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國藝術歌曲誕生100周年,本期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邀請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彭康亮先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講述我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本期內容中,彭教授從藝術歌曲起源、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和演唱特點、《大江東去》的創作,以及從歌唱家自身角度對作品的詮釋感受等幾個方面,帶領觀眾朋友們一同走進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歌唱家彭康亮演唱《大江東去》)
大家好!我是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彭康亮,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首早期的中國藝術歌曲《大江東去》,1920年青主在德國留學期間創作了這首歌曲,這首曲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距今恰好100周年。因此,2020年是中國藝術歌曲誕生100周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今天給大家接受這首《大江東去》特別有意義。
一、藝術歌曲的起源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中國作曲家李叔同
藝術歌曲起源於18、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從十九世紀的「歌曲之王」舒伯特開始,藝術歌曲有了重大發展,確立了以詩歌、音樂旋律和鋼琴伴奏三者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舒伯特及後繼者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勒韋等德奧作曲家使藝術歌曲成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藝術歌曲從20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思想的影響,一批留學西洋的文化學者和音樂愛好人士,開始嘗試和創作新的音樂,我國最早的藝術歌曲經李叔同、蕭友梅、青主、趙元任、黃自、龍七、賀綠汀等一批文人學者和音樂家們共同努力,創作了一批優秀藝術歌曲作品。在他們所創作的這些作品中,既借鑑了西方音樂的表現技法,同時又函括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藝術歌曲創作空前繁榮,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聲樂作品。
二、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的創作故事
《大江東去》作曲家青主
關於創作這首《大江東去》,有這麼一段小趣聞:在《大江東去》樂譜的封底附有青主寫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話》,文中回憶了《大江東去》的產生經過: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鳴暴雨中劃著小艇到湖中作冒險之遊,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奮。當他回到住所後,「一面聽著外面風雨和松濤的聲音,一面忽得到這首樂歌的動機,思量一夜後,到了明天,吃過早餐,於是坐在鋼琴面前,把昨夜得來的動機,借著蘇東坡那篇《大江東去》的詞句略微修理一下,隨即把它寫出來,這就是這首樂歌的緣起。」一切藝術都源於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靈感。這首《大江東去》正是來源於生活。可連青主自己本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他的這一首靈感之作卻開創了中國藝術歌曲的新紀元。
三、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藝術歌曲屬於美聲唱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藝術歌曲是一種具有藝術性較高、藝術技巧難度也較大聲樂門類。它不同於歌劇演唱,歌劇表演更注重於聲音表現、人物塑造和舞臺表演。藝術歌曲更注重藝術表現力,對詩歌(歌詞)意境的理解,對聲音的應用方面要求更加細膩。如何將純熟的聲樂技巧和細膩的情感表現融為一體,如何用美妙的歌聲和詩詞的韻味將人帶入歌曲的意境中,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們傾其一生所追求和探索的目標。
《大江東去》作為在國內流傳最廣的一首藝術歌曲,至今仍是專業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樂會的保留曲目。歌詞採用了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闕是「詠赤壁」,下闋是「懷周瑜」,最後是作者自己的感慨。青主運用歐洲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的寫作形式,同時結合中國詩詞吟誦的特性,形象地表達了蘇東坡的詩詞所刻畫的意境。
四、歌唱家彭康亮對《大江東去》對理解
下面跟大家聊聊我對演唱《大江東去》的一些個人感想和體會。《大江東去》這首曲適合男中低聲部演唱,也是我的保留曲目之一。在演唱時我把這首曲分為三個部分,並用六個字來概括:讚嘆、詠嘆、感嘆。第一部份「讚嘆」,作曲家在歌曲的開頭採用了西方歌劇中宣敘調的寫法,所謂宣敘調,也可以翻譯為朗誦調,在歌劇裡是一種帶旋律的道白。尤其是歌曲中唱到「故壘-西邊-人道-是」,千萬不能拖泥帶水,包括接下來的「三國周郎赤壁」,都應該突出字的顆粒性。歌曲的第一部分是前22小節,都屬於宣敘調部分。第二部分從23小節開始到35小節類似詠嘆調的形式,我把它稱作「詠嘆」,詠嘆調的唱法最主要的特徵是連貫、抒情、長線條。連貫的唱法首先是氣息支持。氣息支持是聲音,以及樂句連貫的首要條件,以氣行腔,字隨腔行,把每個字通過氣息這跟線串聯起來。所以,歌手擁有一個積極而又穩定的氣息支持非常重要。其次是字的連貫性,字的連貫主要是讓韻母(義大利語的母音)儘可能的連貫,聲母(輔音)的發音儘可能不要影響(幹擾)韻母的連貫性。第三部分,從36小節開始為歌曲的結束部分,我叫做「感嘆」,這部分開始的頭三句,還繼續再現詠嘆的旋律,歌曲最後的結束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表現了詩人內心世界的一種有感而發。我個人覺得這首歌曲的風格特別符合咱們中華民族的氣質,中華歷史根底厚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英雄輩出,文人輩出。另外在整首歌曲的聲音運用上,一定要記住一點: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剛柔並濟。
藝術家介紹
彭康亮,男低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同年進入東方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1996
年以全優的成績取得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碩士學位,同年加入日本藤原歌劇團。參加《魔笛》、《唐璜》、《納布科》、《唐卡洛》、《塞維亞的理髮師》等四十多部歌劇的演出。2002年歸國以來,多次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參加CCTV《光榮綻放》十大男中低音歌唱家系列音樂會等。錄製發行《義大利古典歌曲精選》、《男低音詠嘆調專輯》、中文版《冬之旅》、《中國近代經典藝術歌曲集》、《德國藝術歌曲集》、《法國藝術歌曲集》等CD專輯。
擔任「第37屆瑪麗亞·卡拉斯國際聲樂大獎賽」國際評委、「貝爾格勒國際青年音樂大賽」評委會主席、「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評委、「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委等。
彭康亮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彭康亮/文
趙詣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