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張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域諸國溝通往來之路,被視為開拓絲綢之路第一人。因功勳卓著,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地名由此而得。
博望位於河南省方城縣西南30公裡處博望鎮境內。據史書記載,博望曾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為驛、為鎮。張騫分封於此後,立即在這裡修築了城堡,作為博望侯國的政治中心。
相傳,當年非常繁華,所轄45裡博望屯。城垣因風雨剝蝕,早已不存,僅存牆基。城內地下文化層出土大量漢磚、筒瓦、鐵器等。如今博望鎮當地有張騫路、張騫橋、張騫祠等。
此地還是三國時期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古戰場。其他遺蹟有劉備的觀戰臺,夏侯惇屯兵時修建的城樓,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處的梅林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監工修建的三孔拱橋-敬德橋等。
方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是南陽的北大門。方城古稱裕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始於夏代、為禹貢豫州之域,春秋為楚地,是中國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者,陽城人也" 。相關人士認為,陽城位於秦嶺以南、楚通中原咽喉地帶、重要交通要道"夏路"樞紐位置的方城縣境內,陳勝的家鄉就是二郎廟鎮陳堰村。
方城是中華曾氏祖根地。歷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內一直存在著繒國。當地八裡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煉真宮,位於方城縣城北部,許多看破紅塵的仕人遷隱方城坐禪修真,取之名曰"煉真宮"。據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煉真宮記》碑文記載,此處乃東漢湖陽公主修真之所,是最早的皇家道觀。
明永樂年間,道教祖師張三丰曾在此修煉3年有餘,是中原歷史文化、道教文化的集中展示區,是觀光旅遊、進香朝拜、滿足心願的最佳勝地,每逢初一、十五,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到方城遊玩,有「中華第一石川」美譽的七十二潭景區不得不去。景區總面積25平方公裡,四季風景如畫,山青水碧,谷幽林密,石怪潭奇,飛瀑流泉,是中國唯一的石川地質奇觀。
當地還有一七峰山,又稱七頂山,《魏書·地理志》載:「七峰山古稱七石山,因山有七峰列峙,如筆架然,故名。」山上有古代楚長城,被稱為「中國長城之祖」「天下第一古長城」。
方城境內楚長城自方城、南召、魯山三縣交界的曬衣山開始,沿著伏牛山脊自西北向東南蜿蜒而行,在方城段跨越四裡店、拐河、獨樹、楊樓、小史店5鄉鎮,除山險、水險等天然屏障外,人工土築的楚長城遺存現有30多段,總長39公裡。
望花湖風景區位於桐柏山南麓的丘陵地帶,是南陽市休閒旅遊、度假消夏的一個著名的旅遊點,被譽為南陽的北戴河。
黃石山又名方城山、北武當山,俗稱小頂山。位於方城縣獨樹鎮北9公裡處,海拔716.8米,山勢雄渾,峰險洞幽,怪石突兀,群山拱之。相傳道教仙翁黃石公在此傳兵書與張良,故稱黃石山,又與湖北武當山相對為道教勝地,故稱北武當山。
相傳葛玄仙翁、真武帝君(俗稱祖師爺)、張三丰等先後飛升或修煉於此。傳謂山上廟觀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至明代最盛,形成七宮二觀,二庵十七殿,二橋四堂廟,五洞一街,三道天門的龐大道教建築群。
黃石山盛產硯石,黃石硯聞名遐邇,是中國五大名硯之一,始創於漢代,盛於宋代,古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等曾揮毫潑墨,予以高度讚譽。
方城燴麵是一道漢族麵食小吃。在方城的歷史並不長,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聰明的燴麵師傅們結合著方城的特色——回族較多,從而羊肉資源豐富,進而在鄭州燴麵的基礎上摸索改進形成的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燴麵。
博望鍋盔是河南省傳統小吃,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類頭盔,通體白色,如生面曬乾一般,直徑一尺餘,厚二寸,每個重達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飢,且久放不壞。據說它的產生和出名,與三國時的諸葛亮有密切關係。
參考資料:《方城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