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為什麼

2021-02-23 古風江湖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

藤甲兵指身著藤甲的士兵;藤甲是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場之上所向無敵。

按照布依族先民的製作程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後諸葛孔明南徵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



正史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徵,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述可謂是如一神人一般,但是其中有一個是記載的最多的,那就是玩火,各種火攻,因此,諸葛亮可以說堪稱玩火的專家了,火燒了曹操30萬大軍不說,更是在徵服南蠻烏戈國的過程中火燒藤甲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就在火燒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說了一句話,「必損陽壽」,為什麼燒死了曹操三十萬軍馬卻沒有這麼說,火燒藤甲兵卻說會損陽壽呢?

首先,我們從諸葛亮火燒曹操大軍開始,據《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總共玩過五次火,第一次在諸葛亮剛剛出茅廬不久便對曹操用了第一把火,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立下了第一功,第二次火燒新野,那叫一個慘啊,燒死曹操無數兵馬,第三次,雖不是放的明火,卻借了一把東風,大敗曹操於赤壁之中,第四次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第五次北伐是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父子沒有成功。似乎每一次玩火都燒掉無數生靈,卻唯獨第四次火燒藤甲兵的時候會說必損陽壽。

火燒藤甲兵是有根本區別的,戰後,諸葛亮當時心情要矛盾複雜得多,這是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次擒孟獲發生的事。孟獲連續被擒放,於是請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帶三萬藤甲兵來助戰。

藤甲兵讓蜀漢士兵的箭射不進,刀砍不斷,連精銳的魏延軍都被他們打敗。而且蠻兵的藤甲還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順流而下,靈活使用,十分難纏。諸葛亮來到盤蛇谷,根據地形,說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計。於是,讓魏延詐敗誘敵,引兀突骨並三萬藤甲入谷,斷了谷口,引燃火藥,三萬人要麼被火藥炸得頭臉模糊而死,要麼被火燒得捲曲而死,十分慘烈。

諸葛亮看到這番情景後,不禁垂淚,雖打贏了,但是損陽壽呀。

火燒30萬曹軍時,曹軍是進攻方,劉備是防守方,換句話說,曹操是侵略者,劉備是抵抗者。在諸葛亮心裡,他是安漢興劉,輔佐劉備(漢室代表)對抗反賊曹操(篡漢代表),符合傳統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政治思想理念。

火燒藤甲兵則不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備早已在西川稱帝,在諸葛亮心裡,南蠻軍其實都是西蜀子民,只是受了蠻王蠱惑才會造反,他燒死的是30萬受到蒙蔽的無辜的西蜀子民。

所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身份,感受肯定不同。


訂閱微信

①搜索微信公眾號古風江湖,關注並置頂就可以免費收看後續精彩內容喔!

②小編微信、QQ:673493215,歡迎投稿

③古風QQ群號:172140202

④閱讀是一種智慧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古風江湖你的轉發是小編辛苦的動力源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火燒30萬魏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 火燒30萬魏軍面無懼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軍時,他卻說必損陽壽?
    作為久經戰陣的諸葛亮,心理素質應該說是非常強的,但是他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軍時卻說必損陽壽?諸葛亮火燒魏軍在火燒藤甲軍前,諸葛亮曾三次火燒魏軍。第一次是諸葛亮的出山之戰,火燒博望坡。而火燒藤甲軍那次,只不過擊殺了的3萬敵軍,兩個數字比較起來,明顯是火燒曹軍更厲害。那麼為何諸葛亮對於火燒曹軍30萬是面無懼色,而火燒了3萬藤甲軍就十分擔心,說必損陽壽呢?實際上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諸葛亮年齡狀態不同火燒曹軍時,諸葛亮還是十分年輕的。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剛剛出山,正是需要大展才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年輕人渴望建功立業的真實寫照,不會想的那麼多!
  •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3萬藤甲兵大呼:必折陽壽
    諸葛亮善用火攻,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諸葛亮面對被他燒的慘烈的敵軍,面不改色,絲毫不留情面,但是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同樣使用火攻的諸葛亮,看著被火燒的苦不堪言的南蠻藤甲軍,竟然有點不忍直視,還大呼「必折陽壽」之類的話,認為自己做下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以後終究會遭到報應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三國演義:諸葛亮燒曹軍時都毫無懼色,為什麼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燒得曹操夠嗆;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差點兒讓曹操葬身於此;處理蜀國內亂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敗孟獲,收服蠻人,平定南亂。 多次火攻,遙想博望新野前後二十多萬兵,赤壁之戰更是有八十三萬。這麼多兵,火燒起來諸葛亮都毫無懼色,但唯獨火燒藤甲兵時,卻露怯。感慨道「必損陽壽」。這是什麼原因?
  •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看過一個文章,說孔明可能是漢天子。空城計中可以看出,曹操認出來了漢天子,然後退兵,其實是曹操不想背負殺害天子的名聲,劉備也知道孔明是漢天子,劉備一生都對孔明以禮相待,臨死之前更是要把蜀國送給孔明!孔明一生都跟曹操勢不兩立,因為曹操把他家的漢朝整沒了!孔明的前幾次放火,以退敵為中心,都留了一點餘地。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後裔今安在?
    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兵。正是這3萬名藤甲兵大戰諸葛亮,蜀兵以弩箭急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諸葛亮終於嘗到了藤甲兵的厲害,知道藤甲兵所穿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的致命缺陷,以詐敗引誘藤甲兵追趕到盤蛇谷中後斷絕退路,引燃了盤蛇谷底的火藥、火油易燃之物,燒得3萬名藤甲兵相互擁抱慘嚎ing,其中大半被蜀兵鐵炮(古代拋石機發射的瀝青燃燒彈)打的頭腦粉碎,以至後來藤甲兵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連國主兀突骨也被燒死殉國。諸葛亮事後嘆道:南蠻頑皮,非火攻安能敢勝?
  • 《吞食孔明傳》火燒赤壁造詣事件有哪些 火燒赤壁造詣事件大全
    導 讀 吞食孔明傳是一款很有趣的遊戲,那麼在遊戲中的火燒赤壁造詣事件有哪些,很多的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相關的內容介紹,想了解的小夥伴就一起來看看吧
  • 蜀漢丞相諸葛亮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現世折福折壽(蓮池大師)
    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蓮池大師:殺罪 諸葛亮與三萬藤甲軍的悲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這些南蠻兵士全被燒成灰燼,孔明看到這慘狀時,流淚嘆道:「我雖然有功於國家,但是此舉必定會減損我的壽命啊!」
  • 《三國演義》中刀槍不入的藤甲兵並非虛構,此村民自稱藤甲兵後代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以上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諸葛亮帶兵平叛,進入南中,已經六次放了孟獲。孟獲無計可施,便求助於烏戈國。烏戈國國主兀突骨感到唇亡齒寒,於是帶領三萬藤甲兵助戰。藤甲,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向天借命,諸葛亮為什麼延壽不成?
    孔明: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於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閒雜人等,休教放入。時值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鬥無聲。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是孔明失策還是另有原因?
    他初出茅廬的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在劉備麾下猛將關羽、張飛、趙雲對他頗有不服氣的情況下,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木之中以火攻之,大敗曹軍主帥夏侯惇,燒毀大量物資。此役不僅成功退敵,為劉備爭取到休養生息時間,更贏得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旅遊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實際上我們在史料中,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記載。
  • 火燒藤甲軍
    歡迎點擊上圖上方的「普光明樓」,然後選擇「關注」孔明施計火燒三萬藤甲軍的時候,垂淚嘆道:「此雖有功於國家,然必折損我的壽命
  • 藤甲兵刀槍不入,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為啥不再重新組建一支?
    火燒藤甲軍孟獲被諸葛亮數次擊敗,已經是沒有足夠的能力戰勝蜀軍了,於是他在屬下的建議下,去烏戈國尋求藤甲軍相助。烏戈國國主兀突骨,也是個豪爽之人,聽說孟獲前來求救,直接動用家底,率領三萬藤甲軍去和蜀軍作戰。初次交戰,蜀軍就嘗到了藤甲軍的厲害,蜀軍的弓箭都不能傷到藤甲軍分毫。在打探清楚藤甲軍的來歷後,諸葛亮準備用火攻來對付這支藤甲軍。
  • 諸葛亮火燒新野的真相
    他出山之後先燒了兩把大火,第一把火燒博望坡,第二把火燒新野,尤其是後者,燒掉了劉備苦心經營了8年的地盤。這把大火燒過1000多年後,還能找到當年的遺蹟嗎?這把大火的真相如何? 新野原是湖底心小說中,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一戰成名之後,並沒有在博望坡駐紮,而是選擇了撤回新野。
  •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火燒司馬懿,敘述在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司馬懿受魏主曹睿之託,堅守不出,欲待漢軍無糧自走,而後擊之。司馬懿一聽,便制定了攻其所必救,而拔其城的戰略:祁山乃蜀軍根本,若我攻之,各營必來救;我卻取上方谷燒其糧草,使彼首位不接,必大敗。司馬懿的計策,正中諸葛亮之計:祁山大本營和上方谷都早已設有伏兵,待魏軍一動,蜀軍則合而圍之;又出一奇兵,乘機攻取魏軍渭南大寨。雙方計議妥當,依計而行。司馬懿親自引一軍來攻上方谷,漢將魏延詐敗而逃,引司馬懿進入上方谷埋伏圈。
  • 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ID:shuosanguo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有著名的「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等等……甚至說饅頭都是在這一期間由諸葛亮發明。而在這裡,小編只帶大家了解歷史上諸葛亮是如何平定南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