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網對寬甸在留住紅色記憶,打造綠色家園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成績予以肯定。
原文如下:
遼寧寬甸:留住紅色記憶 打造綠色家園
(記者於力 高爽)地處遼寧省丹東市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擁有兩大資源:一個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一個是地處長白山餘脈鴨綠江江畔的綠色資源。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和保護發展綠色產業兩條主線,讓這片有著深厚紅色基因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紅與綠」已經成為該縣發展主軸。
「紅與綠」交織的邊境縣城
走進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有一座學校與朝鮮隔江相望——毛岸英學校。這座以英雄姓名命名的學校建成於2003年,「學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創英雄偉業,做英雄傳人」成為該校的靈魂。
1950年,毛岸英從學校正對著的一座浮橋上跨過鴨綠江投身抗美援朝戰爭,也在這裡留下了自己在祖國的最後足跡。
在學校一公裡外有一座斷橋,曾是通往朝鮮的陸路通道,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朝鮮一端被美機炸毀——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遊客前來感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使寬甸河口這個地處國防前哨的小漁村彪炳史冊,也再次為寬甸注入了紅色基因。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楊靖宇就曾在抗日戰爭時期帶領東北抗聯一軍首先在寬甸設立遼寧地區的抗日遊擊根據地;隨後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新開嶺地區(寬甸與鳳城交界)全殲國民黨軍號稱「王牌千裡駒」的第25師——寬甸具有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的優勢。
有著紅色底色的寬甸,綠色資源同樣豐富。截至「十三五」期末,寬甸活立木蓄積量達329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8.4%,成為遼寧東部天然綠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
記者走訪寬甸縣長甸鎮瓦房店村時,發現這座坐落在鴨綠江畔的小村莊中,家家戶戶的院子周圍都被綠樹掩映,庭院門前多栽種著鮮花,村容十分整潔。「鴨綠江水和滿山的樹木是老祖宗給留下的財富,得保護好。早些年間,一些村民保護綠水青山的意識不強,汙染河道、亂砍濫伐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在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家鄉越來越美了。」村民陳富寶說。
挖掘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精神
寬甸縣紅色資源豐富,全縣已確定並登記的紅色革命遺址遺蹟共110處,時間橫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三個歷史時期。近些年來,寬甸在傳承發揚紅色精神的同時積極開發紅色文化旅遊。
重視挖掘,加強保護。近年來,寬甸縣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文物工作方針,挖掘保護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紅色遺存。記者調研時走訪了寬甸部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其中寬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一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241位,寬甸北山烈士陵園安葬著雲山戰鬥中犧牲的烈士391位,大川頭鎮烈士陵園、雙山子鎮抗聯烈士陵園分別安葬著長津湖戰鬥犧牲的烈士55位、282位——這些烈士陵園已成為重要紅色教育基地,而該縣於2012年開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遷葬工作時,就本著集中安葬、就近遷葬、同類整合理念,突出烈士陵園主題。
注重教化,有效傳承。走進毛岸英學校,記者隨機叫住一位學生,問他是否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寬甸是英雄毛岸英生前在祖國最後停留的地方」——學生對答如流。毛岸英學校專門組織教師編寫了以毛岸英故事為主體的校本教材,做到學生人人讀故事、講故事、學精神。此外,學校每年都會邀請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駐軍英雄進校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毛岸英學校本身,也是備受關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於2005年修建了「毛岸英生平業績陳列館」,建館以來,學校接待社會各界人士2萬餘人。
開發利用,合理發展。位於寬甸鳳上景區的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每年都會迎來很多遊客,「作為紅色教育基地,近些年來,博物館年均接待參觀人數達17.3萬人次。」館長解本盛說。
守住綠水青山 合理開發利用
革命戰爭時期,先輩用獻血守護住這片土地,留下這片綠水青山;走進新時代,寬甸人正在做的,是守住綠水青山,通過合理保護開發利用綠色資源。
保護綠色資源。記者在鴨綠江上乘船時看到,江水清澈、河岸山坡上綠色植被茂密。「10多年前,我把長得好好的67畝板慄樹全部砍掉,換種上只有30釐米高的紅松苗時,全村人都認為我『瘋』了。」寬甸縣石柱子村村支部書記陳希金說,村裡有40多年板慄種植史,板慄樹對當地水土造成嚴重的破壞,每到夏天,「下一場大雨去掉一層地皮」。
陳希金向村民提出先在板慄樹間種紅松苗、等紅松長成見到了果實再把板慄樹砍掉的「逐步取代法」。村民沙德州說。能夠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紅松不僅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也給石柱子村8000畝群山帶來大片大片新綠,修復了生態環境。
為了保護綠色資源,「十三五」期間,寬甸縣共投入資金1.2億元,完成植樹造林13.7萬畝,總植樹1600萬株,封山育林3萬畝,完成村屯綠化美化135個、綠化裡程300公裡。
開發綠色資源。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寬甸河口村就開始培育種植優質品種豔紅桃。為提升附加值,2005年、2008年河口村先後成立豔紅桃協會、合作社,十幾年間,豔紅桃單價從幾毛錢上升到十幾元一斤。如今,河口村現有豔紅桃樹20000畝,年產量4000萬公斤,年產值約1.52億元。「我做了20多年村支書,這次俺們河口村可真算交了『桃花運』。」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說。
此外,河口村不少居民在自家桃園中建起農家院,數量從最初的17個增長到現在的200多個。一到旅遊旺季,農家院外街道整潔、彩旗招展,院內貼著的鐵鍋燉江魚等菜品單讓人食慾大增。冉慶臣說:「自從發展邊境綠色產業後,村裡亂丟垃圾、汙染河道的情況再也看不見了,村容村貌也得到大幅改善。」
延伸綠色產業。記者在寬甸採訪了解到,近年來,寬甸縣引入電商平臺銷售模式,為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引入一汪「活水」。「村裡那麼多土特產賣不出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電商平臺把村裡的綠色食品賣出去。」「品味寬甸」農村電商平臺負責人孫秀梅介紹說,2017年至2019年間,該電商扶貧平臺為貧困村民和合作社銷售了價值近500萬元的雞、鴨蛋、山野菜、板慄、藍莓等農產品,人均增收500--2000元,工業產品下行累計銷售額可達1000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