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3萬藤甲兵大呼:必折陽壽

2021-03-05 史記匯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的傳世詩句,寫下了千百年前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諸葛亮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魯迅曾經評價「狀諸葛智多近妖」,簡直如同神明一樣的存在。諸葛亮善用火攻,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

諸葛亮面對被他燒的慘烈的敵軍,面不改色,絲毫不留情面,但是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同樣使用火攻的諸葛亮,看著被火燒的苦不堪言的南蠻藤甲軍,竟然有點不忍直視,還大呼「必折陽壽」之類的話,認為自己做下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以後終究會遭到報應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赤壁之戰,雖火燒曹軍30萬,但是諸葛亮面不改色,因為他並非真正火燒魏軍的劊子手。赤壁之戰的最高統帥是東吳的大都督周瑜,而諸葛亮只是代表劉備的使者,雖然參與戰略制訂,但是卻不是最終的決策者。赤壁之戰中,雖然船隻都已起火,但大部分的曹軍都被逼著跳了水,他們當中有部分是因為不習水性被淹死的,還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孫劉聯軍所俘虜。

反觀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就顯得有些殘忍了。當時南蠻的首領叫孟獲,為人很勇猛,但是打仗不行,總是被諸葛亮打敗。不過諸葛亮並不想殺了他,而是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期間,孟獲曾請烏戈國主兀突骨率著三萬藤甲兵來幫助。這藤甲兵是何物呢?是當地的一種特色。採用當地特有的藤蔓,經過桐油炮製後,變得特別堅硬,能夠抵禦刀砍劍刺。一度讓蜀軍束手無策。

諸葛亮想到了油遇火就可以很快的燃燒,於是就使用了火計,藤甲兵身上的藤甲穿得很緊,一時之間根本脫不掉,再加上戰鬥的激烈,於是藤甲兵全被結結實實的燒死了。可以說這是諸葛亮最殘忍的一場戰役了,而他自己也認識到這些人並沒有太大過錯,而他這樣做已經違背了南徵的初衷,進行了這麼大規模的虐殺,他也感覺自己大逆不道,必損陽壽。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火燒30萬魏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諸葛亮精於算計,善於用兵,自幼抱讀史書,通曉天文地理,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在三國中幾乎神一樣的存在。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 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為什麼
    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述可謂是如一神人一般,但是其中有一個是記載的最多的,那就是玩火,各種火攻,因此,諸葛亮可以說堪稱玩火的專家了,火燒了曹操30萬大軍不說,更是在徵服南蠻烏戈國的過程中火燒藤甲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就在火燒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說了一句話,「必損陽壽」,為什麼燒死了曹操三十萬軍馬卻沒有這麼說,火燒藤甲兵卻說會損陽壽呢?
  • 三國演義:諸葛亮燒曹軍時都毫無懼色,為什麼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諸葛亮擅長的卻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燒得曹操夠嗆;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差點兒讓曹操葬身於此;處理蜀國內亂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敗孟獲,收服蠻人,平定南亂。 多次火攻,遙想博望新野前後二十多萬兵,赤壁之戰更是有八十三萬。這麼多兵,火燒起來諸葛亮都毫無懼色,但唯獨火燒藤甲兵時,卻露怯。
  • 火燒30萬魏軍面無懼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軍時,他卻說必損陽壽?
    作為久經戰陣的諸葛亮,心理素質應該說是非常強的,但是他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軍時卻說必損陽壽?諸葛亮火燒魏軍在火燒藤甲軍前,諸葛亮曾三次火燒魏軍。第一次是諸葛亮的出山之戰,火燒博望坡。據有人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估算,這三次燒死的魏軍不低於30萬!而火燒藤甲軍那次,只不過擊殺了的3萬敵軍,兩個數字比較起來,明顯是火燒曹軍更厲害。
  •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這個諸葛亮,三軍統帥,殺戮太重了,他知道他的陽壽已到,大限將至,想增加人間的陽壽,他已經不具備那個條件了,借陽壽是需要很大的德性的,你沒有那個德,什麼能把陽壽借來啊!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認真地對待,那是非常高的學問呢,就算是諸葛亮,他也是太可憐了,他連最起碼的道理都不懂嗎?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後裔今安在?
    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兵。正是這3萬名藤甲兵大戰諸葛亮,蜀兵以弩箭急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諸葛亮終於嘗到了藤甲兵的厲害,知道藤甲兵所穿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的致命缺陷,以詐敗引誘藤甲兵追趕到盤蛇谷中後斷絕退路,引燃了盤蛇谷底的火藥、火油易燃之物,燒得3萬名藤甲兵相互擁抱慘嚎ing,其中大半被蜀兵鐵炮(古代拋石機發射的瀝青燃燒彈)打的頭腦粉碎,以至後來藤甲兵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連國主兀突骨也被燒死殉國。諸葛亮事後嘆道:南蠻頑皮,非火攻安能敢勝?
  • 蜀漢丞相諸葛亮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現世折福折壽(蓮池大師)
    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蓮池大師:殺罪 諸葛亮與三萬藤甲軍的悲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這些南蠻兵士全被燒成灰燼第七次擒孟獲時,孟獲請來烏戈國的三萬藤甲兵助陣,由於藤甲兵有藤甲護身(藤甲系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又以桐油浸泡多日製成,藤甲又輕又堅,刀箭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場上所向無敵),曾大敗過蜀軍。後來孔明用計,引三萬藤甲兵入盤蛇谷中,用油車火藥燒之。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得伸拳舒腿,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三國演義》中刀槍不入的藤甲兵並非虛構,此村民自稱藤甲兵後代
    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以上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諸葛亮帶兵平叛,進入南中,已經六次放了孟獲。孟獲無計可施,便求助於烏戈國。烏戈國國主兀突骨感到唇亡齒寒,於是帶領三萬藤甲兵助戰。
  • 藤甲兵刀槍不入,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為啥不再重新組建一支?
    藤甲軍刀槍不入,是孟獲最後的倚仗,最終逼得諸葛亮不得不誘敵深入,採用火攻才徹底消滅這支軍隊,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藤甲軍這麼厲害,為啥諸葛亮不自己再組建一支呢?火燒藤甲軍孟獲被諸葛亮數次擊敗,已經是沒有足夠的能力戰勝蜀軍了,於是他在屬下的建議下,去烏戈國尋求藤甲軍相助。
  •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旅遊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刷過熟桐油的木頭並不會更加易燃,只是一旦燃燒起來會燒得比較旺,單純從易燃角度來看,反而不刷桐油的木頭要更易燃一點。
  • 《三國演義》裡藤甲兵那麼強大,為何諸葛不用?看真實照片就知道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種特別厲害的兵種藤甲兵,是孟獲手下的一支王牌部隊,當年諸葛亮為了破掉藤甲兵可是煞費苦心。因為藤甲兵刀槍不入,最後諸葛亮只好使用火攻這樣殘忍的戰術依靠地形破掉藤甲兵。在《三國演義》裡還提到,因為火攻特別的殘忍,最後諸葛亮還付出了陽壽的代價。
  • 諸葛亮火燒新野的真相
    他出山之後先燒了兩把大火,第一把火燒博望坡,第二把火燒新野,尤其是後者,燒掉了劉備苦心經營了8年的地盤。這把大火燒過1000多年後,還能找到當年的遺蹟嗎?這把大火的真相如何? 新野原是湖底心小說中,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一戰成名之後,並沒有在博望坡駐紮,而是選擇了撤回新野。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ID:shuosanguo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平定南中是有一系列的傳奇打造。有著名的「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等等……甚至說饅頭都是在這一期間由諸葛亮發明。而在這裡,小編只帶大家了解歷史上諸葛亮是如何平定南中的故事!
  • 為何諸葛亮向天借命無果?看看他這幾次洩露天機就知道了
    孔明拜祝曰:「亮生於亂世,……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鑑聽,曲延臣算……」拜祝畢,就帳中俯伏待旦。孔明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姜維入帳,正見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鬥,壓鎮將星。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 三國:字字誅心的八個字,諸葛亮為什麼要對天喊?
    為了一舉拿下東吳,劉備幾乎帶走了蜀漢的全部精銳,此時的諸葛亮沒有隨軍出徵,留在成都守根據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劉備的七十萬大軍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差一點就全軍覆沒,最後在部下的拼死保護下劉備逃到了白帝城。
  • 火燒上方谷,突然遭遇大雨,諸葛亮為何不放箭射殺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按照部署,令軍事縱火燃燒魏軍,然而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火撲滅,司馬懿父子得以安全撤退。然而有人便提出疑問,大雨將火撲滅之時,諸葛亮為何不放箭射殺司馬懿?個人認為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首先分析上方谷之戰。上方谷又稱葫蘆谷,入口窄,幾乎只允許一人一騎進入,然而谷底卻十分寬敞。
  •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火燒司馬懿,敘述在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司馬懿受魏主曹睿之託,堅守不出,欲待漢軍無糧自走,而後擊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解決了糧草問題,又決一策,令司馬懿複製木牛流馬,在其運糧時搶奪了去,又將引兵來援的司馬懿打敗。司馬懿更堅守不出。司馬懿龜縮於殼中,諸葛亮對此無可奈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雙方都想在糧草上做文章:司馬懿想要諸葛亮無糧時自走;諸葛亮卻又想到了一個對付司馬懿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