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通訊員 郭楠
根據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使女的故事》改編的同名美劇,即將迎來第四季。
最近幾年裡,這部劇集橫掃艾美獎、金球獎和被譽為奧斯卡風向標的評論家選擇獎。
2019年第三季上線之後,即使未曾讀過原著的觀眾,也參與到了追問關於基列國及其內部運作的細節,以及女主人公的命運的陣容。
現在,你不用眼巴巴地等了。
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出版三十多年後,推出續作《證言》。
8月14日下午,上海書展朵雲書院旗艦店分會場舉辦了《證言》中文版新書發布會。翻譯家袁筱一、作家毛尖、文學教授羅崗、本書譯者於是和讀者共同分享了對這部新作的讀後感。
首發現場
《使女的故事》結局十五年後,基列國的統治從內部顯露出衰腐的跡象。在巨變將臨的關鍵時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運開始交錯,進而引發了顛覆性的後果。她們從各自的視角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三種不同的敘事聲音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開闊的時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國傾覆背後的秘聞。
——這是《證言》的大體故事框架。
《證言》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於是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創造出了屬於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傳奇。
在實體書尚未正式出版的情況下,《證言》就入圍了2019年的布克獎,這在布克獎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2019年10月14日,阿特伍德與該獎史上第一位非裔女作家伯納黛特·埃瓦裡斯託分享了布克獎,成為為數不多的二度獲獎(第一次是2000年的《盲刺客》)的作家,也成了該獎項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證言》獲布克獎之後,舉行全球首發。於是說,當時在英國這本書的首發現場非常火爆:「據英國媒體講,這種火爆的新書發布的場面在《哈利·波特》之後就沒有過。」
英文版首發場面
於是正是在《證言》獲布克獎得獎之後,收到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翻譯邀約。
阿特伍德為什麼要寫《證言》?
這得從《使女的故事》留下的那個開放性的結局說起,它給讀者留下了很多疑問。「這些疑問都成了這本書的靈感來源。而另一部分的靈感來源則是我們正身處其間的這個世界。」這是阿特伍德的回答。
正因如此,袁筱一認為,阿特伍德她碰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真實的,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寫《使女的故事》,對於那個時候社會還沒有出現、或者還沒有這麼尖銳的問題,她的想像也很真實。
在此基礎上,阿特伍德的寫作是不是女性主義,在場的嘉賓也有自己的答案,正如羅崗所說:「實際上阿特伍德也許不是女性主義作家,她在思考女性的問題。」
在首發現場,各位嘉賓的講述,從《使女的故事》一路承接而來。
尤其是它會被改編為一部怎樣的劇集,嘉賓們因為閱讀,有了各自的期待。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 陳小慰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部小說我在看的時候就覺得太適合拍成劇了,尤其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整個已經為電視劇已經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劇情準備。」毛尖說,如同我們看完《權利的遊戲》以後,有很多「遊戲」陸續出爐,告訴讀者或者觀眾這個國家是怎麼弄出來的,「《證言》基本上也是告訴你前基列怎麼樣,現基列怎麼樣,後基列怎麼樣。這本書很獨特,每個讀者通過讀這本書都能找到在看《使女的故事》留下的那些疑問,阿特伍德通過莉迪亞嬤嬤這個形象全部幫你回答了。」
向來爽直的毛尖,直言自己沒有看到過有什麼好的續集——
「就《教父》三部曲還可以,但是第三季也不行,到後來劇情不夠靠愛情來湊。第二季雖然評分非常高,但是比第一季的那個感覺還是失去了,第一代到第三代感情生活越來越豐富,說明這個作者自己能力不夠了。尤其是到後面有點特別快,這麼多年來我們在很多書中從來沒有看到過有希望的結局。」
但是,毛尖覺得,阿特伍德的《證言》是她看到的特別有希望的一個結局:「有一種歡喜在其中,看一下這本《證言》雖然封面很陰暗,實際上裡面的故事要明亮很多,這個故事依然可以值得我們花時間讀一下。」
於是提到了自己前幾天看過一個採訪,採訪中透露,阿特伍德在寫《證言》的時候一直跟《使女的故事》的編劇(米勒)進行密切溝通,也就是說,劇集當中二三四季出現的一些細節編劇會告訴阿特伍德,以便阿特伍德在編15年之後故事跟之前的劇情保持一致。
也就是說,讀完這本書,《證言》的劇集也不遠了。
如果《證言》獨立成劇,如何向觀眾去交待它是《使女的故事》的繼續?這是很多現場讀者關心的問題。
「那個衣服一穿就知道了,如果沒有看過第一集,第二集就不用交代了。」毛尖說,基於阿特伍德獨特的講述,這完全不是問題。
圖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提供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