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
藤甲兵指身著藤甲的士兵;藤甲是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場之上所向無敵。
按照布依族先民的製作程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後諸葛孔明南徵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
正史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徵,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述可謂是如一神人一般,但是其中有一個是記載的最多的,那就是玩火,各種火攻,因此,諸葛亮可以說堪稱玩火的專家了,火燒了曹操30萬大軍不說,更是在徵服南蠻烏戈國的過程中火燒藤甲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就在火燒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說了一句話,「必損陽壽」,為什麼燒死了曹操三十萬軍馬卻沒有這麼說,火燒藤甲兵卻說會損陽壽呢?
首先,我們從諸葛亮火燒曹操大軍開始,據《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總共玩過五次火,第一次在諸葛亮剛剛出茅廬不久便對曹操用了第一把火,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立下了第一功,第二次火燒新野,那叫一個慘啊,燒死曹操無數兵馬,第三次,雖不是放的明火,卻借了一把東風,大敗曹操於赤壁之中,第四次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第五次北伐是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父子沒有成功。似乎每一次玩火都燒掉無數生靈,卻唯獨第四次火燒藤甲兵的時候會說必損陽壽。
火燒藤甲兵是有根本區別的,戰後,諸葛亮當時心情要矛盾複雜得多,這是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次擒孟獲發生的事。孟獲連續被擒放,於是請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帶三萬藤甲兵來助戰。
藤甲兵讓蜀漢士兵的箭射不進,刀砍不斷,連精銳的魏延軍都被他們打敗。而且蠻兵的藤甲還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順流而下,靈活使用,十分難纏。諸葛亮來到盤蛇谷,根據地形,說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計。於是,讓魏延詐敗誘敵,引兀突骨並三萬藤甲入谷,斷了谷口,引燃火藥,三萬人要麼被火藥炸得頭臉模糊而死,要麼被火燒得捲曲而死,十分慘烈。
諸葛亮看到這番情景後,不禁垂淚,雖打贏了,但是損陽壽呀。
火燒30萬曹軍時,曹軍是進攻方,劉備是防守方,換句話說,曹操是侵略者,劉備是抵抗者。在諸葛亮心裡,他是安漢興劉,輔佐劉備(漢室代表)對抗反賊曹操(篡漢代表),符合傳統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政治思想理念。
火燒藤甲兵則不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備早已在西川稱帝,在諸葛亮心裡,南蠻軍其實都是西蜀子民,只是受了蠻王蠱惑才會造反,他燒死的是30萬受到蒙蔽的無辜的西蜀子民。
所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身份,感受肯定不同。
訂閱微信
①搜索微信公眾號古風江湖,關注並置頂就可以免費收看後續精彩內容喔!
②小編微信、QQ:673493215,歡迎投稿
③古風QQ群號:172140202
④閱讀是一種智慧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古風江湖】你的轉發是小編辛苦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