。回合制變為即時制、字符指令變為圖形按鈕……這些改進,就是斯佩裡為簡化操作所付出的努力。

因為發行商維珍拿到了《沙丘》的電影版授權,推薦西木做一款遊戲,布雷特·斯佩裡將奇幻RTT《劍與巫師》的創意轉移到科幻新作中。在策劃兼程式設計師喬·博斯蒂克的幫助下,這款新作歷經20次系統迭代,最終成為了RTS名作《沙丘2》。

喬·博斯蒂克至今仍在開發RTS

喬·博斯蒂克原本是一名財務人員,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學會了編程,後來加入西木工作室。據他回憶,最初構思的《沙丘2》只包含戰鬥部分,其他系統都是在開發迭代過程中慢慢添加的。

最初的《沙丘2》同屏僅有十幾個作戰單位,一場遊戲時間僅有幾秒鐘;為了延長遊戲並增加變數,製作組開始給地圖加入防禦設施,隨後又想到了生產兵力的工廠建築以及限制生產能力的資源採集系統,遊戲至此才算成型。

PC版《沙丘2》畫面

《沙丘2》參考了《文明》等4X(探索、擴張、開發、徵服)遊戲的元素,並對系統進行了簡化。博斯蒂克承認,《沙丘2》的小地圖和建築系統參考了《文明》。

當然,4X元素對於RTS並非必須品,有些玩家認為史上第一款RTS並非PC上的《沙丘2》,而是MD主機的《離子戰機》。博斯蒂克表示,西木內部也注意到了《離子戰機》,然而手柄十字鍵的定位能力不如滑鼠,PC上的《沙丘2》從一開始便具備了操作優勢。

博斯蒂克還提到了另一款主機遊戲:PC-E平臺的《月面基地》。在本作中,兩派未來軍團爭奪月面資源,派出各色機械化部隊參戰。《沙丘2》的兵種設計裡可以看到一絲《月面基地》的影子。

《離子戰機》使用戰機代替了光標

回合制戰略遊戲《月面基地》

布雷特·斯佩裡也許不是第一個開發RTS遊戲的人,但RTS這個詞的確是他發明的。斯佩裡擔心「戰略遊戲」或「戰爭遊戲」之類的詞會影響銷量,在當時除了《文明》之外,這個類型裡沒有多少暢銷作品。最終斯佩裡還是堅持使用了「即時戰略」這個組合詞,因為這個詞概括了遊戲的核心。

美國維珍的發行部門也有類似的擔憂,在副標題方面,西木中意的選擇是《阿基拉斯之戰》,即「發生在沙丘星球的戰鬥」,可謂言簡意賅。美國維珍擔心這樣的副標題會影響銷量,將其改為《王朝的建立》,試圖往《上帝也瘋狂》等更加注重建設的暢銷遊戲上靠攏。英國維珍在發行遊戲時則沿用了《阿基拉斯之戰》的副標題,後來的MD移植版也是如此。

無論如何,所有的擔憂在1992年末遊戲發售的那一刻都煙消雲散了,《沙丘2》名利雙收,但一切才剛剛開始。

泰礦黎明

《沙丘2》發售後,西木將擱置已久的《劍與巫師》投入開發。關於遊戲的正式標題,斯佩裡希望取一個類似「DnD」(Dungeons and Dragons,即「龍與地下城」)的名字,這樣的標題包含兩個相同字母,方便玩家記憶。當時的商店物品列表按照字母排序,西木選擇的字母需要儘量靠前。布雷特構思的標題是「CnC」,這個縮寫最初並非我們熟知的《命令與徵服》(Command and Conquer),而是《命令與召喚》(Command and Conjure)。

據路易斯·卡斯託回憶,《命令與召喚》在1993年寫好了劇本大綱,並開發出了一個Demo。遊戲除了普通的騎士和民兵之外,還有邪惡的巫師以及他們召喚的各類怪物,其中哥布林還能製造機械參戰。

然而,《命令與召喚》在開發一段時間後就暫停了,原因是暴雪公布了《魔獸爭霸》。卡斯託知道有個西木員工跳槽去了暴雪,但與《魔獸爭霸》的撞車究竟是這名員工提供的信息,還是純粹的巧合,他自己也無法確定。

《魔獸爭霸》成為暴雪的RTS起點

卡斯託承認,早年他本人很反感暴雪,不過,後來暴雪的RTS逐漸和西木的風格分道揚鑣,他的反感度也慢慢降低。卡斯託討厭同質競爭,但他認為差異化競爭是有必要的,一個玩出自己風格的暴雪,才有資格充當西木的競爭對手。

布雷特·斯佩裡則表示,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構思一套原創科幻世界觀,現在正好派上用場,《命令與召喚》就此變為了《命令與徵服》。

初代《命令與徵服》的副標題為《泰伯利亞黎明》,很多人以為這個副標題是續作《泰伯利亞之日》公布後才加上去的,實則不然。西木早在1995年2月3日,即遊戲發售的半年前,便申請了《泰伯利亞黎明》的商標。這個名稱公開的時間也很早,至少從1995年11月5日,即遊戲發售40天後,西木的FAQ文件就已經列出了副標題。

《泰伯利亞黎明》的商標信息

西木從一開始就按照「日出、正午、日落」的思路規劃了《泰伯利亞黎明》《泰伯利亞之日》《泰伯利亞黃昏》這3個副標題。至於具體的設定,一部分是最初就拍板的,另一部分則隨著續作的開發而不斷變更。

操作部分是《泰伯利亞黎明》改進的核心。《沙丘2》的PC版操作繁瑣,「移動」和「攻擊」等基礎指令都需要屏幕上的面板或鍵盤上的熱鍵才能激活,1993年的MD版《沙丘2》可以直接利用光標進行移動或攻擊,1995年的《泰伯利亞黎明》沿用了這一改進。

《泰伯利亞黎明》最初只有DOS版,解析度有限

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在當年卻並不簡單,初代《魔獸爭霸》還在沿用PC版《沙丘2》的基本指令,甚至開發中的《魔獸爭霸2》也是如此,直到最終發售的正式版《魔獸爭霸2》才變為類似《泰伯利亞黎明》的光標操作。

出於機能限制,《沙丘2》只能選中1個單位,這一數字在之後的RTS作品中不斷增加:初代《魔獸爭霸》可以框選4個單位,《魔獸爭霸2》是9個,《泰伯利亞黎明》則允許框選一個屏幕上的所有單位。

開創歷史

作為《泰伯利亞黎明》的劇情核心,神秘的外星物質泰伯利亞在1995年降臨地球。泰伯利亞會迅速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在地面形成晶體,大幅加快礦產的採集速度。另一方面,泰伯利亞的本質是一種生命形態,不但具有毒性,還能不斷增殖,地球上可供人類居住的土地因此變得越來越少。

初代的泰伯利亞礦石

這種外星物質的特色是對現實歷史的一種諷刺:礦產就是財富,人類經常圍繞地下礦產發起戰爭,在泰伯利亞降臨後,人類反而要被礦產吞噬了。此後的很多遊戲都採用了類似泰伯利亞的設定,比如《戰爭機器》中的伊姆能源。

泰伯利亞是外星人發射到地球的環境改造手段,目的在於加快礦產採集速度,並將地球改造成外星人適應的環境。這一設定早在《泰伯利亞黎明》時期就已經寫好,對外公布則要等到多年後,那張廢棄的《泰伯利亞黎明》原畫很可能就是外星陣營「斯金」的早期設定。

外星偵察器設定圖

至於遊戲中的兩大陣營GDI和NOD,也帶有一定的現實色彩。路易斯·卡斯託認為,GDI代表發達國家的霸權,NOD則以第三世界為基本盤,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用簡單的善惡來劃分。在西木內部,GDI和NOD也有各自的支持者。

在《泰伯利亞黎明》的開發初期,任務簡報畫面僅僅是文字,後來加入了語音和動畫,遊戲的容量因此增加到了兩張CD光碟。過場動畫包括真人演出部分,為了節省成本,大部分演員都不是專業人士,以維加斯的本地人為主,包括社區劇場演員、電視臺主播和西木員工。

過場動畫導演喬·庫坎是這些演員中水平最高的一位,他熟讀莎士比亞的著作,為社區劇場指導演技。作為遊戲的靈魂角色,NOD總帥凱恩由庫坎親自扮演。凱恩的氣質融合了歌劇式的莊重感和遊戲化的幽默感,讓觀眾過目不忘。

喬·庫坎是系列玩家最熟悉的面孔

庫坎非常喜歡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小說中「將遠程指揮平臺偽裝成電腦遊戲」的概念啟發了他。庫坎沒有把《泰伯利亞黎明》包裝成一款簡單的遊戲,在他的眼中,這是一套遠程視頻軟體,安裝後就可以把玩家的PC變成作戰平臺。

本作經典的安裝界面遵循了這一概念,玩家放入光碟後,屏幕上飛速閃過的信息酷似作戰平臺,讓玩家迅速體會到遊戲的氛圍。在過場動畫中,遊戲截圖經常被演員當作戰場照片,用於提供情報,增強了玩家的代入感。

弗蘭克·卡萊帕基是路易斯·卡斯託的表弟,也是西木的首席音樂人。他為《沙丘2》創作的配樂雖然成功,但軟盤有限的容量限制了音樂的效果。《泰伯利亞黎明》的CD光碟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根據關卡的不同氣氛,遊戲的配樂包含了交響、搖滾、嘻哈等各類形式。

西木的搖滾明星弗蘭克·卡萊帕基

關於《泰伯利亞黎明》的開發成本,西木的老將也想不起確切的金額,路易斯·卡斯託回憶大概是200萬美元,喬·博斯蒂克則聽說光是過場動畫就用了150萬美元,無論如何,這些數字在1995年的遊戲界都算得上大手筆。

不過,當年的PC性能限制了本作的開發效率:《泰伯利亞黎明》需要渲染大量的CG,除了過場動畫之外,實際遊戲中的兵種和建築也需要利用3D模型構建草圖,然後手動修飾像素細節;主程序的代碼編譯在今天只需要5秒鐘時間,但在當年超過一個小時;過場動畫需要大幅壓縮才能在PC上播放……每一項工作都需要長時間的運算處理。

早期畫面未經手動修飾,可以看出明顯的3D預渲染痕跡

西木最終選擇把這些工作逐漸交給了伺服器集群,用成本換取效率。機架伺服器使用奔騰90處理器,最初只有10臺,在開發途中逐漸增加到100臺。當時西木處於更換辦公樓的前夕,內部空間擁擠,伺服器集群一開始放在公共空間,散發的熱量在夏季差點把員工給烤熟了,後來伺服器被塞進一個倉庫內,配備了專門的空調用於散熱。

很多玩家把路易斯·卡斯託視為「命令與徵服」系列之父,但布雷特·斯佩裡對系列的貢獻其實更大。卡斯託當年忙於《獅子王》和《大富翁》等其他遊戲,對於《泰伯利亞黎明》的貢獻不多,只是幫忙架設了伺服器集群,順便研究了一下動畫壓縮算法,這款RTS的成功主要是斯佩裡的功勞。

1995年秋發售的《泰伯利亞黎明》累計銷量超過300萬,西木開創了一個屬於RTS的黃金時代。一年後,《紅色警戒》的問世則將RTS類型推向了新的高峰……

(未完待續)

作者NemoTheCaptain

No greater good, no just cause

歡迎在微信關注觸樂,閱讀更多高品質、有價值或有趣的遊戲相關內容。丨

相關焦點

  • 《巫師3》的劇情是怎樣寫出來的?丨觸樂
    編劇團隊需要遵循整體思路創作劇本,將故事細分為3個主要場景(諾維格瑞、無人之地和史凱利傑群島),然後設計任務、編寫對話和磨礪細節,並將它們連接到其他任務中,並且跟角色文檔掛鈎。「就像俄羅斯套娃。」斯扎馬雷克打趣道。在《巫師3》項目中,雖然編劇團隊有時會在設計過場動畫時使用谷歌文檔,還會用Excel來滿足本地化團隊的需求,但大部分寫作都是在一個專有編輯器裡完成的。
  • 《巫師之昆特牌》:下一站,《爐石傳說》?丨觸樂
    官方中文譯名:《巫師之昆特牌》在這裡,我想先聊聊「昆特牌」的前世今生,以及,為什麼波蘭人會選擇讓《昆特牌》成為獨立作品,下一篇再帶來關於這款遊戲的詳細評測。周邊敵人便全部死亡,玩家直接獲得相應經驗、掉落物品;就連淘寶,都能搜索到盜版的中文昆特牌……玩家想玩到獨立版本「昆特牌」的強烈意願,讓同樣喜歡昆特牌的主創們,動了進一步完善這個遊戲的念頭,《巫師之昆特牌》被提上議程。
  • 《使命召喚手遊》:試試重返「剛槍」時代? 丨觸樂
    從1992年到現在為止,出名的IP都有自己獨到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壁壘,就連最簡單、最基礎的玩法都能搞出好些花樣來;既有扮演人打殭屍的,也有扮演殭屍咬人的,甚至還有人和殭屍一起打Boss的。可以說,今天的FPS遊戲市場是一個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市場。眾多FPS遊戲中,「使命召喚」系列不能說最具備代表性,但也算是一個排名前列的遊戲品牌。
  • 《說劍》:武俠之美丨觸樂
    ——這句來自小椴的武俠小說《絡繹·借紅燈》主角田笑的一句話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一個混沌、草莽龍蛇的武林。武是什麼?俠是什麼?江湖,又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說劍》,是來自臺灣的開發團隊日頭遊戲的答案。丨 「是時候告訴汝等,吾派宗師的故事了。」
  • 《英靈召喚師》:TCG的愛與哀愁丨觸樂
    每個卡組,玩家需選擇一個英雄牌作為核心,再根據英雄的屬性來組建符合自己思路的套牌。英雄牌和普通牌的區別是,英雄牌可以通過攜帶裝備來組合出不同的技能特效和屬性,有一定成長性,而普通牌沒有成長,對決中的第一回合,玩家必然會抽取到「英雄」牌。遊戲開始時,每個回合對戰雙方需要同時進行布陣,布陣完成後,在戰鬥階段根據戰場上六個格子的結算順序,決定生物召喚與攻擊或法術生效的先後。
  • 為什麼「巫師」玩家不願接受傑洛特是殘疾人?
    直到20歲那年,我發現很多朋友都在遊玩和談論《巫師3》,於是決定讀一讀斯帕克沃斯基的原著,並很快成了小說和遊戲的鐵桿粉絲。在《獵魔人卷四:輕蔑時代》小說中,當讀到傑洛特身受重傷的故事情節時,我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走上接受自我與平和的道路。雖然傑洛特的傷被布洛克萊昂森林的神水治癒,但他仍然會抱怨膝蓋、臀部和肘部持續疼痛。突然之間,我被《獵魔人》迷住了。
  • 《山海秘聞錄》的創新「組合拳」,能否突破幻想劇的既有格局?
    「山海經」的神話魅力,迎來最完整的具象化表達 《山海秘聞錄》改編自天涯十佳作家仐三的同名小說,仐三的代表作《我當道士那些年》廣為人知,而《山海秘聞錄》作為《道士》的後續作品,以仐三獨有的第一人稱視角,將《山海經》裡龐大的世界觀一一展現出來,融合了懸疑、熱血、冒險、愛情等元素,對傳統神話故事的深度挖掘
  • 昔日小怪到今日主角:漫談歐美奇幻中的地精形象丨觸樂
    《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妖精許多人都不會想到,地精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也有出場;而且,他們的身份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是花園裡的搗蛋鬼(那些是Gnome),也不是多比那樣的家養小精靈(那些是House-elf),而是建造並運營著古靈閣巫師銀行,並鑄造了格萊芬多之劍的妖精(Goblin)。
  • 為什麼遠程巫師的《哈利波特》中,會出了一個使用劍的格蘭芬多?
    在一個都是遠戰巫師的世界裡,戈德裡克·格蘭芬多為什麼要做一個近戰巫師呢?其實,在Pottermore網站上關于格蘭芬多寶劍的詞條裡就專門提到過為什麼巫師會使用劍作為武器。在著名的《國際保密法》頒布之前,巫師們是可以與麻瓜們自由交往的,而且不需要嚴格地隱藏自己的身份。不過,為了公平起見,很多巫師會使用麻瓜的武器來與麻瓜進行戰鬥(也有巫師會仗著自己有魔法「欺負」麻瓜)。許多有天賦的巫師不僅擅於用魔杖決鬥,也擅於用劍決鬥,而戈德裡克·格蘭芬多就是其中之一。
  • 直播一個月,單手吃雞的「左手哥」丨觸樂
    滑鼠速度、跑、跳、蹲、趴、自由視野,這些都需要左手哥改到自己習慣的鍵位上,這讓他「很不適應,相當不適應」。不過通過長時間的適應,左手哥基本上已經習慣了,「而我鍵盤上鍵的空位已經寥寥無幾了……」張傳超參軍時的照片領導勸張傳超提前退伍,但是他拒絕了,堅持服役三年期滿,「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曾經是,現在是,以後也會是,我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黨和國家什麼時候需要,我會義無反顧……」
  • CDPR對《巫師3》希裡紋身表示遺憾;《死亡擱淺》PC版疑似7月推出|3DM晚報
    《巫師3:狂獵》是廣受好評的遊戲大作之一,但開發商CDPR卻對該作還有一些遺憾。《巫師3》首席作家雅庫布·斯扎馬雷克(Jakub Szamalek)表示,這些年來工作室一直很遺憾沒有將希裡的玫瑰紋身故事講述出來。 在巫師小說裡,希裡大腿內側的玫瑰紋身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女朋友。在巫師小說第六部雨燕之塔裡面,希裡為躲避威爺追蹤,化名法兒卡躲藏在帝國邊疆一個叫鼠幫的土匪幫。該幫派裡有個叫米索的妹子,她就是希裡的女朋友。
  • 巫師既視感的魔幻戰鬥遊戲,生命的曲折作者的新作喲~虛空召喚0.2[PC/動態][超能漢化]
    這個遊戲,有一股巫師的既視感,你是一個狩魔獵人!作者介紹這是一個沙盒遊戲!戰鬥、煉藥,是你的日常。
  • 「楊教授」在《穿越火線》中的爆炸丨觸樂
    在橙光遊戲平臺上,有《籬笆莊秘聞》《網癮治療中心》和《網癮治療學校》等作品發布,它們都是個人作品,製作簡陋。但「楊教授」這個名字的確讓遊戲玩家們無法忘懷。2016年,《黎明殺機》的開發商Behaviour表示,為了回饋中國玩家,他們想要製作一個中國式的惡人或怪物形象,為此,他們委託Steam玩家社區STCN(現已改名其樂)用戶Esther在論壇上進行投票選擇。
  • 你是否還記得,2018年發生過這樣一些搞笑新聞丨觸樂
    不戰而領人之錢,善之善者也外媒報導,美國一青年玩「使命召喚」後被觸動,前往敘利亞反恐。小夥發推否認,並直言:16歲之後就不玩這垃圾遊戲了《每日郵報》等多家海外媒體報導,美國一青年通過「使命召喚」系列遊戲學習戰鬥技巧,並前往敘利亞抗擊ISIS組織。很快當事人自己就出來闢謠,表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 兜兜轉轉了10年,《戰場女武神》正統續作終於回來了丨觸樂
    每名士兵都有不同的潛能,在戰鬥中發揮不同的作用,面對一場戰鬥,應該選擇哪些士兵上場,攜帶什麼裝備,從哪個方向進軍更有利,指揮官使用什麼樣的命令更合適,怎樣才能更早地結束戰鬥以獲取高評價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玩家動腦思考的內容,也是本作最大的樂趣所在。
  • 「湖女之劍」《巫師3》最強銀劍獲取攻略 有了它砍爆一切
    湖女之劍在《巫師3》中是被稱為最強的銀劍,它是遊戲中是可以永久疊加傷害的一把銀劍,就因為他這種特性所以這把劍越早獲得越好,首先這把劍是DLC血與酒之中獲得,遊戲中等級推薦達到36級,之後開啟DLC血與酒,進入風景美如畫的陶森特後找到隱士接受「騎士五德」的任務。
  • 傘劍的守護《陰陽師》姑獲鳥特典皮膚副本開啟
    現在,姑獲鳥秘聞副本終於要開啟了!7月7日更新維護後,「傘劍的守護」秘聞副本正式上線,通關每一層都會獲得豐厚獎勵,首次通關第十層還將獲得姑獲鳥特典皮膚「慈烏福佑」哦!活動速遞「傘劍的守護」邀你通關全新困難挑戰副本「傘劍的守護」共分為十層,僅限單人挑戰,並可重複挑戰,每次挑戰消耗3點體力。
  • Com2uS的中國故事丨觸樂
    當時Com2uS中國公司位於望京麒麟社一棟商住兩用的樓裡,門口的LOGO下面貼著一個倒寫的「福」字,室內布局比較緊湊,會議室在複式的二層樓,非常樸素,整體看起來像是一個創業團隊的辦公室。在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幾個主要市場,很少有像魔靈這樣能夠通吃的產品經歷了從功能機時代到智能機時代的轉型陣痛,Com2uS中國一度運營得相當艱難。
  • 《巫師三》最強銀劍 湖女之劍獲取方式
    在《巫師三》中,主角通常背著兩種不同的劍,分為鋼劍和銀劍。銀劍是用來砍怪物,而鋼劍則主要砍人。提到遊戲中最強的銀劍,湖女之劍當仁不讓,跟隨角色等級而成長,長成之後攻擊力面板也是無劍能敵,拿到之後其他所有銀劍都不用考慮了。
  • 《黑暗之魂3》暗月之劍不召喚解決辦法
    導 讀 黑暗之魂3暗月之劍不召喚解決辦法?黑暗之魂3暗月之劍不召喚怎麼辦?相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那麼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