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三
徐燕晴(民革)
一擒孟獲:面對面正面戰爭,孟獲被擒拿;
二擒孟獲:離間孟獲與副將,副將捆孟獲;
三擒孟獲:孟優假降諸葛亮,假戲卻成真;
四擒孟獲:諸葛亮隻身外出,誘孟獲來擒;
五禽孟獲:孟獲大將軍楊峰,酒後捆孟獲;
六擒孟獲:木鹿王的野獸兵,被假獸嚇跑;
七擒孟獲:烏戈國的藤甲兵,遇火被燒死。
……
公元23年,土地、森林、礦產等屬於國有資產的、胡適眼中的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王莽,「哭天」都無回天之力後,新政在走過戰亂、瘟疫、飢餓的15年後結束。之後,東漢開始!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是劉秀遷都洛陽(今:河南)以後建立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兩個朝代,因京城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王族都是劉姓,而分西漢與東漢,合稱「漢朝」。
東漢開始以後,先有劉秀的「建武盛世」和「光武中興」;再有「明章之治」後的興盛;又有「永元之隆」。這些皇帝的統治,讓東漢迅速走向了富裕和安康,使東漢國力再次達到極盛 。
但是,東漢後期經歷「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此時,豪強勢力又大肆兼併土地。尤其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更是昏庸無道,公開賣官鬻爵。皇帝都這樣,其他的公卿、乃至地方官吏更是賣官買官亂得一塌糊塗。世道一亂,反叛不斷。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軍之亂。
黃巾軍所到之處,焚燒官府,攻打豪強地主莊園,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定。黃巾軍起義雖然被平息了,但猛烈衝擊了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兼併行為,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劉姓朝廷大權旁落、軍閥混戰。 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省中部)。
戰爭中死傷人員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帶來的是瘟疫。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給王朗的一封信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疫厲數起、士人凋落,餘獨何人、能全餘壽」。那個時候的文學界,建安有著名的7子,其中,就有5人因瘟疫而去世。上層人家都如此難以抵禦瘟疫,那些流離失所的窮苦人家就更是悽慘一片。
面對此情此景,曹操頒布了《賑災令》,賑災令中:女子七十歲,沒有丈夫、子女的;12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腳殘疾又沒有父母、兄弟照顧的,都可以「稟食終身」;12歲以下出身貧寒的幼兒,可以「隨口可貸」。在後來的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那才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瘟疫頻發時期,瘟疫伴隨著徵戰的軍隊和逃亡的難民四處擴散,軍隊和難民去到哪裡?瘟疫跟隨到那裡!
瘟疫主要是血吸蟲病、鼠疫、傷寒,使東漢人口不斷減少。10個人裡面,只存活下了3個人。人是社會最大的資源,人口急劇減少,說明社會需要改變。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存在了406年的漢朝結束,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三國時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開始,人口遷移,首先因為戰亂,其次是逃避瘟疫,格局的改變,就是魏、蜀、吳三權鼎立!
在蜀、魏、吳三分天下中,佔據蜀地的是——劉備(公元161年-223年6月10日)。劉備:漢朝中山靖王劉勝後人、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公元221年,劉備佔據蜀地後,成了蜀國開國皇帝,史稱「先主」。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為「仁德」稱讚。
劉備建國三年後的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去世後葬於惠陵(今:四川成都市武侯祠)。
劉備去世前對丞相諸葛亮的遺願,是要諸葛亮北伐,以收服漢地,來重振漢朝的雄威。但劉備去世,使受挫的諸葛亮,把北伐當成了一種策略、一種願望。也就在這個關頭,諸葛亮卻接到蜀國的後院起火的軍情!
蜀國的後院,就是西南夷(古語「夷」念:「尼」,指稱呼中所有帶尼的民族,包含現在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等)地居住的民族,就是「東夷、南蠻、西羌、北狄」中的——南蠻。南蠻的「蠻」,從蟲,指老虎,南方很多民族崇拜虎。這個時候,西南夷地區,出了一隻大老虎,這隻老虎就是——孟獲。強悍、霸氣的孟獲也想做大王、國王。
據《漢晉春秋》有載,蜀先主劉備死亡前後,孟獲追隨益州郡(郡治所在今晉寧)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諸葛亮接到蠻夷反叛的信息後,他不再主張北伐了,而是先要把蜀地的大後方穩定了再說,這也是戰略戰術中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
孟獲的起兵,是從帶兵攻打蜀國地界開始的。
蜀國丞相諸葛亮接到孟獲來犯的緊急情報以後,當即點兵迎戰。這就有了歷史上的「七擒孟獲」故事的開始。
一擒孟獲:諸葛亮帶兵,與孟獲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戰爭。第一場大戰,諸葛亮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孟獲被擒以後,諸葛亮採納了蜀國參將「馬謖」的建議,赦免了孟獲的反叛行為,來換取西南夷地夷民的民心。再說,被蜀兵擒獲的孟獲也不服氣,說勝敗及兵家常事,於是,諸葛亮放了孟獲。
二擒孟獲:放走孟獲後,諸葛亮找來孟獲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諸葛亮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對孟獲一直耿耿於懷。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後,捆了孟獲後送到漢營交給諸葛亮。孟獲第二次被擒,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諸葛亮第二次放了孟獲以後,蜀國營中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不遠千裡而來,一次次擒住孟獲又放了。諸葛亮這樣的做法,有點不像戰爭,像兒戲。對於軍中的想法,諸葛亮誠懇地解釋說:「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口服、心服,否則,即便暫時徵服了,以後還會叛亂」。
三擒孟獲:孟獲有個弟弟叫孟優,孟優給孟獲獻了個計謀說,找一個夜晚,由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等到諸葛亮出來接受投降,蜀軍沒有任何防備的時候,孟獲帶兵衝進來,擒住諸葛亮。計謀出來以後的一天晚上,孟優借著夜色,帶領著部下來到諸葛亮的營地喊投降,諸葛亮一看,趕緊把這些來投降的人請進戰營來,並讓廚師做了一些好吃的,再來一些美酒,美酒、美食地款待。孟優帶來的人一看有美酒、美食,哪裡還有別的想法,端起酒就喝、拿起大塊的肉就撕,一直吃得肚子滾圓、喝得酩酊大醉。正在此時,孟獲借著朦朧的夜色,按計劃帶兵前來劫營,卻不料被早已算好的諸葛亮擒獲。孟獲被擒,卻仍是不甘心,於是諸葛亮第三次放虎歸山。
四擒孟獲:孟獲回到大營,立即整頓軍隊,並等待機會。一天,孟獲接到探子來報說:諸葛亮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孟獲又中了諸葛亮「誘敵來犯」的圈套,孟獲被埋伏在周邊的蜀兵,當成甕中之鱉擒拿。諸葛亮知道孟獲還是不服氣,於是第四次放了他。
五擒孟獲:孟獲帶兵回到營中。孟獲營中,有一名叫楊峰的大將,楊峰數次跟隨孟獲打仗,也數次被擒、被放,每一次被諸葛亮放了,楊峰心裡都十分感激諸葛亮。於是,楊峰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第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諸葛亮又放了孟獲,命孟獲再來戰。
六擒孟獲:孟獲回去後想了一夜,第二天,他去投奔了營地極為偏僻而隱蔽的——木鹿(又名木勒,今:彌勒)王。為擒孟獲,諸葛亮帶兵前往木鹿。通往木鹿的路呀,不僅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作戰,第一戰,漢兵敗下陣來。漢兵敗下陣不說,取水飲用時,又碰上了毒泉(有野獸、植物腐爛後汙染的水源),使蜀軍的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艱難。此時,諸葛亮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諸葛亮趕緊動員部隊,針對野獸參戰,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蜀兵再次與木鹿王交戰時,木鹿大王的野獸兵,見到比自己大的野獸時,嚇得紛紛逃離。孟獲失去野獸的參戰,結果不戰自敗。孟獲被擒後,心裡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諸葛亮看出孟獲的心思,仍舊放了他。
七擒孟獲:孟獲被釋後,不找木鹿頭人了,他來投奔「烏戈國」(註:後有說明,不知是不是嵩明)。烏戈國的國王叫「兀突骨」。兀突骨,是一個身長十二尺的巨漢(古代一丈231釐米,丈二即一丈二尺,約等於277釐米,也就是2、7米左右高),兀突骨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侵。國王喜歡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露著光芒。孟獲來請兀突骨,豪爽的兀突骨不僅答應了,還帶去土安、奚泥兩位兵長,以及三萬藤甲兵後親自出戰。第一戰,兀突骨擒賊先擒王地、以速戰速決的戰法,進攻了諸葛亮的大本營。守衛大本營的魏延將軍,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遭到襲擊,蜀軍大敗。第二戰時,諸葛亮給戰敗的魏延出主意,要魏延假裝又敗,趕馬逃往兩面是狹窄山谷的蟠蛇谷。顧名思義,蟠蛇谷,就是像細細長長的大蟒蛇一樣的山谷。戰爭開始後,兀突骨不知是計謀,帶領他的藤甲兵,追趕魏延衝進了蟠蛇谷。藤甲軍進入山谷以後,埋伏在蟠蛇谷兩邊的蜀軍,因勢利導,把峽谷的兩端堵起來以後點火燒森林。烏戈國的藤甲兵,穿的是藤子做的盔甲,雖然刀劍難入,但是,藤子盔甲遇到大火便熊熊燃燒。就這樣,諸葛亮只用計謀,並沒有費一兵一卒,就把烏戈國的士兵全部燒死於山谷中。在這場戰爭中,孟獲第七次被擒,這一次,諸葛亮故意要再放他。孟獲趕忙跪下,心悅誠服地對諸葛亮起誓說:「以後將決不再謀反」!
以上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獲以後,看到跪拜在地上的孟獲是真心臣服了,於是,諸葛亮決定重用孟獲。諸葛亮委派孟獲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首領聽了以後,不禁深受感動。
孟獲還曾隨諸葛亮回到蜀國(今:成都),擔任御史中丞。再後來,西南夷地,仍由孟獲來掌管。南中雖由孟獲掌管,但諸葛亮也不用再擔心西南夷之地的變亂,而是專心對付魏國(又稱:曹魏、前魏)去了。
而南中,直到諸葛亮死前,蜀國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諸葛亮一生所指揮的戰役很多,在南徵時,七擒七縱蠻王孟獲,用的是兵書裡的——欲擒故縱!因為,諸葛亮徵服的不僅僅是一個部族的首領。諸葛亮通過一次次徵服孟獲這個頭人,同時在徵服著孟獲部落的人,也徵服著其他部落的頭人和部落人員的心。這是諸葛亮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
註:1、現在的彌勒,來自於古語木鹿、木勒。應為七擒孟獲的第六戰場;
2、七擒孟獲的第七場戰爭,請的是烏戈國的藤甲兵,烏戈國這一稱呼,出現於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但是,烏戈國在哪裡?無法考證。
3、烏戈國的地點無法考證,但是,嵩明縣楊林鎮與官渡區大板橋接壤處,縣屬於大板橋地界的地方,有七擒孟獲中存留下來的「火燒壩」這一稱呼,據說就是放火燒藤甲兵而留下來的;其次,嵩明縣城南郊的農機局內,有「古盟臺」,據說,是諸葛亮第七次擒住孟獲後,孟獲臣服蜀國,於是,諸葛亮命部下在崧山(今:藥靈山)建土臺,搭起松棚,與孟獲結盟,而名「盟臺」;有了盟臺,後來又建了「武侯祠」,以祭祀諸葛亮。嵩明的武侯祠,不僅保存好,還有歷屆官商修繕的碑記。
下面請看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四《孟、霍相拼,爨氏得利獨佔南中》。
2020年3月26日 農曆三月三
請看 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四,《孟、霍相爭,爨氏得利》
如果我的文章好,請贊我!或請幫我分享給您的朋友都看看!徐燕晴這廂有禮了!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