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南徵七擒七縱到底是真是假?孟獲:原諒哥,哥只是個傳說

2021-02-13 魚羊密史

文:水木刀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重新和東吳締結同盟、穩定蜀中後,便率軍南下平定南中叛亂。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七擒七縱、收服孟獲的故事。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傳承千年,一直為人民津津樂道。諸葛亮的瀟灑和運籌帷幄、馬謖的收心之計、孟獲的憨厚和勇猛……一部平定南中的歷史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藝術文化,一般關於諸葛亮的戲曲中,必有七擒七縱的橋段,如京劇裡就有《七擒孟獲》的唱段。

但是重翻史冊,對於七擒七縱的真實性,筆者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七擒孟獲到底是不是真的,孟獲這個人難道也是虛構的?畢竟《三國演義》不是正史,虛構這樣一個經典橋段,也正是老羅的拿手好戲啊。

在《資治通鑑》的第七十卷裡可以找到這樣的資料:「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

在《資治通鑑》中,提到了孟獲,但對於七擒七縱的記載較為模糊。而書寫三國史書時間較為靠近的《三國志》對於七擒七縱並沒提及。《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寥寥幾個字的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之後裴松之作注,引用了《漢晉春秋》中的記載,此後《資治通鑑》在採集史料時必然看見這條資料對於皇帝讀史有極大的借鑑意義,所以不假思索,乾脆就加上吧。就這樣,「七擒七縱」從民間傳到正史,後來經話本、老羅的不斷推廣,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

但是問題來了,究竟信誰的?現在是陳壽《三國志》說沒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就說有,然後裴松之、司馬光都站在了《漢晉春秋》這一邊,貌似1:3陳壽輸了,但是事實卻未必掌握在多數人手裡。

第一,時間不夠。諸葛亮南徵,春天出發,秋天就平定了。這一路從成都到雲南昆明,全程約870公裡,在沒有高鐵、沒有高速的時代,數萬大軍一路南徵,而且面對的是原始森林、名山大川的艱難地形,行軍速度是致命傷。地形不熟,給養運輸不利,蜀漢多為步兵,跟當地地頭蛇打架,自然不會佔到什麼便宜。幸虧諸葛亮在治軍方面是高手,加上反叛的只是夷人部落,剽悍有餘戰鬥不足,自然不是正規軍的對手。好不容易走到哪裡,幾個月裡平定叛軍,丞相已經很厲害了,不能奢求更多了。

第二,速戰速決的戰略訴求。借鑑第一點,行軍艱難、給養運輸壓力大,而且地形也不熟悉,必然要儘快找到叛軍主力儘快殲滅。要不然北方的曹魏有什麼舉動、蜀川的政局如有動蕩,就會釀成無法形象的災禍。這一點,對於剛剛消化掉劉備夷陵慘敗、志在北伐的諸葛亮來說,速戰速決是南徵的第一要義。

第三,孟獲這個人物,是否存在確實可疑。不說別的,這個「獲」字不就有「俘獲、得到」的意思嗎?而他的姓氏,孟,顯然是漢族姓氏,如果是少數民族取用漢族姓氏或是音譯,也有這個可能。但是《漢晉春秋》說他「素為夷、漢所服」,就沒法確定他究竟是夷人還是漢人了。正史沒有更多記載,只能任後人想像了。

第四,史料的成書時間上,陳壽的更佔優勢,更有話語權。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雖不是推崇備至,卻也是讚譽有加。而他筆法雖精簡,但敘事也會對重要事件點過。就這樣表現諸葛亮高貴人格、高超的處理少數民族關係的手法,沒有必要刪掉不用。而《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東晉人,裴松之是南朝宋人,對於過去將近百年的歷史事件的記載,有可能將別人的事例在加在諸葛亮的身上。至於《資治通鑑》,其成書意義,就是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這樣一個寓仁慈、智慧、計謀、忠誠於一體的故事範本,怎會捨棄?

第五,南中後來的表現與七擒七縱故事的結尾相違背。《三國志•李恢傳》在介紹南徵得勝班師之後說「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鋤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這幾個字就說明,對南中的軍事勝利以及諸葛亮重用當地渠帥的措施並沒有保他們從此忠心不二,叛亂還會發生。換句話說,南中並沒有因為七擒七縱的孟獲而從此忠心於蜀漢政權。由此便產生了一個矛盾,你們不是都服他嗎,他都服了你們造反還有啥意義呢,這不誠心給人家難看嗎?

其實,真正讓南中不再成為諸葛亮北伐的掣肘之患的不是「七擒七縱」後徹底臣服的孟獲,而是李恢、張嶷之後十數年在南中辛苦經營,才換來西南民族團結的穩定局面。

《三國志•張嶷傳》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除嶷為越巂太守,嶷將所領往之郡,誘以恩情,蠻夷皆服,頗來降附。北徼捉馬最驍勁,不承節度,嶷乃往討,生縛其帥魏狼。又解縱告喻,使招懷餘類。表拜狼為邑侯,種落三千餘戶皆安土供職。諸種聞之,多漸降服。」看看,真正讓南中安定的是張嶷,而且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恩威並施,南人皆服。後來張嶷回成都時,「夷民戀慕,扶轂泣涕,過旄牛邑,邑君襁負來迎,及追尋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隨嶷朝貢者百餘人。」

民族團結是大事,也是需要時間去融合、去相親相愛的大事,僅靠諸葛丞相幾個月的時間是很難一蹴而就的。但諸葛亮畢竟開了一個好頭,從此李恢、張嶷接力,蜀漢才有一個安定的後院。雖然孟獲並不一定真有其人,但無數的孟獲在與諸葛亮、李恢、張嶷通力合作,在多民族融合、共同創造中華光輝燦爛歷史的過程中,依然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他們值得我們紀念和傳頌。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水木刀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歡迎轉發朋友圈。

近期精選內容請戳

中國各省最愛吃的動物,廣東讓我有點慌

還沒關注的小夥伴,趕緊掃碼關注,

別錯過了更多精彩內容哦。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蠻王孟獲,原來是漢人?
    諸葛亮先後以離間、火攻等計策,七次俘獲孟獲,爾後七次釋放,這便是著名的「七擒七縱」。歷史上,諸葛亮確實有過一次南徵,時間在建興三年,即225年,這是阿鬥劉禪繼位的第三年。這一年蜀漢與孫吳、曹魏倒無太多戰事,只是益州、永昌、越嶲、牂牁四郡頗不太平,南中大姓時有反叛,朝廷派了官員,連衙門都進不去,委任的太守不是被殺,就是被綁送到吳國,多少令朝野蒙上了一層陰影。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劉備去世後,蜀國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當時蜀國南部,就是雲南貴州交界處,少數民族的大酋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決定親自領兵平息叛亂,先解決這後顧之憂。有人建議,派一員大將南下足以消滅孟獲,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得更長遠,他要對孟獲恩威並施,以收服人心。
  • 冤鬼如霧: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代價慘重,是否值得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諸葛亮神機妙算,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情節迂迴曲折,令人拍手稱快。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千古之謎
    長大後我成了南疆之王,還是沒想通:明明八是個吉利數字,為什麼對我就不吉利?……這一年,可惡的諸葛亮,這個南陽鄉下出來的村夫,帶著二十萬蜀漢大軍來打我南疆的主意,作為南疆的老大,我根本就沒忍,扁他!!! 於是我率領南疆三十六路生番、七十二洞洞主、一百零八將……騎著草泥馬唱著《徵服》殺了過去。第一次,我中了諸葛亮這個匹夫的埋伏,被逮住了。
  • 愛讀書|《三國演義》59.諸葛亮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諸葛亮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 諸葛亮 七擒孟獲於 今曲靖、陸良、彌勒、嵩明等地後,孟獲掌管南中
    副將捆孟獲;三擒孟獲:孟優假降諸葛亮,假戲卻成真;四擒孟獲:諸葛亮隻身外出,誘孟獲來擒;五禽孟獲:孟獲大將軍楊峰,酒後捆孟獲;六擒孟獲:木鹿王的野獸兵,被假獸嚇跑;七擒孟獲:烏戈國的藤甲兵,遇火被燒死。
  • 藤甲兵刀槍不入,諸葛亮平定孟獲後,為啥不再重新組建一支?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南徵孟獲,雖屢次擊敗孟獲,可是孟獲並不服氣,為徹底收服孟獲的心,諸葛亮七擒七縱,在擊敗孟獲最後一支特種部隊時,才使得孟獲徹底拜服
  • 詳解諸葛亮七擒孟獲三路大軍的進軍路線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85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85回 徵南中(中) 李恢接任庲降都督一職時,劉備已經在打夷陵之戰了。之所以強調下這個時間節點,是因為劉備在任命他接手南中事務時,還給他加了個交州刺史。
  • 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
    ID:shuosanguo到底是七擒孟獲還是火燒藤甲兵?帶你走近真實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役!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平定南中是有一系列的傳奇打造。有著名的「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等等……甚至說饅頭都是在這一期間由諸葛亮發明。而在這裡,小編只帶大家了解歷史上諸葛亮是如何平定南中的故事!
  • 成語 七擒七縱 詳解
    你便要一衝一撞,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 「七擒孟獲」是諸葛亮太精明,還是孟獲太傻;
    有人說,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方。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清代趙藩在武侯祠前撰聯說: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這說明了諸葛亮是個善長「攻心」的高手,歷史上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充分展示了諸葛亮依靠「攻心」術來維護民族關係的高超智慧。
  • 諸葛亮七擒孟獲,哪個詳寫,哪個略寫?
    第八十七回「徵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看這個標題可能還有點糊塗,南寇指的可不只是孟獲,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雍闓,乃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今結連孟獲造反。牂牁(zang1ge1)郡(郡治遺址位於今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太守朱褒、越巂(xi1)郡(治所在邛都縣,今四川西昌東南)太守高定,二人獻了城。
  • 《三國演義》第264回 諸葛亮三縱孟獲
    我說~~」想到這兒孟獲告訴那水手。「大王您有什麼吩咐?」「你們要把我擺渡過去之後哇~~」「啊。」「立刻就回來,把我那戰馬給我拉過來。聽見了沒有?我重賞百金。」給你們一百兩金子。「多謝大王。」嗬~~這幾個水手這高興,駛這船~~那真是越劃越來勁吶。嗬~真賣力氣。孟獲這麼一看~誒?
  • 諸葛亮「七擒孟獲」,確立蜀漢「羈縻政策」
    正史中「赤壁之戰」,曹軍染疫主動退兵,孫吳是抗曹主力;而「五出祁山」,以攻代守規模浩大,卻未達成預期目標;唯有「七擒孟獲」,維護蜀漢西南穩定,奠定諸葛亮軍事威望。諸葛亮「七擒孟獲」如何體現高明?本文筆者帶您共同剖析,蜀漢南中地區複雜局勢與諸葛亮的布局。
  • 《三國演義》第270回 諸葛亮五縱孟獲
    突然間,這位楊洞主~啪~嚓~把酒杯這麼一摔,那些跳舞的南姑是一擁而上,掀翻了桌案,當時就把這位南王孟獲繩捆索綁~給捆起來了。朵思愣了,「哎~~」心說這是怎麼回事兒啊?楊鋒洞主你是我的朋友啊,我請您來,是為了助我家南王孟獲一臂之力,抵擋諸葛亮的,想辦法殺退蜀軍。你怎麼把南王捆起來了。這什麼朋友啊這是?「啊~他這個~~~~」說著話,他伸手就要抽肋下的佩劍。
  • 他一生只獻了1計,打了1次大敗仗,卻影響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一生
    「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裡。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持其險遠,不服久矣……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 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面不改色,為何燒3萬藤甲兵大呼:必折陽壽
    諸葛亮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魯迅曾經評價「狀諸葛智多近妖」,簡直如同神明一樣的存在。諸葛亮善用火攻,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諸葛亮面對被他燒的慘烈的敵軍,面不改色,絲毫不留情面,但是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同樣使用火攻的諸葛亮,看著被火燒的苦不堪言的南蠻藤甲軍,竟然有點不忍直視,還大呼「必折陽壽」之類的話,認為自己做下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以後終究會遭到報應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三國演義》第263回 諸葛亮三擒孟獲
    「我說兄長啊,給諸葛亮送金銀珠寶~~這能行嘛。能買動他嘛?」孟獲一聽,「誒~~~怎麼會買不動呢。嗨~~你怎麼糊塗呢,他們這漢人吶,有好多~~都是見錢眼就開的人吶。一見金銀珠寶,他們就不顧一切啦。我問你,就在南中的那個~~耆帥雍闓怎麼樣啊?那個人貪心多大呀。咱們送他好多東西他還不滿足,還提出多少條條來跟咱們要,千方百計勒索咱們東西。諸葛亮~~難道說比他多出一個頭來?他不是也一樣嘛。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