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夢想就是追求身體和靈魂的自由。
然而在二戰後德國,曾發生過上百萬人的大逃亡。他們為了追尋夢想和自由,義無反顧的跨越艱險和阻隔,那是一個時代的奇蹟,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電影《氣球》以一種低調冷漠的態度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它沒有華麗的宣傳,沒有巨星加持流量,卻把人性自由的一面真實地展現了出來。
一個搭載夢想的熱氣球,一道155公裡的「柏林圍牆」,一個真實歷史故事的重現。
1979年,冷戰高峰期的德國兩極分化嚴重,東德好高騖遠的發展軍事和重工業,對農業和民生工程嚴重忽視,而西德則採取競爭化的產業自由。
面對經濟、福利、社會制度和繁榮程度全面碾壓的西德,無數的東德人民開始蠢蠢欲動。
於是,那道長達155公裡的「柏林圍牆」出現了,它阻隔了人們追求自由和夢想的一切希望。
電影《氣球》就發生在那個人心動蕩的年代,東德地區的岡特和彼得為了追尋自由,花費2年時間自製了一個超大的熱氣球,準備偷渡跨越「柏林圍牆」逃亡西德。
你很難想像兩個普通家庭是如何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自己造出一個完整的熱氣球。
德國人憑藉自己的高超知識甚至可以自己造出一架飛機,只是沒有起飛的跑道罷了。
而熱氣球可能是危險性最低,最廉潔的一種逃生方式了。
第一次逃跑,因為燃氣管被凍,最終失敗了。但是他們在邊界留下的殘骸成了熱點新聞,一度引起東德國防部高度關注。
於是一場逃亡與自救的道路開始了。
在東德叛逃的下場就是「消失」。不光成年人會被處理掉,孩子也會受到牽連,送去孤兒院。
這種冷酷的代價給他們帶來了無法形容的壓力,生活幾乎瞬間失衡,隨時都有被抓走的恐懼。
在軍方大肆調查線索的時候,彼得一家人開始了彷徨的生活。
他們想盡各種辦法逃離東德,卻一次又一次失敗。絕望後的彼得重燃製作熱氣球的決心,他和朋友夜以繼日地縫製氣球。
最終在軍方調查人員封鎖家門之前,順利地把第二個熱氣球點燃了。
這一次他們成功了,他們用生命的賭博換來了自由和希望,熱氣球順利地越過了「柏林圍牆」到達西德。
面對成功地逃離,他們獲得了自由與希望卻把親情和愛情留在了回憶中。
無論是初戀還是年邁的父母,可能今生都無法再次相見。他們為了追尋更好的幸福把內心壓抑的感情都封閉起來,這種離別的痛苦也許只有在氣球起飛的那一刻才真的領悟。
《氣球》故事並不曲折,但處處驚險。主角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一個不可能事情變成了現實。
然而這部電影背後的深刻反思卻從來不受歷史的影響而限制。
上世紀50年代,1700萬人口的東德就有270萬人逃亡西德。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東德的GDP只有西德的四分之一。
這一道跨越兩地邊界的「柏林圍牆」成了所有人的噩夢,無數人在逃跑中被殺,無數家庭因此流離失所。
1990年6月,這座自由與希望的障礙終於倒下了,然而人們追尋自由和夢想的本性卻從來沒有中斷過,還有無數個看不見的「柏林圍牆」跨越在人與人之間。
當我們身處一個大環境中時,總會不由自主地看向那些美好的一面,社會在進步人性也在不斷的追求更高享受。
就像無數人背井離鄉湧進大城市一樣,他們在歧視和偏見中苦苦的掙扎。
我們不能對抗命運給予的身世,只能拼盡全力的去爭取自己最好的歸宿。
「氣球」就是我們跨越自己命運的道路。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