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幼兒園開學季都會上演這樣一出大戲:「小演員」們個個聲嘶力竭、涕淚橫流,打死也不願放開爸爸媽媽的手,相信大家對這些場景應該都很熟悉。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大多數幼兒都會不適應,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恐懼、焦慮、膽怯、退縮等「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往往會干擾幼兒正常的成長發展。
改善這些「不良反應」,縮短幼兒的「焦慮期」,免去家長後顧之憂,讓幼兒能有良好的情緒順利適應集體生活,不僅有利於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形成。
一、幼兒不適應群體生活能力的現狀
小班是幼兒入園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容易情緒化,而且經常以情緒來支配其行動。幼兒在認識世界的初期,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但由於他們身心發展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經歷和經驗的缺乏,就容易遭受失敗和挫折,產生消極情緒,如不願說話,什麼也不肯動,喪失熱情和信心等。
而這些就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使他們喪失前進的動力。通過調研得知,孩子的現狀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如果一直認為孩子比較小,什麼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口語表達的意願,從而直接影響了他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二、幼兒入園時產生不適應現象的原因
首先,情感上不適應。幼兒剛到幼兒園裡,與他交往的對象是陌生的幼兒和教師,他要和他們一起遊戲、上課、進餐、休息,於是感到害怕、孤獨、沒有安全感。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最低級、最基本的需要。」幼兒在幼兒園裡沒有安全感,到處都是陌生的人和環境。中午也沒有媽媽陪著自己休息,沒有了媽媽講故事,沒有了爸媽的呵護和關愛,孩子一天的時間都要和爸媽分離,於是對家人產生了強烈想念。
第二,生活習慣不適應。幼兒在家裡很自由,他什麼時候吃飯喝水,什麼時候休息、玩耍都可以自己選擇,而在幼兒園,需要上課,有嚴格的作息制度,這些都與家裡截然不同,所以剛入園的孩子很不適應一日生活常規。
第三,幼兒能力不適應。在家裡,由於孩子的年齡小,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喜歡包辦代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家人操心,以至於有些孩子不會穿脫衣服,不會拿勺吃飯,不會繫鞋帶,不會自己上廁所,有時尿床、尿褲子,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因此一時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在幼兒園感到特別無助,無能為力。
第四,集體生活不適應。在幼兒園裡,老師要面對班裡幾十個孩子,不可能像媽媽一樣在他周圍跟著他轉;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個性,老師也不會像家人一樣順著他、依著他。因此,他們不懂得怎樣與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不知道怎樣跟陌生的老師相處。幼兒的「絕對核心地位」被改變,所以心理上感到失落。
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這是幼兒獨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次重大轉折,這次轉折會給孩子在生活習慣、行為要求、生活環境等方面帶來諸多的不適。新入園階段適應能力的培養是整個幼兒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環。只要遵循這個階段的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就能使幼兒很快步入正常的集體生活的軌道,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群體活動有興趣。
對幼兒園的生活好奇,喜歡上幼兒園。
願意並主動參加群體活動。
願意與家長一起參加社區的一些群體活動。
●如參加親戚、朋友和同事間的聚會以及一些適合幼兒參加的社區活動等,支持幼兒和不同群體的同伴一起遊戲,豐富其群體生活的經驗。
●幼兒園組織活動時,可以經常打破班級的界限,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
●帶領大班幼兒參觀小學,講講小學有趣的活動,喚起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和嚮往,為入學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