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為什麼不在汛期把南方的洪水調到北方?

2020-12-25 騰飛說史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溫暖溼潤的太平洋暖溼氣流,從東南沿海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陸,因此,我國的降雨主要是東南季風帶來的,此外,印度洋上的暖溼氣流,也能夠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的峽谷、河谷地帶,進入到我國的西南地區,形成西南季風,我國的西南地區是太平洋水汽與印度洋水汽的交匯地帶。

我國的地形

第一:我國雨帶的移動

因為我國的降雨主要是季風帶來的,所以,雨帶是由南向北推進的。雨帶的南北移動,深受副熱帶高壓強弱的影響。無論是南方地區,還是北方地區,降水量皆集中在夏季,每年的6月初,來自南方的暖空氣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在華南地區匯合,形成華南準靜止鋒,到了6月中旬,暖空氣勢力增強,準靜止鋒移動到我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江淮準靜止鋒,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正值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故而江淮準靜止鋒帶來的降雨,也稱之為「梅雨」,7月中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出梅」,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被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溫升高,日照強烈,有時甚至形成伏旱天氣,因此,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天氣過後,有可能緊接著進入到伏旱天氣,伏旱天氣從7月中旬持續到8月中旬,伏旱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農田需要人工灌溉。

梅雨季節,我國南方地區的河流

當長江中下遊地區被副熱帶高壓所控制時,暖空氣推動雨帶北移到我國的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此時,我國的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河流,會進入到汛期。夏季,我國北方地區的降雨量雖然明顯小於南方地區,但是,也有可能出現洪澇災害。黃河流域的降雨量70%集中在夏秋季節,並且經常出現暴雨,河流呈現出暴漲暴落的態勢。

關於黃河徑流量的變化,我國的古代的史書描寫得非常形象,如《元史·河渠志》記載道:「大抵黃河伏槽之是地,水勢似緩,觀之不足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就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莊子所說的「百川灌河」,就是指夏秋季節,華北平原遇到暴雨時,眾多水流匯入到黃河的情形,莊子的描述是文學性的語言,「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說法或許帶有誇張的色彩,然而,卻真實反映了黃河遇到暴雨時的狀態。

清朝康熙年間,治理黃河的情景

因此,我國的北方地區,在夏季,也是有洪水的,只不過,出現洪水的時間,要比南方地區推遲一點而已。如果說,在洪水期,可以把南方的洪水運輸到北方的話,那麼,這有可能會加劇北方的洪澇災害。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河流,在夏季,徑流量都會增大,但是,徑流量增大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出現洪澇災害,只有雨水偏多的年份,才會出現洪澇災害。

第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天然湖泊的蓄水作用

其實,我們有更好的蓄水方法,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但是,有的時候,人類卻不知道珍惜。

戰國時期,黃河的河道在華北平原上是頻繁擺動的,當時的人口比較少,華北平原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故而這種擺動不影響人類的活動,到了戰國中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為了不使黃河改道影響農業生產,黃河下遊地區開始大規模築堤,黃河河道逐漸被固定。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黃河的擺動,使得華北平原出現了眾多的湖泊。華北平原本身地勢平坦,窪地和凹陷地帶較多,故而,湖泊也多。然而,自秦漢以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湖泊,開始日益萎縮,眾多的湖泊淤積成了平地,歷史上著名的滎澤、雷夏澤、菏澤皆已消失,《水滸傳》中的梁山泊,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淤積成平地,現在的東平湖是「八百裡梁山泊」的殘留。

當然,黃河在改道的過程中,會使得一部分湖泊淤積成平地,也會使得一部分湖泊的面積增大,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黃河流域的湖泊面積是日益萎縮的。

長江流域的氣候比黃河流域要更為溫暖溼潤,然而,近5000年以來,長江流域的湖泊也在日益萎縮,只不過,萎縮的速度相對於黃河流域來說,要慢一些。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是我國的第二大淡水湖,在古代,鄱陽湖和洞庭湖的水面都非常的寬廣,但是,自19世紀中葉開始,鄱陽湖與洞庭湖日趨萎縮,泥沙淤積嚴重,有的地方甚至淤塞為了陸地,太湖的面積也在萎縮,明清時期,太湖周邊的很多小湖泊被開墾成了農田。近幾十年以來,我國加強了對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的治理,使得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不再萎縮,但是,相對於宋元時期來說,我國長江流域的湖泊的面積,仍然是大大減少了。

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繪製的洞庭湖美景

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對長江的徑流量,起到了明顯的調節作用,汛期來臨時,能夠儲存一部分水源,比如鄱陽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吞吐型湖泊,夏季的洪水期,蓄水量大,湖面寬廣,浩渺無際,冬季的枯水期,湖水水位劇降,灘涂裸露。

無論是我國的長江流域,還是我國的黃河流域,都有大量的天然湖泊,人類可以利用天然湖泊來調節洪水。

近些年來,我國的長江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庫,也能夠很好地調節長江的徑流量,枯水期可以補水,洪水期可以攔截一部分洪水來蓄水。

地球上的水循環

第三:華北平原的地勢

為什麼把南方的水運輸到北方是非常困難的?我國華北平原的地形非常平坦,從整體上來看,是自西向東微微傾斜的。因為華北平原的地勢非常平坦,所以,黃河的淤積現象才十分嚴重。戰國中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為了不使黃河改道影響農業生產,黃河下遊地區開始大規模築堤,黃河河道逐漸被固定,這導致的後果是,黃河河床逐漸被抬高,黃河雖然是一條河流,但是,黃河流經的地區,其地勢要高。把南方的水調到北方,首先就是要考慮如何穿越黃河的問題。

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再加上自西向東微微傾斜,故而,華北平原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沒有自南向北流的。人工調水,必須給予人為的動力,水才能從南流到北,另外,我國南方地區的河流,在雨季,洪水的水量是非常大的,人工修建的水渠,水流量十分有限,根本運不了那麼多的水。

每到梅雨季節,我國南方地區,就會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河流的水位會上漲,那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洪水就白白浪費了呢?其實長江流域本身就有眾多的湖泊可以蓄水,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

明清時期,長江上遊,有大量的山地、丘陵被墾殖,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這就導致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泥沙淤積現象變得嚴重了,由於泥沙的淤積,長江的河床被抬高了,長江的水位變化幅度變大,到了梅雨季節,容易出現洪水。

明朝時期的長江

森林本身也有蓄水的功能,森林就像一個天然的水庫,能夠涵養水源,但是,明清時期,我國南方地區有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這其實也使得森林的蓄水功能下降了。

天然植被的地表與水泥地面相比,顯然是天然植被的地表涵養水源的能力強,此外,天然植被的地表,還能夠使得大量的雨水下滲到土壤之下,而水泥路面,一旦排水不暢時,就會出現內澇。

天然植被路面與水泥路面涵養水源對比圖

我國的氣候,是明顯的季風氣候,降雨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且集中在夏季,因此,我國的水資源,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表現出了不平衡的現象,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大量的人工水庫和水利樞紐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得我國的水資源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分布的更加平衡,這顯示,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但是,我們也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環境,自然界的河流、湖泊和溼地,本身具有調節水資源的作用,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科技的作用,才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司長李鵬程:將南水北調打造成一流的民生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工作涉及多個司局單位、項目法人、沿線省份及各線各層級垂直管理單位,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健全完善聯席聯動機制,統籌協調,協同做好各項工作,一手抓安全運行,確保工程持續、安全、平穩地將優質南水調到北方,一手抓後續工程建設,為保障國家水安全提供堅強支撐。三是要充分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
  • 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從這裡發源
    2013年底,從這裡北上的長江水有了一個「新身份」——南水北調東線水。銀杏大道不遠處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提醒著往來的人們:這裡,正是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南水北調,我很關心。這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的重要講話言猶在耳。
  • 雨帶將北移,與南方相比,北方地區汛情有哪些特點?應如何應對?
    這意味著在做好南方防汛工作的同時,北方也面臨著較大的防汛壓力。與南方相比,北方地區汛情有哪些特點?應如何應對?受季風氣候、地形地貌影響,我國雨帶每年從南向北移動,一般而言,到「七下八上」(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雨帶會從長江流域北移到華北、東北,北方進入主汛期。據水利部預測,今年北方多雨區位於東北大部、華北大部、黃淮、西北東部。
  •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我國淡水總量豐富,但淡水資源的分布和人口的分布並不匹配。我國淡水資源主要集中在兩大地區,一個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亞洲很多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第二個地區是南方地區,河流湖泊也非常多,徑流量充足。而我國的北方地區,主要是華北平原地區,則非常缺水。華北平原也是我國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之一,水資源的缺乏,則制約了這一地區的發展。
  • 83億立方米 丹江口水庫向北方供水量創歷史
    10月13日8時,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流量257立方米/秒,當日向北京、河北、河南等北方城鄉供水達2220萬立方米。統計顯示,本調水年度(每年11月到次年10月),丹江口水庫已經向北方供水達83.5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設計年均向北方調水95億立方米。
  • 南水北調工程送水的奇蹟工程!它的水泵到底多大?你可能不知道
    南方是個多雨水的季節,到夏季暴雨期間經常被淹,但你知道中國的水資源,其實很不樂觀嗎,在西北的一些嚴重缺水的邊遠山區,經常可見一隊隊託水的牲口,和一群群背水而歸的婦女,有些地方的勞動力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取水的路上,為了幫人們解決這一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就是這樣出來的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  綜上可知,在規劃之初,南水北調工程就已明確要發揮生態功能。南水北調工程向北方供水,發揮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發揮著巨大生態效益。  在利用南水北調中線向沿線實施生態補水時,須在完成正常輸水計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渠道安全運行要求,且在丹江口水庫水源水量充沛(或有棄水)的情況下,方可結合地方需求利用富餘輸水能力對受水區河流、湖泊、溼地進行補水。
  • 「你在南方的暴雨裡漂流,我在北方的驕陽中煉油」
    作者:郎朗南方上空的「水龍頭」進入6月份以來就沒關上過,暴雨不斷;北方則驕陽似火,最高氣溫不斷刷新歷史記錄。網友形容:「你在南方的暴雨裡漂流,我在北方的驕陽中煉油。」當前的暴雨已經給南方帶來了山體滑坡、洪水等災害。而未來幾天,南方的暴雨還會持續,洪澇災害風險不斷提高。暴雨侵襲下,廣西田林縣發生了泥石流。目前,強降雨已經造成廣西超32萬人受災。據廣西應急部門統計,截至6日17時,本次洪澇災害造成廣西受災人口超過32萬人,1人死亡(雷擊),農作物受災面積1.4萬多公頃。
  • 這些水利工程是怎樣調蓄洪水的?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歷了超長待機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
  • 水利部解答汛期5大關注
    水利部解答汛期5大關注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時下,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目前具體汛情如何?今年會有大洪水嗎?防汛面臨哪些重要風險點?9.8萬多座水庫都能防洪擋水嗎?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水旱災害防禦情況新聞發布會,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對人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2020年,中國南方會發生98年那樣的洪水?
    從全國各地的訊息來看,汛期降雨過程多,雨區集中重疊強度大,入汛以來, 截止6月中下旬已發生了22次強降水過程,是2013年以來第二多,主雨帶持續在華南至江淮之間擺動,雨帶西段集中在西南東部穩定少動,長江中下遊洪澇災害嚴重。那麼今年南方會發生98年那樣的洪水嗎?早在3月的時候,氣象專家就已經預測,2020年我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極端事件偏多,澇重於旱。
  • 多地拉響防汛警報,今年是否會再現類似1998年特大洪水?專家回應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志華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7月中旬開始,我國東部地區主雨帶將逐步北抬至黃淮、華北、東北南部地區,意味著北方將進入降雨集中期。據氣象部門預測分析,今年7月至8月,全國降雨總體偏多,南北方均有多雨區,以北方雨帶為主。
  • 南水北調全面通水六周年!生日快樂!
    在南水北調綿延千裡的輸水線上有一段穿黃工程即「讓長江水穿越黃河的工程」 這需要的不只是過硬的技術更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歷時100個月修建的穿黃工程讓長江黃河在歷史上第一次如此近的交叉而在黃河底下艱難前行的「穿越號」不正是每一個南水北調人嗎?
  • 今起海南正式進入汛期!天氣氣候呈現這3大特點→
    汛期期間,我省的天氣氣候又有什麼樣的特點?省三防辦相關負責人今天對此進行解釋。全國各地入汛時間不一樣什麼是汛期?汛期指的是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顯集中體現,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的時期。由於各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漲水季節不同,汛期的長短和時序也不相同。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你去過嗎?見過才能明白它的偉大
    河南省的南陽有個超級工程,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發源地,如果在此行中沒能到渠首一探究竟,對許多吃水的人來說,應該是一種遺憾。南陽之旅中,我特意安排了這一站,並不是因為它的風景很美,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 沿線居民生活迎可喜...
    工程累計向北調水394億立方米,沿線京津冀魯豫江皖七省市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通水六年,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通水七年,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受水區41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北調的優質水,南水已經成為很多城鄉供水新的生命線。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
  • 南水北調 澤被南北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9月26日,是我省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四項治理工程正式建成投入運行5周年的日子。9月25日,省委宣傳部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湖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16場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5年來的有關情況。
  • 「防汛科普」汛期是什麼 災害全知道
    央視網消息: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進入主汛期,部分地區遭遇強降雨過程,多地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導致一些城市出現內澇,村莊農田被淹,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汛形勢嚴峻。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梳理一下有關汛期的各種常見災害,通過科普動畫簡潔明了地學習掌握如何在災害發生時開展救援與自救。汛期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規律顯著上漲的時期。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時性的水位上漲時期叫汛期。「汛」就是水盛的樣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時期,汛期不等於水災,但是水災一般都在汛期。
  • 今年的洪水靜悄悄
    三天的時間,洪水就增加了一倍的殺傷力,其來勢可謂兇猛至極。在3月28日,《中國日報》就已經發布入汛消息,認為較往年(4月1日)來看,已經至少提前了4天。早在3月28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6省就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強降雨。而新華社在6月11日發文,證實了現在已經「全面」進入了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