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劉備的江山好像就是被哭出來的。動不動就哭,哭的感天動地,然後周圍的人就死心塌地的跟著他。這當然是假的,劉備這個人比較講感情講義氣是真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人跟著他出生入死(關張);在他一文不名的時候,下血本給他投資(糜竺);在他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時候,依然可以毫不猶豫的輔助他成就事業(諸葛亮)。可是也不可能是靠哭就有人心疼他的。兵荒馬亂的年代,誰手裡有兵,誰能打,誰才是大爺。打不了勝仗,就只能去填坑。劉備被呂布打敗,被迫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曹操)爾。曹操眼裡的英雄,首先就是要能打勝仗的。可是《演義》裡很難看到劉備打勝仗的影子,好像打仗這種戲份,都是軍師們帷幄之中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勝負,真實的情況當然不是這樣。
劉備雖然一生戎馬,看到自己「髀肉重生」都覺得很詫異。可是經典的勝仗其實也不多。我覺得最能體現他的戰略和戰術能力的,莫過於博望坡之戰。有人會問:博望坡之戰不是諸葛亮指揮的嗎?這個純粹是羅貫中的移花接木。因為博望坡之戰發生於建安七年,而諸葛亮的加入則是建安十二年。此時別說諸葛亮,連徐庶都還沒有加入劉備陣營。所以發生於建安七年的博望坡之戰,完全是劉備親自部署,親自指揮,親自參加的一場戰役。
我們先看一下背景: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投靠袁紹的劉備帶領一支部隊,繞到曹操背後,和汝南(河南南部,屬於現在駐馬店地區)的一些武裝力量匯合,試圖背後捅曹操一刀。曹操得到消息後,親自出馬,擊敗了劉備的軍隊。劉備被迫向南去投靠了劉表。到了建安七年,袁紹病死,曹操再次向北作戰,試圖剿滅袁氏的殘餘力量,接受袁紹的地盤。劉備就選擇了這個時機,乘機撲上去狠狠的咬了一口。
以前聽過一個關於狼的故事。說有一頭狼,就蹲在一個坡下面。看到有推車的人,就悄悄的跟在後面。推車人推到半坡,狼就上去照腿上咬一口,撕下一塊肉就跑。推車人不能放了車去追打狼,因為一旦撒手,車會衝下來碾壓推車人,所以推車人被咬了,還得咬著牙往上推。等車推到坡頂,狼早跑了。
劉備對這個時機的把握,和這個故事中的狼頗有點類似。曹操在河北作戰,要回軍,河北的事情就要半途而費,而且也來不及。所以曹操只能派自己認為最可靠的人去應戰,可是曹操陣營,除了曹操自己,還真沒有劉備的對手,所以正中劉備下懷。
劉備在劉表的支持下從新野出發,突襲許昌,一直攻擊到葉縣,距許昌僅有不到70公裡,如果騎兵突襲,一天就可以兵臨許昌城下。雖然劉備兵力不足,不可能從戰略上一舉奪取許昌,傾覆了曹操的老巢,可是這一操作,也讓曹操壓力山大。所以曹操派出來當時能夠派出的最強的力量:夏侯惇、于禁、李典三人迎擊劉備。
劉備卻沒有戀戰,而是馬上後撤了一百多裡,在方城西南的博望駐紮,等候曹軍的到來。劉備和夏侯惇在博望對峙,屢次向夏侯惇示弱,然後燒掉自己的屯紮的營地,假裝要逃走的樣子,引誘夏侯惇追擊。夏侯惇、于禁果真中計,在博望坡鑽進了劉備早已不知好的陷阱。後來在李典的及時救援下,夏侯惇和于禁才成功逃回。夏侯蘭被趙雲生擒,後在趙雲引薦下加入劉備集團。由於兵力有限,劉備看到戰術目標已經實現,也不戀戰。博望坡之戰就此結束。
這一戰可以稱得上完美。戰略上看準對方最弱的點,瞅準機會發動攻擊,讓對方非常難受。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引誘敵人到自己設定的戰場,發起出其不意的攻擊。
劉備此次雖然取勝但無法擴大戰果的根本原因是劉表對於劉備雖然表面敬重,內心卻很猜忌。所以雖然表面上支持,實際上則是牽制,此次劉備的出徵,所能動用的兵力非常有限。再之後劉備多次表示可以趁曹操忙於平定北方的時機發動進攻,都被劉表拒絕。
劉備的軍事才能,不管是曹操還是劉表都非常忌憚。曹操忌憚,是因為劉備一旦有了根基,真的是不可抑制。所以曹操知道劉備得了荊州,心情非常糟糕。雖然歷次曹操和劉備的正面對決,都是曹操佔上風,這和曹操可以動用的資源要遠比劉備多關係更大。而不是單純的軍事才能的競爭。在後來的漢中之戰中,曹操不僅僅失去了夏侯淵,還失去了漢中,可以說完敗於劉備。這一戰應該可以作為曹劉真實能力展示的擂臺。
劉表對劉備的忌憚則要複雜的多。首先劉表在荊州其實沒有根,雖然得到了蔡、蒯兩家的支持,但並沒有獲得荊州豪族的忠誠,包括他的妻族蔡家,只要有變,也都是隨時準備尋找新的東家的。後來的發展也確實如此,建安十三年,劉表去世,曹操南下,在蔡瑁和蒯越的主持下,沒有等到兵臨城下,劉琮就乖乖去找曹操投降。劉表雖然在荊州經營多年,卻從來沒有人當他是君主。相比於孫家,孫堅的追隨者,在孫堅死後,很多成了孫策的追隨者。孫策死後,周瑜率先向只有十八歲的孫權行臣禮,表示效忠。劉表在荊州更像是一個過客,而不是主人。
劉備的到來,雖然不是劉表親族,但作為宗族,牽制本地的豪族,特別是蔡家的勢力,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可以看到蔡瑁視劉備為眼中釘,肉中刺,每每欲除掉劉備。可是劉備的才能,又遠在劉表之上,劉表在的日子,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的經營,對劉備有所抑制。一旦自己的去世,再不可能有人能夠控制劉備。所以劉表臨終其實是非常希望劉備主持荊州事物,這樣才可以保全子孫。有人說劉表讓荊州不是出於真心,是不對的。但在劉表在的時候,自然不願意劉備坐大,形成強賓弱主之勢。就如老皇帝一天不死,就一天把權力牢牢抓在手裡,雖然知道最後天下肯定是太子的,但權力就是要抓到死。結果到了最後,已經來不及了。蔡瑁、蒯越的快速投降,也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被劉備佔了先機。
「天下誰敵手,曹劉!」,被誤解了幾百年的劉備,是應該正名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