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樓 小樓聊心理
01
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
45歲女律師張靈(化名)被勒死家中,最大嫌疑人,竟是她15歲的親生女兒瑤瑤(化名)。
據知情人透露,瑤瑤勒死張靈後,把她藏屍行李箱。在警方發現時,女孩和母親的屍體已經獨處了兩天一夜。
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能讓女兒狠心殺害母親?
警方透露,矛盾的起因,可能是女兒認為母親對自己要求太嚴格。
張靈的一個朋友在採訪中表示,剛開始很震驚,後來仔細想了想,覺得還是有徵兆可循。
她說,張靈對待朋友很溫和,唯獨對待孩子表現得比較強勢。
張靈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還在不少企業擔任法律顧問,是個事業有成的女性。
她在女兒兩三歲時就和丈夫離了婚,離婚後她獨自撫養女兒,對於女兒的教育,她費盡了心思。
她要求女兒考試必須進入班級前五,最好是前三,以後要進入北大、清華或者復旦這樣的名校。
瑤瑤的初中、高中都是讀青島有名的學校,張靈還讓她學鋼琴、學畫畫。張靈自己曾對朋友說,每年為孩子花在學費、興趣班上的錢,至少有20萬。
她說,只要能把孩子培養好,花多少錢都無所謂。
張靈在生活上對瑤瑤的要求也很嚴格,甚至細微到孩子的社交和作息。
因為張靈打聽其他孩子一些比較隱私的事情,有的孩子就不跟瑤瑤玩了,這也讓瑤瑤對張靈意見很大。
張靈朋友對瑤瑤的評價是,她是個好孩子,老實,懂禮貌,只是很少有笑容。
瑤瑤過得似乎很不開心,和母親爭吵時會說:
你雖然給了我這麼多,但只考慮我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從不考慮我的精神感受、不考慮我是怎麼想的,你跟我溝通過嗎?你讓我不快樂。
疫情期間,由於母女兩人長時間相處,她們的矛盾更激化了。
據說兩人又因為成績排名發生爭執,張靈還動手打了瑤瑤。也許是此舉激怒了瑤瑤,她假裝給母親按摩,然後拿起一根繩子勒死了母親。
母親死後,她又把母親的屍體放進了行李箱......
警察帶走瑤瑤的那天,瑤瑤沒哭沒鬧,「看起來特別冷靜」。
02
有人說,要不是張靈對女兒要求太嚴格,就不會有這種悲劇了。
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對女兒要求嚴格,只是張靈和女兒相處的一面,其實這對母女應該也有很多溫情的時候。
張靈常常在朋友面前誇女兒。有一年瑤瑤過生日時,張靈還在朋友圈發消息稱:
感謝女兒十年來不離不棄的陪伴和對我的歷練。
張靈本人其實並不是一個多差勁的媽媽,相反,我覺得她還是一個很努力要給女兒創造好生活的媽媽。
張靈本人的童年並不幸福,她從小被寄養,和生母幾乎沒感情。
這樣的童年給了張靈什麼樣的影響,不得而知。
只知道,張靈後來的婚姻也不幸福。在瑤瑤兩三歲時,張靈就和瑤瑤父親離了婚,獨自撫養瑤瑤。
離婚十幾年了,瑤瑤父親連撫養費都沒給過。
但是因為父親對女兒學習很寬容,認為孩子開心很重要,不要那麼辛苦,所以瑤瑤反而和父親更親近,什麼事都願意和父親講。
如果張靈不阻止瑤瑤和她父親聯繫,瑤瑤的情緒是否能找到一個出口,也就不會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了呢?可惜,沒有「如果」......
離婚後的張靈非常努力,她勤奮工作,在事業上取得了極大成績,而瑤瑤,就成了她奮鬥的唯一動力。
張靈說,她在要把所有的愛都給瑤瑤——給女兒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在女兒教育上一擲千金。
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養育女兒和拼搏事業上,甚至放棄了再婚的念頭。
因為付出太多,張靈對女兒的期待也就很高。只要對瑤瑤表現不滿意,張靈就會說,
你是我的女兒,是我把你養大的,我吃的苦太多了、經歷的太多了,你必須聽我的。
這起15歲少女弒母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震驚所有人的「吳謝宇弒母案」。
2016年,北京大學高材生吳謝宇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謝天琴,並用塑料和活性炭包裹屍體,手段十分殘忍。
殺害母親後,吳謝宇又騙了親戚很多錢,潛逃了。
在逃亡期間,吳謝宇過上了與過去完全相反的生活——他在夜店陪酒,還嫖妓,仿佛過去那個優秀的北大高材生,已經從他身體裡消失了。
瑤瑤和吳謝宇,張靈和謝天琴,這兩個家庭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單親家庭,孩子從小懂事、好學、內向,母親比較好強,性格堅韌。在外人看來完美的家庭,內部卻已經有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03
「弒母案」是人間悲劇,也是非常極端的案例。
這種事件發生,並不是某一方的全部責任,而是這個家庭在方方面面都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已經積累太久,最後以這種極端方式「終結掉」所有問題。
其實在這兩起案件中,這兩個母親都是單親媽媽。
張靈很早就離了婚,獨自撫養瑤瑤,為了照顧好瑤瑤,多年沒有談過戀愛;謝天琴丈夫患上癌症去世,之後也是她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撫養吳謝宇。
這種案件發生,大家在指責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時,其實也應該關注一個越來越壯大的群體——單親媽媽的心理健康。
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最近發表了一個新的研究,研究發現,母親的生理壓力和孩子的生理壓力之間,有著重要聯繫。即便母親感覺自己已經刻意向孩子隱瞞了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孩子仍然可以感覺到。
似乎在母親和孩子之間,就是存在著這樣一種特殊的情緒紐帶。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單親媽媽,她們自己優秀、上進,獨自承擔著照顧孩子的全部責任,為了孩子,選擇不再結婚,連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擱置在了一邊。
這些媽媽,為孩子付出了很多。
但在為孩子付出的時候,有些媽媽會「過度付出」,將自己所有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
因為自己有「犧牲」感,所以對孩子期待就會很高,可是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又如何承擔得起媽媽這麼重的期待?
過度犧牲也會帶來一種負面心理效應,就是讓人「失去快樂」。
「快樂」這種情緒本身是需要能量的,一個內在力量都被掏空去給與孩子的人,其實也就失去了「快樂」的力量。
她們雖然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生活,但人對生活的需要,永遠不只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和情感需要。
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
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一個太過於辛苦的單親媽媽,她的情緒沒有辦法發洩,就可能會把自己的辛苦和不快樂蔓延到孩子身上。
這個孩子和媽媽一起生活多年,可能心靈也會有些病態。
如果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心理問題,只是看重學業,孩子的心靈可能會越來越扭曲,甚至變成不可逆的人格問題,或者出現精神類疾病。
不快樂的母親養不出快樂的孩子,母親能以一種更輕盈愉悅的狀態和孩子相處,兩顆心才能相互敞開和交流。
也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得不如我意,但孩子多看一會電視,晚做一會作業,考砸了幾場考試,並不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反而是媽媽如同鉛球一般沉重的情緒,才會砸傷孩子。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會只是簡單的引發一波輿論譴責,而是讓人們更多的去關注到單親家庭這樣的群體,他們需要更多心理支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