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苦集滅道
我們上期說了,「十二因緣法」也屬於無自性空。乃至於一切法的生滅之總原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十八界也是各人循業發現而已。然而這一大苦聚集於此的原因即「十二因緣」,這十二種「因」和「緣」形成一個循環,輪迴不斷,亦有始有終,亦無終無始。「有始有終」是無明相,而「無始無終」則是智慧相。眾生的生死煩惱是從一個苦的因開始的;因有開始,自然就有個結束,有因有果。「無明緣行」就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為。一念無明妄動,心中就產生了愚痴的念頭。這種狀態就是「無明」,「無明」一起馬上就會有「行」為,此「行」就是行蘊,也是心的作用,所以說為「無明心動」,「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因為人心中無始劫以來所積集起的無明業力,會令他必須要動念,叫他不動念,就比死還難過。就連身不動也做不到,更別說心不動,更更別說身心一動不動。只要「心」一「行」,馬上就有「識」的了別作用生起。因為「識緣名色」,「名」為精神,「色」就是物質。前面我說過「空有皆是能量」,就是從一切法無自性空的角度來解釋,精神和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但是,也要明了,「精神」和「物質」產生兩種對立之法時,人們也就跟著進入了生滅的有為法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我常說;「心想事成」也只是沿途風光,不是究竟指歸!正如佛在《金鋼經》裡說的:「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這一合相就是明心見性之相。是無法用言語去說的,只能由過來人的法眼加以印證,稱之為以心印心。但是,沒開悟的人非要求個明白,問個清楚,即是貪著其事。禪宗裡說言語道斷,動念即乖,開口即錯。
有了對立,就是「名色緣六入」,精神和物質產生對立之後,就有「六入」生起,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也稱六根。自從有了這六根,眾生可就苦啦!「六入緣觸」,當六根生起以後,以六根為緣,就攀緣外界的「六塵」,六根和六塵接觸產生的六識,就讓人沒完沒了的輪迴在苦中!所以,佛悟道之後,除了在定中給法身大士講了21天的《華嚴經》之外,就去鹿野苑去為橋程如等五個人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
一、苦諦。
「苦」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世間一切的苦總結起來都不離這八種苦。不管是榮華富貴,權高位重有多厚,也不管貧窮下賤,人微言輕有多苦,不管是博學多識,才高八鬥,還是一文不值,一字不識,不論是子孫隆盛,福澤延綿,還是無子無孫,無人無後,這裡面都各有其苦。所以佛說:「人生即是苦」。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離不開「生、老、病、死」苦,離不開「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五陰熾盛苦」,佛說,苦不是假想所生的苦,而是實實在在的苦,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的到的,各種各樣的苦。只是佛看的很清楚,而人往往是苦的時候就哭,哭完了就很快忘記那種苦受,然後再繼續受苦!遇到別人說佛法是從認識苦開始的,就認為佛法是「悲觀」的,不要認為佛說「人生即是苦」,就認為佛法是「悲觀消極」的。其實,沒悟就悲觀,悟了就樂觀。因為只有佛法才能不逃避現實問題,積極正面的去正視它、面對它、了解它,進而解決它。聲聞緣覺乘四聖諦的第一個聖諦,即苦聖諦,就是佛從這八苦深入觀察、體驗人生世相以後,而得到的結論。佛體驗了人生即是苦,為了要解決些苦,佛才去修道,以求能解決一切眾生生老病死等等的苦方法。
二、集諦
「集」就是聚集之義。人的苦從哪裡來?根本上是從「無明緣行」產生,一直到生老病死,就是從這十二因緣而來的。苦是「果」,集就是「因」,集諦是指出有情眾生的境界,即眾苦的發生、以及受到苦報的結果。怎麼才能不受這些苦?就上前面說的「逆因緣門」,「以無明盡故行盡,以行盡故識盡,以識盡故名色盡,以名色盡故六入盡,以六入盡故觸盡,以觸盡故受盡,以受盡故愛盡,以愛盡故取盡,以取盡故有盡,以有盡故生盡,以生盡故老死盡。」所以「無明盡」就代表整個的還滅門亦空。明白了這些,您才能明了實修時的「愛、取、有」,以及「生老病死」的實相。首先要修「不有」,就是不擁有、不佔有任何一法。多少人修一個法,要修多少年,所謂的一門深入,其實都是在浪費時間。修法是要去體驗,體驗了就放下。長時間去體驗一個法,不是沒修正確,就是沒人指導,如何往上提升!那麼如何才能不佔有?就是「不取」,「取」就一定會「有」,「有」就是生滅的。所以我常說,別死執一法,也別死在一個法裡,就是這個意思。以不貪愛故才能夠真正做到「不取」。因為您體驗了「諸受虛妄」,體入了種種的「諸受無實」,自然就會看破「受」的虛妄,自然不會去貪愛。能如實修,就是在走向解脫門,明心見性,轉變業識。從開始的最外圍、最粗顯的三皈五戒開始,漸漸的由外而內,內修體驗前六識的虛妄,明心見性,斷「分別我執」,修到第七識,再斷「俱生我執」,到達最後的真妄和合的第八識,證到「無明本來也是無自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實修實證到「無明惑」都滅盡了,「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連「老死」也滅掉了,自然就超脫了,雖然超脫了,實無超脫之事,就是「無老死盡」,這就證到了解脫。而真正究竟的解脫就是,照見「其實也沒有所謂解脫這回事」。這才是真正的大解脫,即大般涅槃。這就是「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就是如實的觀察世間這「十二因緣」而得到覺悟的人,稱為「緣覺」。
所以佛說:若想超脫苦,就要達到「滅諦」的境界。
三、滅諦
「滅」就是滅苦意思,把所有的苦都滅掉,滅生、老、病、死苦,滅愛別離苦,滅怨憎會苦,滅五陰熾盛苦等等的苦,超越這些苦,就是「滅諦」的境界,又稱為涅槃,涅槃在小乘就是滅煩惱生死的意思,而《心經》裡的涅槃,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即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實是寂滅之義。怎樣才能達到涅槃境界?自然是要修證「道諦」了。
四、道諦
「道」是指八聖道,也叫八正道,又稱之為「八聖道分」,就是八種修道的方法,八正道即是: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定、正念。
正見:「見」即知見、觀念,以什麼知見起修?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知見很重要,稱為具有「正知見」,從修行菩提到證果確無偏差才行。知見、觀念不正確,所修都不正,不正就會有入魔道的風險。正知見是八正道的主體。正知見就是般若智慧,最高的正知見就是「佛知、佛見」,在《法華經》告訴人們:「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何等大事因緣?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應現世間,教化眾生,五時設教,雖然言語有小乘權實等的方便法,雖然顯現出有頓漸遲速之差別,但究其本原其意,唯為此一大事因緣。令眾生開悟而解脫,這才是佛應化人間的本懷,也是唯一大乘教的根本旨歸。唯有讓迷惑頻倒的眾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有出離生死之海之時。教下三藏十二部,種種方便施設,無非為此一事。禪宗更是直接以明心見性為標的。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悟入佛的知見,而遠離凡外邪小的知見。這才是八正道首先標出「正見」之深義。以「正知見」為開始起修之因,也以「正見」為修證之果終,方能親證佛的正知正見,即悟入佛之知見,「入佛知見」才能成佛。
正語:即言語要正確無失,不說一切非理、非法、惡濁之語。要如法而說,若為人說法,必須不違佛所說,乃至無一字違於佛說,不可非法說法,法說非法。說法一定要開示悟入佛之知佛見。一切修行都是為了證入「正知」、「正見」。因為「佛知佛見」才是佛自已親身所證的智慧境界。如果剛開始學佛,知見就有所偏差,那麼結果就一定是在凡外邪小的魔道上,「雖終日行,枉入諸趣。」因此,一開始修學佛法,就應該有人引領,開示悟入佛之知佛見,指歸在明心見性之路上,修到最後,方能證得佛之最正知見,那就是真正的「正遍知」,也是無上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依正知正見而修戒定慧,得正念正慧,而非邪念邪定。開始起修,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否則聽信凡外邪小的不正知見,耽誤時間不說,最重要的就是誤入魔道,還不自知。因為剛開始學佛,善根尚未成熟,無法自己辯別正邪,往往會相信玄妙深奧、神通奇特,潛能開發,心外求法等,這也學佛最難之處。因為此時的正知正見很難進入初學者心裡。六祖大師也說;「我此法門只接最上根人。」連上根人都接不了。可見,一開始時就要具正知正見,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太多人走在岔路上,走在彎道上、繞冤枉路,浪費功夫,乃至誤入歧途,不可自拔。
正業:指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都是正當而無缺失的。學佛以後,身、語、意三業一定有變化,要告別凡夫的「一碗豆腐,豆腐一碗」無意之語,要告別凡夫的「善惡無人知曉的概念,」所行皆有因果,要告別凡夫的「一切只為自己著想」的自私之意念,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正命:是說為謀生故,所做的事業、工作要正當。不以殺盜淫為業、不以兩舌惡口妄語為業,如果以這些不正當業謀生,就是「邪命」。修行者應清淨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要依正法而活命,遠離一切不正當行業。
正思惟:思惟要正當,才能增長聖智。這裡所說的思惟,是指在禪定中的「慧觀」,已經超越了一般世間的思考。是二乘行人在禪定中,依法思惟「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如此才能增長道力與道心,而成就聖智。如是思惟者,方是正思惟,如果思惟其它他事情,就是「不正思惟」,不正思惟就跟學佛沒有關係。
正精進:就是要努力用功,精進辦道時的適度。修行要正當,才能速證菩提,乃至成佛。即要努力而一心修定,思惟四聖諦之「正精進」,還要明了「無益苦行要遠離。」精進修法不是不吃不喝,坐它個七天七夜,希望能證果,也不是短時間要達到很高境界等,這種帶著無明和貪慾的修法方式,最容易出問題。可以要求自己短時間內完成多少修法,以防自己懈怠偷懶,如果求世間法,乃至於求名聞利養,都是「不正精進。」
正定:定有正定和邪定之分,以禪定起修,為正定,乃至於要修佛的無漏清淨之禪定,就必須依佛之正定起修,依四念處起修,依五停心觀起修,方是正觀、正定。只有依正觀、正定起修方能斷惑證真。若依明心見性起修,可以修氣脈,修丹道,但這隻屬於調身階段,其目的是要明了悟後起修的重要性。而調身階段萬不可沒完沒了,否則又離道遠矣!除此一切的皆是雜修、盲修,皆非佛之正定。
正念:「念」就是人的念頭。而「正念」是每一個念頭都要升起「正慧」,就是要升起般若智慧的觀照,要區別外道人的邪慧和世間之人的世智辯聰。正念就是要依「四聖諦觀」的要求和原則修行,必須念念皆在正法之中,不離佛之聖諦正法,方稱為「正念」。
這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依「正見」起修,「正語、正業、正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體現出來,然後就是「正念、正精進、正定」的禪定修習。為什麼《心經》裡卻說「無苦集滅道」?我們下期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