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後裔今安在?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三國演義》裡有一段典故深入人心:諸葛亮輔佐劉備進四川建立西蜀國,南方一帶(今雲南、貴州、廣西)的少數民族不服從漢族先進文化教化,由彝族首領孟獲帶領各部落的少數民族勇士組成蠻兵北上作亂,諸葛亮親自率軍平定南蠻,將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這是史上有名的七擒七縱!

▲此圖描繪當年三國西蜀與南蠻發生的戰爭衝突的場景

當時孟獲攻打諸葛亮屢戰屢敗,不得已相請烏戈國的3萬名藤甲兵相助:此去東南七百裡,有一國,名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上軍士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幾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兵。正是這3萬名藤甲兵大戰諸葛亮,蜀兵以弩箭急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

▲圖為影視劇中的南蠻首領孟獲形象

藤甲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當,盡皆敗走。諸葛亮終於嘗到了藤甲兵的厲害,知道藤甲兵所穿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的致命缺陷,以詐敗引誘藤甲兵追趕到盤蛇谷中後斷絕退路,引燃了盤蛇谷底的火藥、火油易燃之物,燒得3萬名藤甲兵相互擁抱慘嚎ing,其中大半被蜀兵鐵炮(古代拋石機發射的瀝青燃燒彈)打的頭腦粉碎,以至後來藤甲兵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連國主兀突骨也被燒死殉國。諸葛亮事後嘆道:南蠻頑皮,非火攻安能敢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三國演義》連環畫家筆下的藤甲兵藉助刀槍不入的藤甲打敗諸葛亮的蜀兵

往事如煙,英勇善戰的藤甲兵被諸葛亮燒的幾乎全軍覆滅,未能參戰者盡皆舉家四散外逃,其中大部分藤甲兵後代逃到貴州、廣西西部的深山老林裡苟延殘喘,歲月如梭,經過無數年來的歷史變遷,藤甲兵的後代已經散布在天涯海角。不過時至今日,我們還是發現了一部分的疑似藤甲兵的後裔定居在貴州安順市南部的么鋪鎮歪寨村。

▲《三國演義》連環畫家筆下的烏戈國主兀突骨帶領藤甲兵坐甲過河的形象

歪寨是布依語的音譯,意為山水環繞鳥語花香的好地方。當地四面環山,不通公路,森林密布,野獸出沒,猴群眾多,全村共有6百多人,均是布依族,他們自稱是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存活下來的後代,而且成功複製出三國時代打仗需要的藤製鎧甲後,引發三國研究者極大的興趣。


▲影視劇《三國演義》中藤甲兵被諸葛亮用計燒的幾乎全兵覆滅 

按照古代布依族先民的製作程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進山砍來大量手指粗的青藤,質地堅韌兩人拉不斷,剛採集的青藤還要晾曬15天左右,蒸發掉大部分水分才能編制藤甲,一套成品藤甲重達18斤左右(比鋼鐵盔甲輕的多),最後用桐油浸泡,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完工時還需要在藤甲內部加襯數層牛皮革,一套刀槍難入的堅韌藤甲製作才算完工,這樣的藤甲才能穿著上戰場。兩年才能完成的一套藤製鎧甲不但堅固,而且具有韌性,石頭和刀刃也奈何不了它,而當箭矢射到藤甲上,如果箭頭正好射在兩根藤之間的空隙,那兩根藤正好可以卡住這支箭,讓箭矢動彈不得,如果箭頭正好射到藤上,由於浸泡過桐油導致硬滑,箭便會滑落到地上。

▲歪寨村布依族村民模擬當年藤甲兵戰鬥情況

關於藤甲的源起,歪寨有個動人的傳說:布依族男性先祖「松」和女性先祖「紅」,在仙鳥撮合下成婚。二人身背藤筐,進山採集野果。一日松郎突遇惡狼襲擊,得藤筐保護,倖免於難。紅妹便提議用藤條編一套衣服護身,經不斷編織試驗,終將藤衣製作定型。松認為藤衣就像穿山甲的甲衣,遂取名藤甲,沿用至今。

▲歪寨村布依族村民模擬當年三國時代藤甲兵的生活 

藤甲起源就是他們狩獵猛獸的護身工具,因戰爭需要成為戰爭工具,後因天災戰禍、生存、繁衍在桂西北山區一帶的布依族先人,砍刺開路,向著仙鳥指引的西方行進,進入今貴州省安順望謨地界一帶定居下來。

▲圖為藤甲兵後裔居住地址在安順東南處的歪寨村(右下標1處)

傳說中的藤甲冑由頭盔、護肩、護胸、護臂、圍裙和盾牌,拼接在一起後,猶如一位威猛的藤甲武士立在眼前。 編織藤甲用的藤條是當地一種生長在深山密林裡的青藤。將藤條的外皮去除,能看到一根根細筋緊密排列,猶如電纜裡的銅絲。一根直徑約3毫米的青藤,兩個成年男人怎樣用力拉拽都無法拉斷。


▲身著藤甲的歪寨村民

「復活」的藤甲冑確實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神奇,不過它究竟是否與歷史傳說中的藤甲兵一脈相承,幾乎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答案。 歷史上西南地區文化交融頻繁,如今要用史實求證「復活」的藤甲冑是否與相傳的三國時期藤甲兵有關聯,已沒有可能,但這種藤甲冑歷史上完全有可能在西南地區存在過,「復活」藤甲冑的村民,傳習的是先人技藝也完全可能。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黃藥師原創,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冷兵器研究所立場,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六中午時段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火燒30萬魏軍面不改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諸葛亮平定南蠻,此時已經六次擒獲孟獲,然而孟獲還是不服氣,決定向烏戈國國主兀突顏借藤甲兵,據記載,藤甲兵刀槍不入,魏延率軍與之對抗,無計可施,大敗一場,諸葛亮為了破藤甲兵,讓魏延連續詐敗15次,這才將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後一把火將3萬藤甲兵燒成了灰燼,然而此事時的諸葛亮並沒有流入出勝利的喜悅,反而表情凝重,流淚道:「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然會折損陽壽。」
  • 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為什麼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 三國演義:諸葛亮燒曹軍時都毫無懼色,為什麼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諸葛亮擅長的卻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燒得曹操夠嗆;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差點兒讓曹操葬身於此;處理蜀國內亂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敗孟獲,收服蠻人,平定南亂。 多次火攻,遙想博望新野前後二十多萬兵,赤壁之戰更是有八十三萬。這麼多兵,火燒起來諸葛亮都毫無懼色,但唯獨火燒藤甲兵時,卻露怯。
  •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3萬藤甲兵大呼:必折陽壽
    諸葛亮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魯迅曾經評價「狀諸葛智多近妖」,簡直如同神明一樣的存在。諸葛亮善用火攻,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諸葛亮面對被他燒的慘烈的敵軍,面不改色,絲毫不留情面,但是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同樣使用火攻的諸葛亮,看著被火燒的苦不堪言的南蠻藤甲軍,竟然有點不忍直視,還大呼「必折陽壽」之類的話,認為自己做下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以後終究會遭到報應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ID:shuosanguo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結果很清楚,在夷陵被陸遜大敗,之後不久劉備病死白帝城,臨危之前將孫禪託附於諸葛亮。自此,諸葛亮開即了他附佐劉禪主政蜀漢的時代。此時擺在諸葛亮面前的,並非曹魏與東吳的咄咄逼人,而是來自蜀漢腹地南中的危脅!
  •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這個諸葛亮,三軍統帥,殺戮太重了,他知道他的陽壽已到,大限將至,想增加人間的陽壽,他已經不具備那個條件了,借陽壽是需要很大的德性的,你沒有那個德,什麼能把陽壽借來啊!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認真地對待,那是非常高的學問呢,就算是諸葛亮,他也是太可憐了,他連最起碼的道理都不懂嗎?
  • 拾趣丨活在布依村裡的「藤甲兵」
    央視《三國演義》中的藤甲兵形象(資料圖)在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的故事。話說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兵」助自己一臂之力。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用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蜀兵破不了藤甲,無力抵擋對方的利刀鋼叉,盡皆敗走。
  • 《三國演義》中刀槍不入的藤甲兵並非虛構,此村民自稱藤甲兵後代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以上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諸葛亮帶兵平叛,進入南中,已經六次放了孟獲。孟獲無計可施,便求助於烏戈國。烏戈國國主兀突骨感到唇亡齒寒,於是帶領三萬藤甲兵助戰。藤甲,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旅遊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實際上我們在史料中,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記載。
  • 蜀漢丞相諸葛亮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現世折福折壽(蓮池大師)
    感恩您的隨手點讚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蓮池大師:殺罪 諸葛亮與三萬藤甲軍的悲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用計,火燒三萬的藤甲軍,這些南蠻兵士全被燒成灰燼孔明藤甲之捷: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字孔明)為了鞏固蜀漢的後方,曾七擒七縱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少數族首領孟獲。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
    藤甲兵威力那麼強,為何諸葛亮棄之不用?你用個試試!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
  • 諸葛亮 七擒孟獲於 今曲靖、陸良、彌勒、嵩明等地後,孟獲掌管南中
    ,假戲卻成真;四擒孟獲:諸葛亮隻身外出,誘孟獲來擒;五禽孟獲:孟獲大將軍楊峰,酒後捆孟獲;六擒孟獲:木鹿王的野獸兵,被假獸嚇跑;七擒孟獲:烏戈國的藤甲兵,遇火被燒死。諸葛亮接到蠻夷反叛的信息後,他不再主張北伐了,而是先要把蜀地的大後方穩定了再說,這也是戰略戰術中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孟獲的起兵,是從帶兵攻打蜀國地界開始的。蜀國丞相諸葛亮接到孟獲來犯的緊急情報以後,當即點兵迎戰。這就有了歷史上的「七擒孟獲」故事的開始。一擒孟獲:諸葛亮帶兵,與孟獲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戰爭。第一場大戰,諸葛亮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
  • 藤甲兵刀槍不入,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為啥不再重新組建一支?
    藤甲軍刀槍不入,是孟獲最後的倚仗,最終逼得諸葛亮不得不誘敵深入,採用火攻才徹底消滅這支軍隊,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藤甲軍這麼厲害,為啥諸葛亮不自己再組建一支呢?火燒藤甲軍孟獲被諸葛亮數次擊敗,已經是沒有足夠的能力戰勝蜀軍了,於是他在屬下的建議下,去烏戈國尋求藤甲軍相助。
  • 三國中,諸葛亮年僅54歲就病逝五丈原,他到底洩露了什麼天機?
    導語:三國時期諸葛亮天縱英才,還在水鏡先生那裡學習時,水鏡先生就評價他可以安天下,於是給他臥龍這個稱號。
  • 諸葛亮火燒新野的真相
    他出山之後先燒了兩把大火,第一把火燒博望坡,第二把火燒新野,尤其是後者,燒掉了劉備苦心經營了8年的地盤。這把大火燒過1000多年後,還能找到當年的遺蹟嗎?這把大火的真相如何? 新野原是湖底心小說中,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一戰成名之後,並沒有在博望坡駐紮,而是選擇了撤回新野。
  • 《三國演義》裡藤甲兵那麼強大,為何諸葛不用?看真實照片就知道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種特別厲害的兵種藤甲兵,是孟獲手下的一支王牌部隊,當年諸葛亮為了破掉藤甲兵可是煞費苦心。因為藤甲兵刀槍不入,最後諸葛亮只好使用火攻這樣殘忍的戰術依靠地形破掉藤甲兵。在《三國演義》裡還提到,因為火攻特別的殘忍,最後諸葛亮還付出了陽壽的代價。
  • 三國中藤甲兵寫的那麼強大,為何諸葛不用?原因叫人哭笑不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南徵蠻夷,在第七次擒拿孟獲中,碰到孟獲搬來救兵兀突骨的藤甲兵。
  • 諸葛亮七擒孟獲,哪個詳寫,哪個略寫?
    第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看這個標題可能還有點糊塗,南寇指的可不只是孟獲,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雍闓,乃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今結連孟獲造反。牂牁(zang1ge1)郡(郡治遺址位於今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太守朱褒、越巂(xi1)郡(治所在邛都縣,今四川西昌東南)太守高定,二人獻了城。
  •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火燒司馬懿,敘述在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司馬懿受魏主曹睿之託,堅守不出,欲待漢軍無糧自走,而後擊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解決了糧草問題,又決一策,令司馬懿複製木牛流馬,在其運糧時搶奪了去,又將引兵來援的司馬懿打敗。司馬懿更堅守不出。司馬懿龜縮於殼中,諸葛亮對此無可奈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雙方都想在糧草上做文章:司馬懿想要諸葛亮無糧時自走;諸葛亮卻又想到了一個對付司馬懿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