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剛滿懷崇敬地瞻仰過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的新聞。
這幾年大師不斷凋零,涵蓋各行各業:梅葆玖、陳忠實、周小燕、楊絳、閻肅……前兩天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也去世了,所以昨天心裡還在默默念叨著:
還好,我們還有周有光。
然而今天中午就看到新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我這烏鴉嘴……
周有光生於1906年,其實周歲是111歲,但中國人一般說虛歲,即使是111這個級別的,也要多加一年。
1906年是什麼概念呢,即使是記性很好的學文科的同學,恐怕也說不上來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這一年,科舉考試正式廢除,溥儀皇帝出生。
是的,周有光是光緒年間出生的人,他比溥儀還大了快一個月。
這個世界上活到112歲的人本來就是鳳毛麟角,何況是這樣一位集各種傳奇於一身的學者、思想家。
周有光的原名叫周耀平,「有光」起先是他的筆名,後來就變成了他的號。
周先生一生最為顯著的成就,是參與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並且主持制定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能夠這麼方便地通過電子設備發信息寫段子,讀書看報搞創作,其實很大程度上要仰仗這位傳奇的學者。
出生在當代的人們可能不太明白漢語拼音有多了不起,總覺得只不過是小時候就開始學的一種認字的輔助技能,長大之後就拋棄了。更有很多盲目復古的人覺得,漢語拼音是要把漢語拉丁化,是要亡我中華的。
怎麼說呢,有的人連自己的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只會一味反對改變,恨不得縮回殼子裡去當個千年不變的大王八。
今天的新聞下面就有很多無知者在叫囂這些,雖然知道不能跟傻逼較真,但心裡還是很氣。
就像網友回復的那樣,漢語拼音(嚴格來說是「漢語普通話拼音」)的存在 ,單純從我們這些碼字者的角度來說,就是功德無量的存在。
周有光先生參與制定推行了漢語拼音通用方案,我們今天才能如此方便地寫下來這羅裡吧嗦的長篇大論,騙幾個zan。
誠然,從前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人們也能認字,但怎麼認呢?
有「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標註,比如「亡,音王 」這樣;
或者是「讀若」,也是一樣,比如《說文》裡有「噲,從口,會聲,或讀若快」;
最普遍的就是「反切」,用兩個常見漢字標註音節,上字取聖聲母,下子取韻母和聲調:
比如「素,桑故切」,取桑的聲母S,故的韻母和聲調ù
……
是不是已經暈菜?
以上三個方法最不方便的地方在於,你必須事先了解一些常見字,而且反切,可用的字太多,反而難以掌握。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覺得這樣很麻煩,但也苦於沒有更好的方法來代替。1918年的時候,北洋政府就宣布了注音字母,從而淘汰了反切法。
覺得漢語拼音是扭曲文化的人們,我倒是非常建議他們用回反切輸入法,這樣他們就可以因為打不出字而少逼逼一點沒腦子的話,反而會掩飾一下他們感人的智商。
建國之後政府也想過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毛澤東指示可用採用筆畫簡單的古漢當拼音用,但這跟反切並沒有根本區別。當時蘇聯政府則積極向我們推薦俄文字母,可以想見……幸虧沒用。
是周有光先生提出採用拉丁字母,回復了海內外數千封來信,竭力說明了拉丁化的可行性,也是周有光先生主持下,現代漢語最終定形、定音。
效果究竟如何呢?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後不久,全國的掃盲工作就打開了新局面。普通的農民在20小時左右就能掌握漢語拼音,100小時就能識字1000以上,更不用說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們……
實踐證明,漢語拼音是一種讓平民快速且方便地掌握漢字、獲取知識的最佳方案。從此識文斷字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無論是南畝之農夫還是機上之宮女都能會讀會寫,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
我外公是從小上私塾,平時不苟言笑,最喜歡手書《朱伯廬治家格言》送我們自省,吃飯不讓小孩上桌,總覺得世風日下,總之是個非常舊派的人。
他從前在家裡寫寫畫畫,老人家記憶力下降,遇到想不起來的字就很躊躇,往往會喊我給他查字典。
我當時正值中二期,著力向外公顯擺對字典的熟悉,他向我詳細詢問了拼音的用法,連連感嘆:
哎,這實在太方便了!
說實話,如果沒有漢語拼音的基礎,以我們的智商,後來學英文還要再困難很多倍。英語作文裡如果沒有拼音,我們該拿什麼糊弄啊!
所以,關於「漢語拼音損害了漢語」的說法,在我看來,這只能算是飯還吃不飽就學人家胡不食肉糜了。
漢語拼音不是沒有缺陷的,比如韻母ü,在拼寫的時候就比較麻煩,且世界通用的字母裡沒有這一個,輸入法裡用「lv」方式也只是權宜之計,身邊一個姓呂的同事辦個護照苦難重重。
嚴格說起來,周有光不能算是「漢語拼音之父」,當時的文字改革委員會裡,有大名鼎鼎的吳玉章、胡愈之為正副主任,委員裡有如雷貫耳的古漢語泰鬥王力。
他只是制定方案的多位語言專家中的一位,當然也是活得最久的一位。可能正是由於碩果僅存,人們開始把種種讚美之詞寄托在他一個人的身上。
可是他卻表示:
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平凡的人怎麼生活,這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對這門科學和藝術沒有貢獻,不過我的一生倒是有平凡生活的經驗,如此而已。
他只承認自己是個「語文工作者」。
可是,如今這位高山仰止的語文工作者,在50歲之前,從事的還是銀行業,擔任過復旦大學經濟研究院和上海財經學院的教授。
他的身份實在太多,除了金融家、語言文字學家,還是民國名媛、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允和的丈夫。
關於合肥四姐妹,值得說的太多了。
她們是近代史上的名門望族,四姐妹還有她們各自的丈夫,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傳奇。
張允和是四姐妹中的老二,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候她的美,怎麼想像也不會過分」,周有光這個窮小子,在跟張家二小姐交往的時候壓力是很大的,因為「張小姐家裡太有錢了」。
張允和曾經上過雜誌封面,確實美得超越了時代
和大姐張元和的合影,戴眼鏡的樣子有點像十元呢~~
他們結婚幾十年如一日,每天要碰杯兩次,上午紅茶,下午咖啡,堪稱「舉杯齊眉」的賢伉儷。
直到去世,張允和都保持著極為端莊的外形,紫衣盤發,闔目如睡。
葉聖陶先生說過:
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允和名媛出身,卻自稱「標準的家庭婦女」,生兒育女操持家務,自己編寫雜誌,沒事唱唱崑曲,順便跟周有光秀恩愛秀了一輩子。
周有光曾經得意地說過:
張充和這人最聰明,可她幹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給了周有光。
歪,警察蜀黍這裡有人虐狗~~
張充和在2002年去世,享年93歲,她們家最小的妹妹張充和2015年才剛剛去世,享年101歲。
她們家的人似乎都很長壽,除了大姐夫顧傳玠在56歲去世之外,姐妹和連襟們之間,享年86歲的沈從文居然算是活得最短的那個。
左起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沈從文和周有光的關係很近,他稱呼周有光為「周百科」,戲謔中充滿崇敬,而和周有光從金融轉戰語言一樣,沈從文自己也是文學轉戰考古,在文革期間全憑記憶寫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他們這輩的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景仰和讚嘆的東西。
如果活得長久是四姐妹的家族基因,但連襟們也同樣長壽,就是為人處世的獨特態度了。
2015年,109歲的周有光先生和105歲的楊絳先生曾經在協和有過一次歷史性的會面,他們互相寒暄的開場白,是「久聞大名」。
和百歲老人楊絳先生一樣,張家的女兒女婿們,一輩子都衝淡平和,儘管都是名留青史的大家,卻絲毫沒有名利的包袱,寵辱不驚。
而在學術上,卻勤於思考,勇於創新,他讀書看報,緊跟時代,對世界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妻子早在10多年前就去世了,2015年最小的妻妹張充和去世的時候,這一大家子就只剩下周有光一個人,年輕時候的朋友一個也不在了,甚至八十多歲的兒子也離開了人世。
周有光和兒子周曉平有過著作版權的糾紛,還上過法庭,兒子去世了,他表面上不說什麼,卻在夜裡偷偷地哭泣。
他活得孤獨,總是疑心上帝把他給遺忘了,現在這個疑惑也終於可以終結。
於是一個時代也終於可以終結了。
(抗戰勝利後,1946年,張家齊聚上海。
前排左起為周曉平、沈龍朱、沈虎雛。
二排左起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
三排左起為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
四排左起為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
PS:關於周有光,只停留在漢語拼音和學術上,是小看了他,他年高德劭,卻特別關注現實,仍然敢說真話,說別人不敢說的話,這才是最值得欽佩的地方。
先 生 千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