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博望坡,燒出了老闆最大的能力是……
(一)
劉備自寄居荊州四處尋訪人才,三顧茅廬一番跪請哭求,諸葛亮終於出山輔佐。這讓劉備如獲至寶,整日與諸葛亮黏在一起,食則同案,睡則同床,時不時感嘆幾句「我得先生如魚得水」,這讓一班僚屬舊將很是不爽:一個名氣大的小年青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當然,反應最強烈的是關老二與張老三,每次聽老大冒那句「如魚得水」的臺詞時,心裡的湧起的怒火可以煮熟一頭牛,看在老大份上表面對諸葛亮愛理不理,一轉身則恨不得把那不分四季搖來搖去的扇子搶過來撕了扔茅廁。好在這小白臉也就是個軍師,不用聽他的號令,不然,這張老臉掛不住。
儘管劉備已經如喪家之犬寄人籬下,但曹操一直惦念得緊。這是一對歡喜冤家,雖然曾經共事討賊,曹操對這個賣草鞋的劉備各種收買拉攏,還當面稱「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但劉備陽奉陰違並不買帳,最終還是鬧分手了。曹操稱劉備為反賊,劉備罵曹操為逆賊,必欲除掉對方而後快。在曹丞相的特別關心下,劉備丟城失地家破人散一路南竄。痛打落水狗送佛上西天是曹操的人生信條,為了徹底滅掉劉備或者把劉備趕到海外去,曹操決定趁劉備在荊州屁股還沒坐熱的時候來個釜底抽薪,於是派麾下猛人夏侯惇與「五子良將」于禁為先鋒,帶兵十萬殺往新野,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宗旨,來個中央開花斬草除根。
面前數倍於己氣勢洶洶發動閃電戰的曹軍,劉備儘管習慣了卻還是犯怵,就目前這麼點兵力,正面抗擊與分兵偷襲是不可能的,只能玩陰的。但怎麼玩陰的還沒想好。叫張飛來商量,這貨忿忿地說「哥哥何不使水去?」劉備一聽明白了:對啊,天天吹牛逼現在也是要露一手驗證下真偽才對。於是劉備請諸葛亮過來,將號令軍隊的印信與佩劍當眾授予他,讓他升帳發令做軍事部署。諸葛亮也不謙虛欣然接受,一番調兵遣將,連劉備都接令迎戰,這徹底惹火了張飛,他大吼:我們都去廝殺,不知你做何事?諸葛亮神秘一笑:我就坐守縣城,安排功勞簿伺候。關張二人恨不得上去扇他兩把掌:老子們打了半輩子仗,殺過的人比你見過的人還多,就沒見過還沒開打就說安排慶功的貨,你比老子們還狂。眼看局面要失控,劉備站旁邊趕快圓場:「豈不聞運籌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裡之外乎?」老大表態了,面子還要是給的。關張二人瞪了諸葛亮一眼哼了一聲,小聲嘀咕:且聽安排,回來再找你麻煩。
這場戰爭對諸葛亮來講意義非凡,作為一個空降兵臨危受命,勝敗決定了他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甚至是去向問題。這一仗要是敗了,那麼劉備接下來還將討飯,諸葛亮也要去猜是關羽的刀快還是張飛的矛快。然而結果勝了,皆大歡喜:劉備喜出望外後背汗溼,張飛心悅誠服服從指揮,關羽收斂傲氣承讓三分,趙雲心心相印聽候調遣。搞定了老大與元老,下面的人自然服帖,諸葛亮終於在劉備的陣營中站穩陣腳紮下了根基,完成了從軍師到軍師中郎將身份的轉變。劉備當時也就是個左將軍,所以他給的軍師中郎將已經是組織架構中的二號人物,從職務上說,軍師是幕僚是智囊,只有謀劃建議權,而中郎將則是主導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實權人物。在公司組織架構中,軍師是總助,中郎將是劉氏公司的總經理,劉備讓出位置自己做了董事長,將經營管理權下放到了總經理。從此,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在諸葛亮的主導推動下,開始一步步落地執行,最終達成割據蜀中三分天下的目標。
火燒博望坡最經典不在於戰場,因為決定勝負的是在戰前的人事安排,遠比戰場要精彩。讓諸葛亮來主導,劉備是迫不得已也是有意為之。謀劃跟執行是兩碼事,能說與能做未必一致。總得實踐驗證一次,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沒問題,但解決實務的能力如何劉備心裡也沒底。不如冒險放手讓他指揮一戰,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內心的疑慮,看清他的定位分清他的權責。於是劉備交付劍印,並侍立帥案作策應。諸葛亮深通人性,自然知道劉備的用意。曹軍行動時,早就謀劃多時成竹在胸:借山川地形之險,誘敵深入以火為兵。誘敵之人,有名氣又要服從安排還能甘願佯輸,關羽名氣太大在曹營中呆過,認輸誘敵沒人相信,張飛遇到廝殺必定捨命向前不肯認輸,惟有趙雲與夏侯惇皆有勇猛之名,且趙雲顧全大局持重服從,做第一批誘餌是最好。考慮到夏侯惇追一段疲憊時不會再追,安排劉備做第二批誘餌,夏侯惇為爭全功必然會拼命追趕。待曹軍進入博望坡伏擊圈時,讓張飛、關羽順風放火,四面截殺,給他們送了個主功,他們自然無話。在這一串安排中,誰的位置都不能錯,錯了就未必打得贏。因此,謀事先要謀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只有找對了人,放對了位置,那麼事情必然順利推進達成目標。
博望坡這場戰爭,諸葛亮小試牛刀,最大贏家卻是劉備,因為從這場戰爭,劉備看出了諸葛亮不僅具備戰略謀劃能力,也具備戰術執行能力。從而放心地做甩手掌柜:公司是我的,做事是你的。對外我是老大,做事你是老大,我服你從安排就行了。從此,諸葛亮全權調度放手大搞,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劉備開創了兩代基業成就了一生夢想。
(二)
常人在茶餘飯後喜歡討論諸葛亮與劉備誰厲害的話題,筆者以為,做總經理,諸葛亮厲害;做老闆,劉備厲害。做事,諸葛亮厲害;做人,劉備厲害。劉備能從草根創業成功,他的身上有著做老闆與生俱來的天賦與領悟,這是諸葛亮不能比的。
還記得你當初的夢想與吹過的牛逼嗎?劉備一直都記得。這要從當年街上賣草蓆草鞋上說起。話說那天劉備沒生意,看到街頭上有人打架,反正鬱悶無聊,看下熱鬧也是好的。於是湊上去看到當街殺豬的張屠夫正在與一個外地賣棗的紅臉漢打得旗鼓相當,這激發了劉備的血性,一時心癢按捺不住,就衝上去勸架並口放豪言:方今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如此身手何不投軍效力開創一番基業。這牛吹得有點大,鎮住了那兩個沒讀多少書的二愣子。三人不打不相識,去張屠夫家喝酒吹牛。席上自報家門,劉備說:我爺爺的太公是漢朝王爺,按輩分我是當今皇上的叔叔,我有一夢……。兩個二愣子肅然起敬。當然有夢還是不夠的,畢竟夢太虛要造個神來佐證,於是劉備說我家門口有棵大桑樹,據某知名風水大師說這戶人家裡會出貴人。張屠夫大吃一驚,把劉備從上到下端詳一番:耳垂到肩,雙手過膝,又有夢想,還有神跡,錯不了,遇到貴人了。於是提議三人結拜成兄弟,推舉劉備為大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源結拜後,張老三散盡家財,聚起莊丁,要與關老二追隨劉大哥追夢,劉備通過造夢造神,獲得了人生第一筆融資與最堅定的合伙人,從一個初入社會無業擺地攤的後浪,晉級為創業者。就像今天剛入社會滿懷理想熱血澎湃不甘平庸的青年,在聽了幾次創業課程與成功學後,突然大筆一揮離職信一寫: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追夢去也。當年劉備應該也是這樣的意氣風發神採飛揚無所畏懼地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造夢固然輕鬆,追夢必然坎坷。劉備三人帶著為數不多的資產,一路殺將過去,然而現實很殘酷,在權貴集團與壟斷家族的夾縫中搶地盤是沒那麼容易的,劉備是十戰九敗,所謂皇叔、夢想在現實的碾壓中並沒什麼卵用,實力才是立身之道。好在合伙人關老二張老三勇猛,偶爾能出點彩刷點存在感混口飯吃,但離夢想還差十萬八千裡。好不容易投奔曹操見了皇帝封了個左將軍,可以好吃好喝搞下娛樂節目,不出意外的話混個退休養老金算了。但劉備就是不安分,據然偷偷聯絡同事要反對有知遇之恩的曹操,吃別人的飯還要砸人家的鍋,曹操本來就不是大度的人,從原來表面卿卿我我我到撕破臉皮痛下殺手。當然,寄食於人的劉備自然沒實力與曹丞相抗爭,敗逃得很是狼狽,連老婆孩子兄弟都成了曹操的戰利品。只要人還在,夢想就不能丟。這心情,估計後來的任老爺子也許能體會吧。在曹操的一路關照下,劉備混飯吃的單位接連破產,因為投誰誰敗,劉備成了一個不祥之人與百敗將軍,北方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殘兵敗將一路南下討飯。
從弱冠追夢到而立破產,輾轉飄零,無枝可棲,對於一個人來講,要嘗盡多少酸楚、不堪、冷眼與痛苦,要承受多少失敗、冷落、孤寂、迷惘、彷徨?看看今天從樓上跳下去的人就知道了。當然,劉備當年是輕裝上陣的,比不得現今年青人身上背的車貸房貸,可能不知道壓力是什麼,但起碼知道,要是失敗了自己是要掉腦袋的,這就是追夢的成本與代價。換了一般人,早就認命了。畢竟,20歲時不屑平庸,30歲不甘平庸,但到了40歲,多數人安享平庸了。40多歲的劉備寄居劉表簷下,幫劉表去看北大門,有次劉表請劉備喝酒,見劉備面有淚痕,問其緣故。劉備說剛上廁所看到大腿上髀肉橫生身體發福,自己卻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感到傷心。這一回答讓劉表很是不爽,讓你在這裡幫我守門,好好地養老退休,你居然來這個。說好聽點這叫上進,說不好聽點這叫野心。這讓劉表感到了危機,手下蔡瑁更是藉機下殺手,要滅了這個不臣之心的落魄大叔。可見野心是不能輕易露人的,不然會招來打擊與禍害,現今亦是如此。
縱觀劉備這一路歷程,用曾國藩的話說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打碎牙齒和血吞。然不管如何,劉備始終「挺」著,這一份堅韌與執著,亦是今天所謂的逆商,百折而不墮其志,萬難而不自暴自棄。試想下馬老師當年創業融資被人罵為騙子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史玉柱負債過億想自殺如何挺過來的?只有親歷過的人才懂。人說創業有三關:苦、辱、難,三關可過,事業乃成。熬不到荊州,劉備必然遇不到諸葛亮,冥冥之中,這一切似乎早有安排。人生亦是一場豪賭,你想獲得更多更好的東西,你必然得拿更多的去換。欲帶王冠,必抵其命。每個人都有一個創業夢,但這個夢,還記得多久,能堅持多久?能熬多久?很多人的夢沒有開始,多數人的夢終於半途,唯有拿命相搏的人,最終才有可能成功。只有在逆境中磨鍊出來的韌性,才能支撐到最後。這就是劉備能請得動諸葛亮的原因,也是劉備比諸葛亮厲害的點,更是創業者必備的情商與軟實力。
(三)
後人評價諸葛亮,往往是全能型,但仔細一看,諸葛亮在識人容人與用人這一點上遠遜劉備。而劉備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成就了諸葛亮,也成就了自己。
看張飛與關羽打架,旁人只是看熱鬧,劉備就想到了這兩人可用,於是存心接洽收納。一見趙雲,大起愛才之心,自然少不了一番推心置腹的溝通,把趙雲從公孫瓚的陣營挖了過來。偶遇徐庶,交談後請其到軍中拜為軍師。聽聞臥龍,三顧茅廬跪地相求。再識龐統,以師相待。初遇張松,能降階相迎。從識人來看,武將容易看出水平然未必容易臣服,謀士則難知其真偽又很難相處,但劉備都做到了。面對呂布的求救曹操的猶豫,劉備提醒說不要忘了丁奉與董卓的下場。諸葛亮看重馬謖,劉備評價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喜歡的魏延,劉備重用為漢中太守,成了後期頂梁大柱。劉備顯然是沒學過人力資源管理,不會使用人才測評、結構化面試等今天所謂科學的識人工具與方法,但他久經戰場,精熟業務,從基層做起來的人,問題明了厲害清晰,能快速判定這個人是否有價值能否解決我的難題。諸葛亮的隆中對算是面試答辯,劉備一聽豁然開朗:為何出發,自己知道。要去哪裡,諸葛亮指了明路。這些年來的迷茫彷徨,總算有了一個清晰堅定的方向。所以劉備一哭二跪三拜地請諸葛亮下山。
大爭之世謀求霸業,人才必然是稀缺資源。以諸葛亮的名氣,曹操、劉表、孫權不可能不知道。那麼諸葛亮為何一直閒置?曹操識人愛才之名遠播但生性多疑,劉表心無大志偏安一隅,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諸葛亮對他們而言可有可無,他們不會折節聘請,且諸葛亮生性高傲目空一切,對他們的聘請自然是不屑一顧,即便去了也不能主導全局一展經緯。唯有劉備心有大志又有團隊,缺的正是一個運營全局的人。倘若劉備一開始認識諸葛亮請他下山,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的。因為諸葛亮再能,也不能點石成金撒豆成兵,在劉備一無所有情況下,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那套夢想的神話,忽悠二愣子可以,但諸葛亮不傻。此時諸葛亮想考驗一下劉備的格局與胸襟,才會有讓劉備兩顧空回,三顧等候的試探。待看到劉備能下跪聘請一片至誠時,諸葛亮才真的感動願意出山。良馬難乘,然可以負重致遠。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但凡有特長有大價值的人,都生性高傲或有怪癖,因為不屑於做人事斡旋,因而顯得不太和眾。不僅要識人有眼,還人容人有肚,才能將他收服。劉備懂得放下自己放低自己,因而能讓高傲的諸葛亮折服。
真正能產生價值的是用人有膽。諸葛亮比劉備年青且完全沒經歷實戰,雖然願意下山輔佐,開始也就給了個軍事職位。新野之戰火燒眉毛,劉備當眾授權自己陪襯,讓諸葛亮執掌劍印排兵布陣,這是極大冒險要有極大的膽氣。按軍制,軍隊調動只認兵符不認人,劍印在手軍隊我有。換成一般人,都不會讓還沒實踐過的人全權統籌家當的。畢竟,打贏了,接著奏樂接著舞。打輸了,就要亡命天涯何處家了。但作為一個老闆,承擔用人風險這是必然的,不至於因為用人有風險,就把請來的人窩著做裝飾,這才是最愚蠢。敢於放手讓人全權做事,敢於承擔試錯成本,在這一點,諸葛亮差劉備遠矣。後期諸葛亮統領國事,大事小事一手抓,軍中責罰三杖都要親自過問,食少煩多累得半死,下屬卻沒有試錯與獨立處事的機會,成了聽令行事的木偶,也就培養不了獨當一面的人才。人才不足人才不繼,這對資源貧弱的蜀漢公司來講,是致命的硬傷。蔣琬、費禕去世後,就沒有運籌全局的人,就剩一個姜維在外維持,不破產才怪。
因此,識人有眼、容人有肚、用人有膽,是一個老闆的主要能力。老闆的日常只做三件事:找方向、找人、找資源。方向源於夢想,人才才是重點,資源乃是戲臺。識人有眼的前提,先有自知之明才能識人,知道自己的優劣勢,知道自己要解決什麼難題,如此,才能在萬千人群中找到對的人。容人有肚是基礎,十個人中八人庸,另外兩個優秀的人可能不太好相處,說話也不一定好聽,識別得出來,還要懂得放下放低自己才能容得下別人,收斂自己才能抬高別人。否則表面求才,最終找到留下的都是弱於自己的人。用人有膽是關鍵,願承擔用人風險,敢讓人全權任事,這樣才不會屈才窩才,才能挖掘與培養,才能讓人真正投入到所擅長的事情中去最終創造價值。
(四)
回到博望坡之戰,倘若此戰失敗,你若是劉備,如何評估與處理諸葛亮?會冷落他還是趕走他?還是按軍法當斬以息眾怒?這也考驗人的格局與眼光。但我想,劉備在授予諸葛亮全權的時候,心裡已經做好失敗的準備並想好處置的方案了。倘若我是劉備,此戰失敗後,仍然是全力保全諸葛亮,作自己的智囊團隨身顧問,而不會再讓他當權理事。畢竟,謀局與任事者都不可缺,又不一定能統一,譬如張良與韓信,範蠡與文種,各有所長,又各有所重。識人用人,不能責之以全,而應當用其所長補其所短,最終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
諸葛亮傾盡才智耗盡心血,成就了劉備的夢想,其中優劣長短,值得人品鑑思考,反思醒悟。但有一兩點心得用之於實踐,亦不枉看過三國。讀書讀史,當有所探究與思辨,才能開闊眼界有所汲取,若拘泥於常人之言而固守一己之偏見,終不過一蠹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