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薊州古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位於天津北部,緊臨燕山。州河從古城東南角流過,向南而去,世代滋養著這方水土。
如今的古城以鼓樓為中心,東為文昌街,西為武定街,一條條充滿北方風情的胡同縱橫交織,構建出棋盤式的街巷格局。
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獨樂寺,是薊州最古老的建築。它始建於唐,重建於遼,後又經明清兩代不斷修繕,集多朝建築之精華,有「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的美譽。它與文廟、白塔、魯班廟等古建築一起,還原著這座古城最初的模樣。
在薊州,歷史並非遙不可及,每一個轉角,都會與一段故事不期而遇。從秦皇巡遊、竇公教子到元敬守關、乾隆御筆,州河之畔的這一尊尊塑像,仿佛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把古城過去的榮光帶到了今天人們的面前。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今天要講述的是《三字經》裡的一段故事。塑像中間的的就是竇燕山,他周圍這五個小孩就是他的五個兒子。義塾,又叫義學,在古代是一種專為民間貧寒子弟設立免收費用的學堂,大多是由各地官家或大家族捐資而建。在薊州,義學之風極為興盛,這都與一位叫竇燕山的人有關。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周人,他年輕時放浪不羈,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三十年光陰虛度,到了而立之年仍一事無成,就連子嗣都不曾誕下,竇燕山也對此深感焦慮。他父親和他祖父來給他託夢,你再這樣不務正業,不學好,將來沒有好結果,不但要短壽,而且你連後代都沒有。
或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長輩的一番話讓竇燕山驚出了一身冷汗。從此之後,這位紈絝子弟決定痛改前非,行善積德。好事越做越多,人們對竇燕山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時而響起的褒獎聲,讓這位年輕人充滿了動力。當他看到很多貧寒子弟讀不起書時,就決定開辦義學。消息傳開,十裡八鄉的人都把孩子送來讀書。
學生越來越多,義學規模越辦越大,竇家的積蓄眼看就要被消耗一空,族中親人開始極力反對。就在竇燕山也有所動搖的時候,他又做了一個夢,夢中祖先告誡他,一旦放棄就會前功盡棄,只有堅持做下去,才會子孫滿堂,長命百歲。
祖先之言,不敢不從。竇燕山開始遣散家中僕人,縮減各項開支,穿布衣,一日三餐粗茶淡飯,甚至賣掉部分田產,繼續開辦義學。他說,人的一生也就是夜臥一榻,食三餐,飲一瓢水,很簡單,我每天有吃有住的地方就可以了。我留下萬貫家財也沒用,不如用這些錢辦學校,讓窮孩子都有知識,將來可以長本領。
竇燕山一生開設大小書坊四十餘間,培養了眾多寒門子弟,而他自己也福報深厚,有了五個兒子,各個出類拔萃,高中進士,「五子登科」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後來,「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被寫進《三字經》,從此古今傳誦,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