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
本報記者 劉軍旗
春節第三天,王華平拎著大包小包,從四川廣元趕到上海浦東機場,準備飛到墨西哥上班。「這時候疫情正嚴重,還是等一等吧!」一個越洋電話打來,讓這個43歲的中年打工族有些不知所措。
舒緩了一下情緒,王華平想起了幾個月前在泉州認識的張秀峰,後者是「河南邦尼」的副總經理。電話撥過去,王華平又有了一份新工作。
「河南邦尼」是一家專業生產鞋墊的民營企業,董事長王威從國外留學歸來後加入了母親的生產團隊。籌措4000萬元新建的工廠剛啟動,正準備2020年大幹一場,疫情突如其來,讓這位年輕的女企業家第一次感受到腳下那麼沉重,但也從未如此清醒。
2月17日,在新鄉高新區管委會協調幫助下,企業率先復工。門好開,但難題接踵而至,先是訂單多、工人少,接著生產上去了,研發跟不上……
大疫當前,穩住了企業,就保住了就業。在太行山裡長大的王威明白這個理兒,更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她在廠門口掛了條幅「說了算,定了幹,再大困難也不變」。這是新鄉太行精神的精髓。
「疫情讓我看清了很多。」王威認為,越是困難之際,越要更加重視人才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營銷模式變革。現在敢於捨得花大錢投入,未來幾年的路更好走。
「國外打工受阻,原企業幾近關門,沒想到很快就在國內上班了,心裡踏實。」王華平感慨這麼多年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祖國」二字的分量。加入「河南邦尼」後,他發現,新同事李紀福也是在國外工作多年,因為疫情原因沒了工作,在家天天閒得慌,刷抖音時刷到「河南邦尼」,促成了求職。
另外一名同事潘明本打算正月十五到東南亞上班,也是因為同樣原因,在家歇了3個多月後,經國內同行推薦,也成了「邦尼人」。
因為他們的到來,企業每周都能出2個到3個新品,每一款新品走向市場前都申請專利,今年已申請各類專利61件。「之前想請研發人員請不來,聘了一個管理人員,『水土不服』也走了。」對於危機中育新機,王威有著深刻感受。
一雙小小的鞋墊,同樣經歷大浪淘沙。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線上賣家有16萬之多,到今年只有10萬多家,平均每年減少2萬家。在王威的河南省輝縣市老家,60多歲的母親名下的鞋墊廠以縫製鞋墊為主,銷路以批發為主,在疫情背景下,銷售額一路下滑。
「腳還是那隻腳,墊卻不一樣了,模式也要改。」在王威看來,進入新發展階段,人們的需求多樣化、品質化,鞋墊不再是小時候母親在煤油燈下的「一針一線」了。
疫情期間,「河南邦尼」招聘了65名大學生,全部補充到外貿電商、跨境電商一線。1998年出生的範冰冰,一周前與3名新同事參加河南省電商直播帶貨大賽,在團隊比賽中奪得最佳銷量三等獎。
藉助全平臺電商,搭乘「一帶一路」,「河南邦尼」快速打進歐美市場,今年預計銷售將突破1億元。
嚴寒時節,王威分明嗅到了春天的氣息。在「中國鞋都」泉州,邦尼牌鞋墊源源不斷出海;在新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河南邦尼」剛剛躋身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之列;在「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邦尼的「數字大腦」已見雛形。
(原載2020年12月21日《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