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註定不凡。
建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開局之年。
「穩中求進」仍將是2021年的總基調。但可以預見,中國商業社會在這一年將勢不可擋地冒出許多「小火苗」。
結合其他專家預測和自己的思考,2021年將會有以下新趨勢!
新冠疫苗,呼之欲出
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最大希望還是疫苗。
2020年底,關於新冠疫苗傳來許多好消息。美國輝瑞、Moderna公司開發的新冠疫苗,有效性都接近95%;美國的第一批疫苗也已經在2020年12月中下旬分發了。
聽起來,似乎地球人馬上就能全部接種上新冠疫苗了?
沒那麼簡單。疫苗是出來了,但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卻遭到哄搶。疫苗分配成為全新博弈戰場。
根據霍普金斯大學測算,實現群體免疫需要為70%-90%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按75億人計算,若採用兩針免疫,全球新冠疫苗需求至少是100億劑。
然而,尚未量產的新冠疫苗卻已經被「預購」得乾乾淨淨!杜克大學最新數據,全球各國「預購」的新冠疫苗訂單達到96億劑。其中,僅美國、歐盟、英國、日本的富裕「4人組」,就包攬了34億劑,超過總預購數的1/3。
《自然》雜誌也印證了這個事實:最早的疫苗產能已經被歐美國家壟斷,低收入國家只能等到2023年甚至2024年才有可能接種。可能出現「免疫落差」的局面。
新冠疫苗研發的最新進展,讓人們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但要想結束新冠大流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目前中國有5個新冠疫苗已處於臨床III期階段。據國家衛健委預計,2020年底國產新冠疫苗年產能可達6.1億劑,2021年可達10億劑以上。
但短時間內給全國人接種新冠疫苗,或許並非最佳策略,分為「兩步走」方案更為合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分析,中國的策略是「以空間換時間」,依靠嚴格防控,中國疫情已得到較好控制。目前疫苗產能暫時無法完全跟上,可以優先完成重點人群的接種,等全球完成疫苗接種、疫情慢慢得到控制後,中國可能就不用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
所以2021年,仍舊要以做好嚴格防控為主。
「新計劃經濟」,蔚然成風
2020年末,社區團購火了,但爭議點都落在網際網路企業的壟斷問題上。
拋開這點,社區團購其實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
過往生鮮生意最大的問題,是庫存,每天都需要「猜」用戶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再據此進貨。「猜不準」就容易造成浪費。這些浪費最終都會加到菜價裡,一場「三輸」局面就此上演:消費者買到的菜很貴,菜販賺不到錢,社會承擔大量浪費。
網際網路這項「科技」促成了改變,用極低成本前一天晚上收集海量預購需求,通過高效倉儲物流,第二天就送達社區,精準高效地解決供需匹配問題。
跟社區團購類似的,還有C2M(顧客對工廠)模式,像阿里的犀牛智造,所有產品都是先有訂單再生產,按需定製化生產,0庫存,真正實現產銷一體化。
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其實就是「新計劃經濟」。
它指的不是蘇聯時期和中國過去的那種計劃經濟,雖然都是有計劃地發展經濟,但「新計劃經濟」是基於大數據對市場的分析,讓預判成為可能,從而解決過度生產所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
2021年,「新計劃經濟」的大趨勢將進一步強化,單一個社區團購就將達到千億規模。
創新加碼,補短板正當時
過去幾年,領導層反覆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021年,仍將是「補短板」的重要年份。
黃奇帆曾分析過,我國目前研發費佔GDP的比重大約在2.2%,100萬億GDP差不多2.2萬億研發費,僅次於美國,排在第二。但在核心的、高科技的、基礎性的研發方面,只佔到總研發費的5%,遠低於發達國家的20%。
關鍵研發投入不足,被人「卡脖子」自然不可避免。因為高科技靠買是買不來的,必須拋棄幻想。因此不難預見,2021年「國產替代」市場將無比巨大,僅晶片領域,我國每年進口花費金額就高達2.1萬億人民幣,自給率只有15%左右,如果能夠實現70%的晶片自給率,每年在進口晶片上的花費將減少1.5萬億。
類似的還有光刻機、生物製藥、高端數控工具機、作業系統等重點科技領域。2021年,這些硬核科技的創新,勢必大有可為!
直播電商,草莽謝幕
在中國,這幾年還有像直播電商一樣「爆炸增長」的行業嗎?
從2017年的190億,到2020年的近萬億,直播電商規模暴漲50倍,只用了短短3年。
2020年,是直播電商野蠻生長的一年。
一方面,人人皆可帶貨直播,上到政府官員,中至企業家,下到平頭百姓。直播電商有多火,已無需贅言;另一方面,各種亂象幾乎成了行業潛規則,數據造假、直播售假的行為越來越多。
所以2021年,直播電商將出現3大變化:
1。 監管趨向於嚴格
2021年,直播電商中刷單、刷量這條灰色產業鏈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窄。同時,所有直播帶貨商2021年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對商品的篩選和品質的把控。
2。 頭部集中度提高
2021年,直播電商將迎來洗牌時代。許多品牌商入場後將不斷孵化IP,形成矩陣。比如聚划算已經將「劉一刀」的成功模式孵化到其他明星身上,像景甜(種甜官)、李好(摳價官)等對應不同風格和受眾。
而品牌商和平臺頭部主播的關係將變成「既合作又對抗」,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役後,雜牌軍、混編軍的生存將會越發困難。
3。 產業基地成贏家
直播電商有個有趣現象,素人拼不過網紅,網紅拼不過品牌,品牌幹不過產業基地。
2021年,區域直播基地將互相搶奪蛋糕。比如中國第一直播村是北下朱村。距離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只有2.2公裡,面積不大的村莊卻有著「中國微商第一村」「網紅直播電商村」的光環。村內近百棟商住樓,分布著近千個微商品牌,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銷售了某些義烏商家1/4的貨物。
直播電商2021年毫無疑問會更火,有人預估規模將達到2.5萬億,解決2000-2500萬人就業。
但與此同時,直播電商的「草莽時代」將會終結。
短視頻賽道,爭奪長尾
2020年,中國網民平均花多長時間在短視頻上?
一個保守的答案是每天將近兩小時。
目前,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超過8億。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的報告,短視頻人均使用時長已超過即時通訊,成為用戶「殺時間」的第一利器。
短視頻的市場,有多大?看一眼巨頭的營收就瞭然。據一份網際網路上廣泛流傳的「海通證券字節跳動專家會」文檔顯示,字節跳動旗下巨量引擎的媒體廣告收入達到1500-1550億元,其中抖音就有大約1000-1050億元的營收。
2021年,短視頻領域仍將是網際網路公司競爭的主舞臺。但是爭奪用戶的大戰役基本已經結束,據QuestMobile的數據,截至2020年8月,抖音的日活躍用戶已超6億;而截至2020年6月底,快手的平均日活躍用戶在3億左右。
「大戰已經過去,不會走入你死我活的境地。」快手一位高層曾這樣對媒體表示。
下一步,短視頻巨頭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滿足個性化、小眾化需求的垂直領域上,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知識類內容。相比於純娛樂、資訊內容,知識類內容更具用戶價值,能帶來更多「長尾流量」,90%的長尾產品和10%的熱門產品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相同的。因此明年抖音、B站、西瓜視頻等平臺發力知識類內容的趨勢仍將繼續。
2021年,短視頻巨頭的大型戰役已近尾聲,但內容創作者的春天才剛剛到來。只要人性不變,用戶「殺時間」的習慣就會一直留存,短視頻仍將是挖不完的「富礦」。
單身經濟,萬億商機
一個孤獨的小人兒遙望地球,這個熟悉的微信界面,正在成為當代許多人的最真實寫照。
2.4億人!
這是民政部2018年公布的單身成年人數據,其中有超過7700萬的成年人是獨居。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單身社會》的作者克裡南伯格曾寫到,「單身社會正成為一種空前強大、無法避免的社會變革」。
這一趨勢也捎帶手撐起了一個萬億級市場:
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出現了一種「一人食餐廳」,去那裡吃飯,進門點餐、出門結帳都用手機,就坐在一個三面封閉的小格子裡,甚至連上菜時都看不到服務員,只是有人打開隔板迅速把菜推到面前。
迷你電器也火了起來。2020年上半年,一家叫小熊電器的公司做得如火如荼,業績同比接近翻番。甚至迷你房屋也成了熱捧對象,日本東京這幾年風靡一種連胳膊都伸展不開,只為單人設計的「超迷你」公寓,但入住率卻高達99%。
此外,2021年,跟陪伴相關的產業也將崛起,比如陪聊陪玩的APP、寵物、家庭機器人,等等。
買寵物?還是買一個機器人?這可能會成為2021年令人糾結的問題。
新造車勢力,決戰將至
2020年,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贏家是誰?
夢想是星辰大海的馬斯克。
圖:新華網
特斯拉2020年以來股價大漲5倍,市值突破6000億美元,登頂全球第一大市值汽車企業,超過大眾、豐田、通用、現代等9大傳統車企的市值總和。
然而2020年,特斯拉的汽車銷量還不到全球的1%,只有幾十萬輛,豐田的年銷量則是1000萬輛。
在這背後,一個顛覆性的敘事正在發生。我們已經不能再用看傳統汽車的眼光來看特斯拉了。
它正在從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變為一家科技公司,涉及的範圍包括深度學習算法、人工智慧晶片、大數據、超算、電芯、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種前沿技術領域,邊界早已遠超普通意義上的汽車公司。
甚至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只是特斯拉業務的載體,未來它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眾、豐田,更有谷歌、英偉達等高科技企業,還有石油巨頭、氫能源技術、中國傳統與新造車勢力。
2021年,一場決戰一觸即發,特斯拉新車型Model Y將進軍中國,上演「圍剿」局面,但這次或許不再是國產新能源造車勢力圍剿特斯拉,而是特斯拉圍剿「非特斯拉」!
5G商用,走向成熟
5G,2020年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按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的說法,截至2020年10月,中國累計建成5G基站71.8萬個,是全球最大的5G網絡,5G終端連接數已經超過1.8億。
中國信通院的研究數據則顯示,按2020年5G正式商用估算,預計可帶動約4800億元的直接產出和1.2萬億元的間接經濟產出。
2021年,將是5G商用的關鍵年份,5G新建基站將超過100萬個。過去5G商用最頭疼的「應用場景」,也將在2021年逐步走向成熟。
5G+超高清4K/8K視頻,是目前最為明確的應用方向,有望最先迎來爆發,根據賽迪預測,2022年高清視頻市場規模將超過2.5萬億元。
剩下的離得比較近的應用場景還包括,車聯網、智能電網、VR/AR、智慧城市,等等。
圖:阿里雲研究中心
5G商用帶來的種種變化,將會超過過去30年的總和。2021年,5G+領域值得特別關注。
平臺經濟,擔當公平
2020年末,中央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個議題仍將是2021年的工作重點之一。
為什麼很重要?
由於網際網路形成壟斷的速度更快,「馬太效應」更明顯:強者恆強、富者更富。一旦形成壟斷,就會妨礙競爭,最終損害公平和創新。
針對「反壟斷」最有效的手段一般是什麼?其實就一個字:拆。當年美國的AT&T最終被拆分成8家小公司,目前谷歌全球市佔率第一的Chrome瀏覽器也面臨著被迫出售的可能性。
2021年,如何對「大而不能倒」的巨頭進行監管?分拆或許是監管層考量的工具之一。
大資本、大網際網路公司在2021年,或許將安靜許多,重新去思考商業的本質問題:如何讓消費者獲益?並且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更多追求和更多作為。
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
2020年,有個詞叫「Big Five」。類似谷歌、Facebook、蘋果等5大數位化企業,和美國「標普500」的其他495家企業,分化成了兩層。
納斯達克2020年的漲幅,大多集中在這5家企業上,漲了近一半。其他企業基本沒有變化。
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確定中,只有數位化是確定的。
以前,數位化轉型還是企業的選擇題;現在,早已成了企業生存的必答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未來10年,是傳統行業推進數位化的最後10年。如果到了2021年還不準備變革,相信最後一定會成為數字脫貧的對象。
因為高效的商業模式和低效的商業模式之間,不存在競爭,只會「逐步取代」。這一點,將在2021年不斷上演。
結語
如果一個時代,讓你覺得不舒服、充滿焦慮,惶惶不可終日。說明了什麼?
它是一個正在激變的大時代。
以前,變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成了生活本身。
我們現在就像處在飛機穿過雲層的顛簸期,除了要握好方向盤,系好安全帶,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與未來接軌。
2021年,馬上到來了。世界又將是一個新的樣子。不管2020年我們過得怎麼樣,我們都有機會重來,也必須重來。
但如果在新的一年裡,你依舊遇到許多挫折,感到不如意、不開心。
請記住約翰·列儂的這句話:
「所有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後。」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