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55部網劇,累計892億流量」 ——從2014年網絡劇全年總流量123億,2015年全平臺網絡劇總流量升至229億,到2016年這一數值直接飆升至892億,三年流量翻三番,高產讓2016年的視頻網站成為最大的內容基地。作為目前視頻平臺最為熱門的四大類型,懸疑燒腦劇、青春愛情劇、玄幻劇、喜劇被冠以「社交貨幣」來形容。不難看出,網劇的「入侵」讓電視劇產業出現了內容組成上的根本性改變。
視頻網站在內容、製作、題材上的發力給傳統電視劇、電視臺造成了很大衝擊;內容付費的襲來更是讓視頻平臺區別於傳統電視行業的商業模式初具規模。但在大刀闊斧前進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不可避免,IP改編瘋狂、原創內容稀缺成為網劇當前最大也是最多被提及的問題。近日,愛奇藝超級網劇《無間道》上線,在可免費觀看的集數更新到一半的時候,劇集的總播放量突破2.3億次。
這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IP改編作品,經典續集類的IP開發又與傳統小說IP改編存在著不同。小說IP即便很火,其讀者群和影視觀眾之間的重合度仍然是一個很小的量級;而劇版《無間道》的關注者,則幾乎百分百通過各種途徑看過電影版的《無間道》三部曲。因此,「原著黨」的基數很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網劇版《無間道》的大規模吐槽。其實,網劇版《無間道》和電影版《無間道》雖然是同一顆種子,卻根植在不同的土壤裡,結出的果實自然是各有千秋。脫離環境來談品相,本身就有失偏頗。
電影、電視、網絡,不同的渠道間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即便是同樣的電影土壤,因為地區的不同,也會呈現出獨立性。馮小剛的京派喜劇,曾經多少年都無法獲得南方影迷的青睞。日本的劇情片也一直難以在內地大眾影院裡找到共鳴。因此說,渠道和地區的不同,都決定了某一個平臺的獨立性。儘管你在愛奇藝這樣的在線視頻網站上也能看到院線上映的電影、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但是平臺依據市場的偏好所孕育出來的自製內容,絕對是具有獨立性的。
一個平臺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發聲埠,是需要一大段時間的。在平臺的初期,往往需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養」。從馮小剛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開始,內地電影院用了大概十五年的時間才養出一片商業類型片的沃土。也正是這片商業環境的養成,類似《泰囧》、《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這樣的類型片才有了票房逆襲的可能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投資意識主動性的加強,在線視頻平臺的成長過程比之前電影院、電視臺的被動養成提速了很多。Netflix用了七年時間,就從為別人作嫁衣的平臺,到具備自我產出《紙牌屋》的能力;剛剛公布的一年一度的金球獎上,由Netflix原創出品的小眾歷史劇《王冠》摘得最佳劇情類劇集獎;從逆境中求生到讓其付費訂閱模式被世界廣泛接受再到收穫國際獎項認可,Netflix用了七年時間。轉眼再看國內,這樣的歷史未必不是在重新上演,從2015年愛奇藝《盜墓筆記》開啟內容付費模式,視頻平臺用了不到兩年時間讓「內容付費」在中國成為可能,從最初的全民網絡恐慌抗議到現在的習以為常,觀眾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能夠改變觀看的「行為習慣」。
在美國前輩的案例激勵下,愛奇藝在2011年,僅僅是成立的第二年就推出了第一部自製劇《在線愛》。2012年,愛奇藝推出的網絡劇《奇異家庭》因為有著比較鮮明的科幻元素,讓人們意識到了網絡平臺與電視平臺存在本質的區別。2014年,《靈魂擺渡》在愛奇藝上線一周播放量突破1.2億。2015年《盜墓筆記》首次嘗試付費觀看就收穫27.54億流量。2016年,《老九門》《餘罪》《最好的我們》等一批「愛奇藝出品」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愛奇藝的這塊商業模型已經初見框架。
「家庭文化」到「社群文化」 變化的不應只是內容供給
優質網劇的出品讓視頻平臺已然成為新的搶看的埠,脫離了圍繞都市倫理、職場愛情、歷史傳奇的圍繞,觀眾正亟待從視頻平臺獲得更新、更優、更亮的內容來刺激感官,滿足精神食糧的饑渴感,在過快被養成起來的視頻平臺大多還只能依靠小說IP改編的現狀下,結果往往還不能觸及想像的天花板,這種「供」永遠無法滿足「求」的行業現狀讓觀眾被養得越發刁鑽。
罪案、懸疑燒腦、玄幻等一代具有社交屬性的劇集通過圈子擴散,精準到達擁有相同價值觀的社群,並引爆網絡。但地區偏好、接收渠道等因素的存在讓全新的嘗試稍稍有滿足偏差就可能引爆觀眾的神經,一星的評分在豆瓣這樣的大眾評分平臺上屢見不鮮,觀眾似乎習慣了被滿足,卻也丟失了公正的評判與「平常心」。
放眼影視領域就更好理解了,港版的《無間道》直接放在北美的院線裡,可能比馬丁·斯科塞斯翻拍後的《無間行者》票房更高嗎?港版《無間道》在北美的票房只有可憐的不到17萬美元呀。即便是在影迷打分的IMDb上,《無間行者》的8.5分也比《無間道》的8.1分要高呢。可見,不同平臺的產物擁有其獨特的時代特性和印記,忽略客觀因素及偏好,一味做不同地區、不同詮釋的比較,這樣的行為意義並沒有網友口誅筆伐帶來的影響大。
作為一部超級網劇,《無間道》有12集,那就註定在故事編排上和101分鐘的影版完全不同。比如影版《無間道》對角色個人的一些背景是略寫的,以至於都足夠出一部前傳了。影版的集中發力,在劇版土壤上是不可行的。劇版更需要一個全景式的描寫,因此我們看到劇中對江子丹(王陽 飾)和韋峻軒(羅仲謙 飾)的個人描寫還是非常多的,以至於給人遲遲不進入「無間」正題的錯覺。拜託,無間正題是尚未更新的後6集的主菜好吧。
作為一部劇集,《無間道》的臺詞量比電視臺上播的那些電視劇少一半多,鏡頭的豐富度多一倍。第二集中,江子丹和韋峻軒在同一個鏡頭內,一個從左半的通道上行,一個從右半的通道下行。這個鏡頭極具宿命質感,而宿命必須等到整個劇集完結時才能被觀眾體會完全。也就是說,這個鏡頭此時尚無法成為經典,但等劇集結束後,追劇的觀眾很可能會回味起這個早早就埋下一切的鏡頭,並永遠地記在心裡。這種一切完結後的回味快感,才應是可以匹配網劇時代該有的觀眾覺悟。
根據藝恩發布的《2015-2016年中國網絡自製劇市場白皮書》顯示, 2016年播放量TOP25的網劇題材基本分化為懸疑燒腦劇、青春愛情劇、玄幻劇、喜劇四種類型。2016年電視劇平均收視率TOP10則被歷史傳奇、職場愛情、青春諜戰、都市倫理等四大類型填充。2016年網劇豆瓣評分TOP10中,包含了校園愛情、懸疑、都市、喜劇、古裝等關鍵詞。2016年電視劇豆瓣評分TOP10中,關鍵詞則是家庭倫理、戰爭、都市愛情、刑偵、近代歷史等。無論是在收視/播放的數據維度還是口碑評分維度上,網劇和臺劇的題材方向都截然不同。網絡劇正以更加年輕化、多樣化、細分化的內容成為新時代的生活社交方式。
其實,我們看到愛奇藝這兩三年裡,在類型上的發力點,總會有意識地選取和電視臺間的差異化。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播放流量劇王《盜墓筆記》《老九門》均是懸疑探險題材,《靈魂擺渡》則是在在電視臺上永遠也看不到的靈異劇,《不可思議的夏天》是翻拍日劇的奇幻劇,《來自星星的繼承者們》是一部大家都沒想到過的合體劇,《後宮那些事兒》則為電視臺可見的後宮戲找到了電視臺不可見的新視角……
這些帶有嘗試性的各種「頭部內容」快速拓展著愛奇藝的平臺實力。直到2015年《心理罪》上線,標誌著自製迎來了3.0「超級網劇」時代。從此開始,警匪罪案類型的超級網劇,成為了愛奇藝商業模型中一塊重要的內容類型。其後《餘罪》、《滅罪師》、《無間道》幾乎是上一部火一部,不僅播放量連破紀錄,在口碑上也都罕有失手。並且其它帶有犯罪、懸疑元素的非警匪劇,比如《盜墓筆記》、《靈魂擺渡2、3》、《穿越謎團》、《老九門》也都藉助平臺的養成實力。成熟的經驗總是會被廣泛借鑑,愛奇藝的警匪罪案超級網劇的經驗迅速地在行業內推開,帶動了全行業的繁榮,其他視頻平臺同樣交出了《法醫秦明》《如果蝸牛有愛情》等一批優質網生內容。
放在「無間道」的坐標系裡,劇版《無間道》可以被挑出許多不足;放在劇集的坐標系裡,《無間道》的素質不僅不輸前些年電視臺還能播出的《黑洞》、《黑冰》等內地警匪電視劇,甚至也不輸這些年TVB熱播過的《使徒行者》。作為視頻平臺的原創類佳作,固然珠玉在前,但創新卻未停止,配音、情節等原版遵循度不應禁錮一部作品的擴散。被寄予高度期望的視頻平臺在快速的成長,卻也在逐步放慢腳步,細化類型、多元布局、持續創新,讓網劇成為可以成為臺劇等能夠被專業認可的內容,這是視頻行業需要努力的方向,也該是觀眾應該耐心翹首的結果。
【文/滿囤兒】
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評論,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須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影藝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有新聞追新聞,沒新聞評電影。堅持大眾化路線,趣味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