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2021年華語歌曲推薦榜單(下)》,簡要介紹了上榜的前20名歌曲,另外附有評委/筆者的一段後記。有關評選過程和完整榜單請見《2021年華語歌曲推薦榜單(上)》。
20 諾爾曼《白王》
《再見黑鳥》全專都很有想法,其中的《白王》更是非常有趣的一首。歌詞浪漫、編曲優雅,好像在訴說夢境、又好像在隱喻關係,溫溫涼涼、清清爽爽。
19 黃齡《敢》
黃齡擅長的新國風流行風格的又一佳作。開頭結尾相呼應的幾句清冷吟唱,與副歌急促高亢的戲腔,很好地營造了晚清風雨飄搖、危機四伏的氛圍,也帶來了不同於盛世國風的獨特聽感。
18 徐佳瑩《以上皆非》
徐佳瑩「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個性張揚之作。暗黑風的歌詞與編曲似乎在刺向過去又仿佛在暗諷當下,與激蕩瘋狂的旋律碰撞出某種魔性,儼然又是一個「阿密特」。
14* 聲音玩具《昨夜我飛向遙遠的火星》
(註:*號表示並列,下同)
浪漫迷幻的搖滾,充滿想像又富有激情的歌詞。無論怎麼形容都比不過評論中那個「宇宙遊吟詩人」的讚譽。
14* 蔡健雅《Bluebird》
蔡健雅風格轉型的代表作之一。陶笛和木吉他搭配交響樂烘託出曠野和飛鳥的畫面感和史詩感,堪稱神級的編曲直接將整首歌的質量拉高一個層級。
14* Ice Paper《正氣歌》
說唱聽得不多,但還是想從冰老師的《金陵九歌》中挑一首旋律性強的出來。這首《正氣歌》能從和《長江之戀》的二選一中脫穎而出,靠的是旋律、節奏、人聲和配器切合中國風主題的恰當糅合,以及「正氣歌」這個膽大出眾的標題。
14* 艾怡良《我多想變成她》
艾怡良新專中極其優秀的一首抒情歌,初聽平平無奇,再聽直接上頭。就算一些評論將其視為芭樂,也不妨礙這首歌婉轉真摯的詞曲觸動聽者的心。
12* 聲音玩具《月上烏尤》
聲音玩具風格盡顯的一首歌,後勁極大。歐珈源的歌詞儼然一首散文詩,經由富有空間感的編曲和人聲演繹得如嘆如訴,動人肺腑。
12* 袁婭維《月亮上跳舞》
袁婭維新專裡聽感最舒服的一首,是閉眼聽嘴角都會不自覺上揚的程度。陶樂然的編曲和tia的人聲融合出慵懶的爵士味道,再一次貢獻了華語樂壇稀缺且前沿的新流行風格。
10* 彭佳慧《太難唱了》
標誌著彭佳慧成功轉型的新專主打。彭佳慧穩定高超的唱功很好地駕馭了裘德的華麗的爵士風編曲。「少了會乏,多了嫌膩」,「破一個音就當做驚喜」,以個人經歷折射人生感悟,伴隨歌曲情緒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造就了出色的戲劇化藝術表達。
10* 蛙池《啞牛》
批判,但並不止於呼喊。不論是取材自王小波的意象與隱喻,還是主唱柔中有鋒的聲線與唱腔,還是豐富多變的旋律與編曲,都極大增添了這首歌的人文感染力。也許歌詞在堆砌,也許高潮不夠燃,但歌曲裡那種話語權的喪失、迷茫的痛苦確是實實在在刺中了時代的要害。
9 劉森(華北浪革)《深海》
充滿溫情的一首歌,取材自《潛伏》的歌詞結合劇情體會更加感人至深。從前奏到高潮,華北浪革特色的縣城浪漫美學演繹,給這個民國主題賦予了現代生活的氣息。「你們編織在華北的浪漫,全刻在小臥室的天花板」,影視劇與苦悶現實不斷交織,最終匯於結句「渤海深處寫滿了不甘」,構思巧妙。
8 沈以誠《杞人》
算是打破了沈以誠固有風格的誠意之作,也是今年華語流行最大的驚喜之一。雖說安溥才華橫溢、風格銳利的編曲對整首歌的質量貢獻很大,但沈以誠毫不流俗的詞曲也非常值得肯定。希望這種突破精神能夠在縱向(以後的創作)和橫向(同類流行歌手)上傳播開去,帶給聽眾更多驚喜,為華語流行注入更多活力。
7 彭佳慧《酒後真言》
不論風格還是製作,都是彭佳慧新專中最愛的一首。徐佳瑩貢獻了今年最好聽的流行作曲(尤其是副歌的旋律和節奏極其抓耳),與葛大為的高質量歌詞搭配得天衣無縫。儘管偏迷幻電子風的編曲已不太新鮮,但也完全不拖後腿,共同保證了這首歌在華語流行中的水平之優秀。
5* 蔡健雅《Breakdown》
蔡健雅這張轉型專的精華之作,如此宏大華麗的編曲製作幾乎可以預定明年金曲獎最佳編曲。難能可貴的是突破力度把握恰當,在大膽啟用交響樂之餘又留有許多蔡健雅都市題材一貫的風格特徵,有一種老樹新花的聽感。除了小寒的詞相對不出彩之外幾近完美。
5* 蘇紫旭&TheParamecia《琉璃光》
蘇紫旭《狂人農場的往事》整張專輯中最能體現音樂才華的一首單曲。繁複的樂器鋪陳編排出超過10分鐘但絲毫不覺得鬆散的華美樂曲,配以誦經呢喃,聽者似入化境。如果不是歌詞(本來這首歌的精髓也不在詞的內容上)完全能問鼎榜首。
4 宮閣/鬼卞 《克隆城》
今年最好的華語合作曲之一,也是華語樂壇未來想像題材的今年最佳。章節式結構、每一段落的精心編曲,配合著科幻感十足但又不乾癟空泛的歌詞展現出層層遞進的敘事感,在整體的嚴肅冷調中又噴薄著熱血的中二活力。整首的元素繁而不雜,同時蘊含著對宏大命題的並不膚淺的探討。
2* 劉森(華北浪革)《而我也無法摸到上遊的風》
如果只考慮今年新發行的華語歌曲,私以為這首是當之無愧的榜首。華北浪革的獨特風格和充滿時代隱喻的詩化歌詞搭配出最深切最震撼最無可挑剔的效果。「上遊」、「下遊」、「十年」、「萬重山」,一些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社會事實藉由它們顯影,帶出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社會發展的質詢與反思。
2* 蘇紫旭&TheParamecia《陽光普照》
聽感簡潔但絕不簡單的一首歌。帶著浮湧的流動感的旋律配合頗有質感的人聲呼應著歌名,仿佛此刻就乘車徐行在陽光透射下的林蔭道裡。滿是消極字眼的歌詞融在陽光活力的旋律中透出一種平靜克制的哀——「陽光普照/並不代表/一切都好」。
1 福祿壽FloruitShow《蘭若度母》
優秀到即使2020年已作為單曲發行過、2021年被收入專輯後重新混音也沒有大的改動,依然能成為今年心中最佳的程度。歌詞的場景描繪配合編曲的氛圍烘託,堪稱近幾年電子音樂中揉入佛教元素的最好範本。在疫情尚未結束的當下,用心聽完這首歌會有一種俯瞰現世又恍若隔世的微妙體驗,「此中有真意」。
寫在後面
昨天網易雲的年度歌單揭曉,筆者的年度歌單第一次全部是2015年以後發行的華語歌曲。
其實此前聽歌也沒有非常定向的類型選擇,但2019年夏,筆者接觸到以金曲獎為風向標的近幾年臺灣音樂人的作品,再到2020年春,《歌手·當打之年》在一片爭議中落幕之後,筆者決定聚焦華語樂壇做一些考察。
在網際網路上,「華語樂壇越來越爛」似乎已成共識,人人都能上來啐一口。誠然,各種榜單上的歌曲已經被兩類佔領:流量偶像的單曲,依託粉絲經濟;爛俗洗腦的熱曲,依託視頻平臺。這背後無非都是資本的力量,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可還是一邊罵,一邊跟風刷,然後懷念九幾年到零幾年的老歌。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老歌更好聽?當年的華語流行不也是商業流行嗎?
這當中肯定有時代濾鏡的因素,肯定有聽眾品味不太能接受電子、嘻哈、世界音樂等當下前衛音樂的因素,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在於那一段所謂「黃金時代」裡華語音樂的大眾性。在當年網際網路尚不興盛時,磁帶、CD、mp3等等恐怕就是除了電視之外為數不多的消遣娛樂方式之一,大家在聽歌的途徑和內容上的差異並不會像今天這麼懸殊。於是市場選擇了更為大眾接受的曲風(當年王菲的《寓言》、林俊傑的《西界》、黃齡的《癢》等等風格另類的專輯其實也沒有立刻火起來),而大量同質的商業流行曲風也在塑造著這一批聽眾的耳朵。此外,唱片和CD等等在當時恐怕也遠沒有到普及的程度,有很多普通民眾也並不是這批音樂的受眾。他們更追捧另一股以《香水有毒》《愛情買賣》等為代表的網絡音樂熱潮。
然後,隨著網際網路興起,資本大量流入文娛產業,依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端蓬勃壯大,選秀和偶像經濟開始改變音樂市場,使得本就式微的唱片行業雪上加霜。大眾熟悉的明星慢慢不再發歌,新人又缺少打歌宣傳走紅的途徑。幾乎同時,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歌唱類綜藝開始流行,質量巔峰是《中國好歌曲》、《中國之星》和一直辦了多年的《歌手》。這類節目挖掘新人,而且經常翻唱新發行的作品或者冷門的作品(所謂「某某歌手唱紅了某某歌」的論戰也因此頻繁出現)。優秀的新人歌手和優秀的選歌貢獻了不少經典的音樂現場(Live),這是零幾年所難達到的一時盛況。
本以為高質量的音綜能給華語樂壇的口碑打一針強心劑續命,可是《歌手·當打之年》的「晚節不保」宣告了這條路基本上到了盡頭。今年的《時光音樂會》又開始關注老歌手、老作品,華語樂壇的明天似乎更加黯渺。為什麼音綜挽救不了頹勢?
我沒有滿意的回答,但可以試著談兩點現象。首先是資本在文化市場帶起的流量經濟也在迅速侵蝕著綜藝市場,專門的選秀成團節目還不夠,還要搶佔更多生態位。其次是受眾已經萎縮得不成樣子了。各大網絡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文娛產業達到了空前的「分眾」——二次元、韓娛、歐美圈,國搖、嘻哈、民謠、音樂劇等等的交叉將網民們的偏好切分得越來越細碎具體,對應地衍生出大量流行卻又自稱小眾的文娛產品市場。它們其實都擠佔著曾是華語樂壇主流的流行樂的生存空間。
那聽眾們呢?一方面,由於市場規模足夠龐大且提供的音樂產品足夠細分,每個人各取所需、各求所好,主流變得不再是主流(或者說根本沒有能代表整體的一支「主流」),本就競爭力平平的流行樂行業自然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市場下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被拉進音樂市場,為爛俗洗腦的「神曲」貢獻著播放量、轉發量,使得華語樂壇的整體口碑進一步跳水,客觀上反而讓本就默默無聞的優秀華語音樂人們更受冷落。
到這裡,如果還選擇做華語樂壇的聽眾,出路在哪裡?
首先,儘可能了解並關注近十年以來乃至以後的樂壇發展態勢。筆者以為有兩股力量不容忽視。一是獨立音樂。他們野蠻生長,特別是一些樂隊已經從模仿借鑑逐漸走向自成一格,貢獻了許多成熟且優秀的作品。自2010年萬青發專後,這股力量直到《樂隊的夏天》才得以集中爆發;二是依然堅挺的金曲獎評價系統。儘管熱度大不如前,但金曲獎依然堅持在藝術和商業中艱難尋求著平衡,而且近年來也時不時還有大陸音樂人獲獎或者受到提名。沿著這兩條線索,其實不難發現2010年以後的華語樂壇依然產出了大量值得一聽的好歌曲。
當然,期待熱榜能把它們評出來是不現實的;而平臺算法的推薦則是另一種「信息繭房」的陷阱,久而久之聽歌口味會越來越定型,這當然未嘗不可——只是如果真的想在華語樂壇沙裡淘金的話,就必須要自己去探索:改變固有的成見,打破算法的桎梏,找新人,聽新歌。
最後,引用b站資深音樂博主叨叨馮老師一直強調的觀點:「一首歌,你個人喜不喜歡、它好不好聽和它是否具有藝術價值,這是三件不一樣的事」。這份榜單其實也在努力綜合這三點進行考量(在評定四個維度的藝術價值時,提高旋律和編曲的權重使得入選歌曲更具可聽性,同時帶有筆者個人喜好因而標明了「推薦榜單」而非專業評選榜單)。希望諸君在進行音樂欣賞和品評時也不要混淆這三個問題。然後再換著法兒強調一遍上一段的觀點:對於新事物,請懷以必要的好奇心和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