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七擒孟獲於 今曲靖、陸良、彌勒、嵩明等地後,孟獲掌管南中

2021-02-09 阿詩瑪 講故事

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三

徐燕晴(民革)

一擒孟獲:面對面正面戰爭,孟獲被擒拿;

二擒孟獲:離間孟獲與副將,副將捆孟獲;

三擒孟獲:孟優假降諸葛亮,假戲卻成真;

四擒孟獲:諸葛亮隻身外出,誘孟獲來擒;

五禽孟獲:孟獲大將軍楊峰,酒後捆孟獲;

六擒孟獲:木鹿王的野獸兵,被假獸嚇跑;

七擒孟獲:烏戈國的藤甲兵,遇火被燒死。

 ……

公元23年,土地、森林、礦產等屬於國有資產的、胡適眼中的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王莽,「哭天」都無回天之力後,新政在走過戰亂、瘟疫、飢餓的15年後結束。之後,東漢開始!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是劉秀遷都洛陽(今:河南)以後建立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兩個朝代,因京城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王族都是劉姓,而分西漢與東漢,合稱「漢朝」。

東漢開始以後,先有劉秀的「建武盛世」和「光武中興」;再有「明章之治」後的興盛;又有「永元之隆」。這些皇帝的統治,讓東漢迅速走向了富裕和安康,使東漢國力再次達到極盛 。

但是,東漢後期經歷「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此時,豪強勢力又大肆兼併土地。尤其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更是昏庸無道,公開賣官鬻爵。皇帝都這樣,其他的公卿、乃至地方官吏更是賣官買官亂得一塌糊塗。世道一亂,反叛不斷。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軍之亂。

黃巾軍所到之處,焚燒官府,攻打豪強地主莊園,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定。黃巾軍起義雖然被平息了,但猛烈衝擊了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兼併行為,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劉姓朝廷大權旁落、軍閥混戰。 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省中部)。

戰爭中死傷人員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帶來的是瘟疫。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給王朗的一封信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疫厲數起、士人凋落,餘獨何人、能全餘壽」。那個時候的文學界,建安有著名的7子,其中,就有5人因瘟疫而去世。上層人家都如此難以抵禦瘟疫,那些流離失所的窮苦人家就更是悽慘一片。

面對此情此景,曹操頒布了《賑災令》,賑災令中:女子七十歲,沒有丈夫、子女的;12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腳殘疾又沒有父母、兄弟照顧的,都可以「稟食終身」;12歲以下出身貧寒的幼兒,可以「隨口可貸」。在後來的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那才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瘟疫頻發時期,瘟疫伴隨著徵戰的軍隊和逃亡的難民四處擴散,軍隊和難民去到哪裡?瘟疫跟隨到那裡!

瘟疫主要是血吸蟲病、鼠疫、傷寒,使東漢人口不斷減少。10個人裡面,只存活下了3個人。人是社會最大的資源,人口急劇減少,說明社會需要改變。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存在了406年的漢朝結束,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三國時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開始,人口遷移,首先因為戰亂,其次是逃避瘟疫,格局的改變,就是魏、蜀、吳三權鼎立!

在蜀、魏、吳三分天下中,佔據蜀地的是——劉備(公元161年-223年6月10日)。劉備:漢朝中山靖王劉勝後人、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公元221年,劉備佔據蜀地後,成了蜀國開國皇帝,史稱「先主」。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為「仁德」稱讚。

劉備建國三年後的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去世後葬於惠陵(今:四川成都市武侯祠)。

劉備去世前對丞相諸葛亮的遺願,是要諸葛亮北伐,以收服漢地,來重振漢朝的雄威。但劉備去世,使受挫的諸葛亮,把北伐當成了一種策略、一種願望。也就在這個關頭,諸葛亮卻接到蜀國的後院起火的軍情!

蜀國的後院,就是西南夷(古語「夷」念:「尼」,指稱呼中所有帶尼的民族,包含現在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等)地居住的民族,就是「東夷、南蠻、西羌、北狄」中的——南蠻。南蠻的「蠻」,從蟲,指老虎,南方很多民族崇拜虎。這個時候,西南夷地區,出了一隻大老虎,這隻老虎就是——孟獲。強悍、霸氣的孟獲也想做大王、國王。

據《漢晉春秋》有載,蜀先主劉備死亡前後,孟獲追隨益州郡(郡治所在今晉寧)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諸葛亮接到蠻夷反叛的信息後,他不再主張北伐了,而是先要把蜀地的大後方穩定了再說,這也是戰略戰術中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

孟獲的起兵,是從帶兵攻打蜀國地界開始的。

蜀國丞相諸葛亮接到孟獲來犯的緊急情報以後,當即點兵迎戰。這就有了歷史上的「七擒孟獲」故事的開始。

一擒孟獲:諸葛亮帶兵,與孟獲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戰爭。第一場大戰,諸葛亮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孟獲被擒以後,諸葛亮採納了蜀國參將「馬謖」的建議,赦免了孟獲的反叛行為,來換取西南夷地夷民的民心。再說,被蜀兵擒獲的孟獲也不服氣,說勝敗及兵家常事,於是,諸葛亮放了孟獲。

二擒孟獲:放走孟獲後,諸葛亮找來孟獲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諸葛亮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對孟獲一直耿耿於懷。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後,捆了孟獲後送到漢營交給諸葛亮。孟獲第二次被擒,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諸葛亮第二次放了孟獲以後,蜀國營中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不遠千裡而來,一次次擒住孟獲又放了。諸葛亮這樣的做法,有點不像戰爭,像兒戲。對於軍中的想法,諸葛亮誠懇地解釋說:「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口服、心服,否則,即便暫時徵服了,以後還會叛亂」。

三擒孟獲:孟獲有個弟弟叫孟優,孟優給孟獲獻了個計謀說,找一個夜晚,由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等到諸葛亮出來接受投降,蜀軍沒有任何防備的時候,孟獲帶兵衝進來,擒住諸葛亮。計謀出來以後的一天晚上,孟優借著夜色,帶領著部下來到諸葛亮的營地喊投降,諸葛亮一看,趕緊把這些來投降的人請進戰營來,並讓廚師做了一些好吃的,再來一些美酒,美酒、美食地款待。孟優帶來的人一看有美酒、美食,哪裡還有別的想法,端起酒就喝、拿起大塊的肉就撕,一直吃得肚子滾圓、喝得酩酊大醉。正在此時,孟獲借著朦朧的夜色,按計劃帶兵前來劫營,卻不料被早已算好的諸葛亮擒獲。孟獲被擒,卻仍是不甘心,於是諸葛亮第三次放虎歸山。

四擒孟獲:孟獲回到大營,立即整頓軍隊,並等待機會。一天,孟獲接到探子來報說:諸葛亮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孟獲又中了諸葛亮「誘敵來犯」的圈套,孟獲被埋伏在周邊的蜀兵,當成甕中之鱉擒拿。諸葛亮知道孟獲還是不服氣,於是第四次放了他。

五擒孟獲:孟獲帶兵回到營中。孟獲營中,有一名叫楊峰的大將,楊峰數次跟隨孟獲打仗,也數次被擒、被放,每一次被諸葛亮放了,楊峰心裡都十分感激諸葛亮。於是,楊峰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第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諸葛亮又放了孟獲,命孟獲再來戰。

六擒孟獲:孟獲回去後想了一夜,第二天,他去投奔了營地極為偏僻而隱蔽的——木鹿(又名木勒,今:彌勒)王。為擒孟獲,諸葛亮帶兵前往木鹿。通往木鹿的路呀,不僅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作戰,第一戰,漢兵敗下陣來。漢兵敗下陣不說,取水飲用時,又碰上了毒泉(有野獸、植物腐爛後汙染的水源),使蜀軍的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艱難。此時,諸葛亮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諸葛亮趕緊動員部隊,針對野獸參戰,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蜀兵再次與木鹿王交戰時,木鹿大王的野獸兵,見到比自己大的野獸時,嚇得紛紛逃離。孟獲失去野獸的參戰,結果不戰自敗。孟獲被擒後,心裡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諸葛亮看出孟獲的心思,仍舊放了他。

七擒孟獲:孟獲被釋後,不找木鹿頭人了,他來投奔「烏戈國」(註:後有說明,不知是不是嵩明)。烏戈國的國王叫「兀突骨」。兀突骨,是一個身長十二尺的巨漢(古代一丈231釐米,丈二即一丈二尺,約等於277釐米,也就是2、7米左右高),兀突骨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侵。國王喜歡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露著光芒。孟獲來請兀突骨,豪爽的兀突骨不僅答應了,還帶去土安、奚泥兩位兵長,以及三萬藤甲兵後親自出戰。第一戰,兀突骨擒賊先擒王地、以速戰速決的戰法,進攻了諸葛亮的大本營。守衛大本營的魏延將軍,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遭到襲擊,蜀軍大敗。第二戰時,諸葛亮給戰敗的魏延出主意,要魏延假裝又敗,趕馬逃往兩面是狹窄山谷的蟠蛇谷。顧名思義,蟠蛇谷,就是像細細長長的大蟒蛇一樣的山谷。戰爭開始後,兀突骨不知是計謀,帶領他的藤甲兵,追趕魏延衝進了蟠蛇谷。藤甲軍進入山谷以後,埋伏在蟠蛇谷兩邊的蜀軍,因勢利導,把峽谷的兩端堵起來以後點火燒森林。烏戈國的藤甲兵,穿的是藤子做的盔甲,雖然刀劍難入,但是,藤子盔甲遇到大火便熊熊燃燒。就這樣,諸葛亮只用計謀,並沒有費一兵一卒,就把烏戈國的士兵全部燒死於山谷中。在這場戰爭中,孟獲第七次被擒,這一次,諸葛亮故意要再放他。孟獲趕忙跪下,心悅誠服地對諸葛亮起誓說:「以後將決不再謀反」!

以上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獲以後,看到跪拜在地上的孟獲是真心臣服了,於是,諸葛亮決定重用孟獲。諸葛亮委派孟獲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首領聽了以後,不禁深受感動。

孟獲還曾隨諸葛亮回到蜀國(今:成都),擔任御史中丞。再後來,西南夷地,仍由孟獲來掌管。南中雖由孟獲掌管,但諸葛亮也不用再擔心西南夷之地的變亂,而是專心對付魏國(又稱:曹魏、前魏)去了。

而南中,直到諸葛亮死前,蜀國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諸葛亮一生所指揮的戰役很多,在南徵時,七擒七縱蠻王孟獲,用的是兵書裡的——欲擒故縱!因為,諸葛亮徵服的不僅僅是一個部族的首領。諸葛亮通過一次次徵服孟獲這個頭人,同時在徵服著孟獲部落的人,也徵服著其他部落的頭人和部落人員的心。這是諸葛亮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

註:1、現在的彌勒,來自於古語木鹿、木勒。應為七擒孟獲的第六戰場;

    2、七擒孟獲的第七場戰爭,請的是烏戈國的藤甲兵,烏戈國這一稱呼,出現於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但是,烏戈國在哪裡?無法考證。

    3、烏戈國的地點無法考證,但是,嵩明縣楊林鎮與官渡區大板橋接壤處,縣屬於大板橋地界的地方,有七擒孟獲中存留下來的「火燒壩」這一稱呼,據說就是放火燒藤甲兵而留下來的;其次,嵩明縣城南郊的農機局內,有「古盟臺」,據說,是諸葛亮第七次擒住孟獲後,孟獲臣服蜀國,於是,諸葛亮命部下在崧山(今:藥靈山)建土臺,搭起松棚,與孟獲結盟,而名「盟臺」;有了盟臺,後來又建了「武侯祠」,以祭祀諸葛亮。嵩明的武侯祠,不僅保存好,還有歷屆官商修繕的碑記。

下面請看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四《孟、霍相拼,爨氏得利獨佔南中》。

2020年3月26日  農曆三月三

請看 夜郎國地那些事之……十四,《孟、霍相爭,爨氏得利》

  如果我的文章好,請贊我!或請幫我分享給您的朋友都看看!徐燕晴這廂有禮了!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七擒孟獲,哪個詳寫,哪個略寫?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共寫了四回,從第八十七回到第九十回,那麼這七擒都是怎麼擒的?恐怕許多人就說不清了,筆者其實也搞不清,要問哪個詳寫,哪個略寫,那更是糊塗,這裡就帶領大家捋一捋。
  • 諸葛亮「七擒孟獲」,確立蜀漢「羈縻政策」
    正史中「赤壁之戰」,曹軍染疫主動退兵,孫吳是抗曹主力;而「五出祁山」,以攻代守規模浩大,卻未達成預期目標;唯有「七擒孟獲」,維護蜀漢西南穩定,奠定諸葛亮軍事威望。諸葛亮「七擒孟獲」如何體現高明?本文筆者帶您共同剖析,蜀漢南中地區複雜局勢與諸葛亮的布局。
  • 「七擒孟獲」是諸葛亮太精明,還是孟獲太傻;
    有人說,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方。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清代趙藩在武侯祠前撰聯說: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這說明了諸葛亮是個善長「攻心」的高手,歷史上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充分展示了諸葛亮依靠「攻心」術來維護民族關係的高超智慧。
  • 愛讀書|《三國演義》59.諸葛亮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諸葛亮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 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ID:shuosanguo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眾所周知,劉備在拿下漢中,奠定蜀漢之國本後宣布稱帝。之後,為了奪回荊州而發動了伐吳之戰。結果很清楚,在夷陵被陸遜大敗,之後不久劉備病死白帝城,臨危之前將孫禪託附於諸葛亮。自此,諸葛亮開即了他附佐劉禪主政蜀漢的時代。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一擒一縱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二擒二縱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回去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聽後爽朗的大笑說那你準備好了在來吧。
  • 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蠻王孟獲,原來是漢人?
    三月,諸葛亮告別後主,大軍順岷江而下至僰道(今宜賓),爾後兵分三路,諸葛亮入越嶲郡,馬忠伐牂牁郡,李恢進軍益州郡。諸葛亮在越嶲郡迎戰高定,雍闓率軍支援,卻因內訌死在高定部下手中,孟獲代雍闓為主。五月,諸葛亮渡金沙江,剿滅孟獲殘部。南徵一役,「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在《華陽國志》中有所提及,但治史嚴謹的陳壽,僅用了「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九個字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一筆帶過。
  • 諸葛亮南徵七擒七縱到底是真是假?孟獲:原諒哥,哥只是個傳說
    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七擒七縱、收服孟獲的故事。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傳承千年,一直為人民津津樂道。諸葛亮的瀟灑和運籌帷幄、馬謖的收心之計、孟獲的憨厚和勇猛……一部平定南中的歷史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藝術文化,一般關於諸葛亮的戲曲中,必有七擒七縱的橋段,如京劇裡就有《七擒孟獲》的唱段。但是重翻史冊,對於七擒七縱的真實性,筆者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 詳解諸葛亮七擒孟獲三路大軍的進軍路線
    解決完南中戰事後,諸葛亮將越巂境內的青羌萬餘家遷入蜀地,設五部都尉加以管理,一如曹操對內遷南匈奴的做法一樣。諸葛亮並沒有選擇旄牛古道南下,而是順岷江出平羌小三峽,在樂山向西轉入大渡河,往旄牛縣方向進發。不過諸葛亮的大軍卻沒有進抵旄牛,在旄牛東東三十公裡處,就轉入了大渡河右岸支流牛日河,向南進抵至牛日河上遊的闡縣(對應現在的四川省越西縣)。
  • 《三國演義》第263回 諸葛亮三擒孟獲
    第263回 諸葛亮三擒孟獲諸葛亮二擒孟獲。孟獲這次啊~~嗨,更窩囊啦。怎麼?這次因為是他手下人變了心啦,把他給捆綁起來送到諸葛亮的面前。我問你,就在南中的那個~~耆帥雍闓怎麼樣啊?那個人貪心多大呀。咱們送他好多東西他還不滿足,還提出多少條條來跟咱們要,千方百計勒索咱們東西。諸葛亮~~難道說比他多出一個頭來?他不是也一樣嘛。你就這麼準備去叭。準備好了之後到那呵兒只要是取得諸葛亮的相信,他一定款待你。
  • 冤鬼如霧: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代價慘重,是否值得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諸葛亮神機妙算,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情節迂迴曲折,令人拍手稱快。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
  • 七擒孟獲 最後一集 孔明火燒藤甲軍
    七擒孟獲即將結束,我會繼續努力的!
  • 《三國演義》第269回 諸葛亮五擒孟獲,《三國演義》全集袁闊成評書免費聽
    實不相瞞,您要捉的這個南王孟獲呀~~是我的弟弟。我是他的兄長,叫孟節。」把諸葛亮給嚇了一跳。怎麼呢?這簡直太不可想像了,敢情是親哥兒倆呀。你瞧,我在人家哥哥的面前說一勁兒要逮人家兄弟,結果這哥哥呢~~還給我幫了這麼大個大忙,解救了我的全軍人馬。這可能嘛這個?所以這一下子呀~~諸葛丞相愣住了。萬安隱士一看~~「呵呵~~丞相,您不必驚疑。我要再一次地向您告罪。」
  • 《三國演義》第264回 諸葛亮三縱孟獲
    就在這時,孟獲就聽帳中傳出令來,「丞相有令,將孟獲推進大帳。」孟獲一聽,嗨~~我還等人家推呀?走叭。大踏步地~~走進大帳。往這兒一站~~誒呀~~孟獲心裡可真不是個滋味兒。怎麼?這已經是第三次啦。常言說的好事不過三吶。這第三次又讓人家逮著了~~這又要和諸葛亮過話。我說什麼呀?孟獲這麼一琢磨~誒~~逮著能怎麼樣?逮著是因為我弟弟誤了事了。也不等於我輸給你。
  • 小眾冷門旅行地孟獲城、冶勒湖,人煙稀少風景宜人
    孟獲城,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七次七擒孟獲之地。聽名字一直以為是一座頗有歷史的城池。實際上卻是 一望無際的高山生態草甸,是大熊貓的放歸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說得就是孟獲城眼前所見之景。在孟獲城廣袤的草原正中間,有一顆千年枯樹,相傳是幫助孟獲的那顆神樹,也是庇佑孟獲城村民的神樹,更是個拍照打卡的網紅之地。
  • 《三國演義》第270回 諸葛亮五縱孟獲
    然後傳令,把孟獲~~押進大帳。嘿~~這位南王啊~~又被人家給推到大帳裡邊兒來啦。一進中軍帳,諸葛亮一看孟獲呀,「噗~~呵呵呵呵~~~」諸葛丞相把臉兒扭過去了。丞相這一樂呀,帳中的文武全樂了。嗬~~樂得這位南王孟獲這個不得勁吶,站到那兒是如附鋒芒渾身上下覺得那麼扎得慌。唉呀~~自己也覺得太難過了,真有點兒無地自容啦。怎麼呢?這左一次右一次五次三番地叫人家捆到大帳裡邊兒這算是什麼呀?啊?
  • 藤甲兵刀槍不入,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為啥不再重新組建一支?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南徵孟獲,雖屢次擊敗孟獲,可是孟獲並不服氣,為徹底收服孟獲的心,諸葛亮七擒七縱,在擊敗孟獲最後一支特種部隊時,才使得孟獲徹底拜服
  • 《三國演義》第266回 諸葛亮四縱孟獲,《三國演義》全集袁闊成評書免費聽
    當他殺進西蜀營中這麼一看吶,原來是空營一座。誒喲,孟獲又有點兒急了,這諸葛亮哪兒去了。他趕忙帶著人出來找,還真讓他給找著了。諸葛丞相~~就在樹林子前邊兒這兒等著他呢。哎~坐到那四輪車上是輕搖羽扇,周圍帶的人還不多,也只不過是個百八十人叭。哈哈啊~~~孟獲高興了,這回呀~諸葛亮你是插翅難飛。他仔細這麼一看,諸葛丞相正在向他招手呢。那意思,是讓孟獲~進前來。
  • 《三國演義》中的祝融夫人武藝高強,曾活捉張嶷馬忠,諸葛亮北伐時為何棄之不用
    今天的三國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回,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孟獲、祝融夫人和張嶷。原文如下:忽然屏風後一人大笑而出曰:「既為男子,何無智也?都解入洞中來見孟獲。獲設席慶賀。夫人叱刀斧手推出張嶷、馬忠要斬。獲止曰:「諸葛亮放吾五次,今番若殺彼將,是不義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諸葛亮,殺之未遲。」夫人從其言,笑飲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