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城東,俗稱大佛寺,創建於隋開皇六年 (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至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擴建,並更名龍興寺。清初定名為隆興寺,取意「隆興煥炳」。此寺歷經金、元、明、清和近代重修,至今保持宋時的布局格式。
寺院主要建築沿南北縱深軸線布置,坐北朝南,院落四進。山門前方設琉璃照壁和三路單孔石橋。山門北第一進院原為大覺六師殿,殿前曾有清代補建鍾、鼓二樓,現皆毀。第二進院有摩尼殿及其東西配殿,因大覺六師殿僅存遺址,故一、二進院已連通成大縱深的長方形院落。第三進院有主殿佛香閣及其兩側的轉輪藏殿與慈氏閣,並清代重建的戒臺和兩座碑亭。第四進院以彌陀殿及其毗連的朵殿作為軸線終結。全寺建築沿這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向四圍有序鋪陳,院落空間縱橫變化,殿宇樓閣高低錯落,生動地反映出唐末至北宋期間以高閣為中心的大型佛寺布局特點。
寺內現存大小殿閣十餘座,尤以宋代遺構摩尼殿、轉輪藏殿、慈氏閣最為精華。
摩尼殿
位於二進院的摩尼殿建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殿身平面呈十字形,面闊、進深各七間,通進深十二椽。重簷九脊歇山頂。大殿四出抱廈,除南面出抱廈三間外,其餘三面各出抱廈一間,四面均以山花向前。這種四出抱廈並以歇山山面向前的建築形象,以造型豐富、瀟灑而著稱,散見於傳世宋畫,宋遼金建築實物僅此一例。摩尼殿鬥栱尺度碩大,分布疏朗。殿身、副階和抱廈鬥栱外轉均為五鋪作。殿身與副階柱頭鋪作為單杪單昂,下一杪偷心。抱廈柱頭鋪作為雙杪,下一杪偷心。殿身柱頭鋪作的耍頭出昂形。引人注目的是,補間鋪作的45度斜栱,是已知宋代建築中使用斜栱的最早實例。大殿屬殿堂型構架,柱網布局為金箱鬥底槽加副階周匝。副階柱間滿砌簷牆,只在抱廈正面開門窗,故殿內光線幽暗,氣氛凝重。內槽佛壇上塑釋迦、二弟子、文殊及普賢像。佛壇三面砌牆,各壁皆繪壁畫。主像背光牆後懸塑須彌山和倒坐自在觀音像,匠人將世俗色彩揉進宗教藝術,使觀音體態、神色富有生活情調,極具美感,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轉輪藏殿
位於三進院的轉輪藏殿是佛香閣之西配殿,北宋遺構,兩層樓閣。閣身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下層正面伸出副階,其餘三面出腰簷。閣內置木構轉輪藏,轉輪藏直徑約七米,為可轉動的八角亭式藏經櫥,宋代原物。閣之上層四周出平坐,正中立佛像。閣頂為九脊歇山式。據載,清代大修時,曾在轉輪藏殿上簷之下增添一層覆蓋平坐的腰簷,故使閣頂呈現重簷歇山頂的假象。1958年重修時,將此腰簷取消,復其原建風貌。轉輪藏殿為堂閣型構架,上下兩層間無暗層。上層梁架為徹上露明造,上下層柱用叉柱造交接,即:將上層柱下端施十字開口,插入下層柱上的鬥棋內。因柱身較高,為增加建築剛性,簷柱與內柱間使用順串栿加強聯繫。另外,由於內置轉輪藏,閣身構架亦特做變通處理:下層的兩根內柱向左右兩側推移,上層對應兩根內柱取消;下層正面與山面當心間柱上均使用罕見曲梁;上層簷柱柱頭鋪作的二跳昂尾延伸至平梁,成為大斜撐;補間鋪作的昂尾延伸至下平槫。這些變通不得不說是工匠為適應功能需要而採取的大膽破格。
慈氏閣
位於三進院的慈氏閣是佛香閣之東配殿,與轉輪藏殿相對,北宋遺構。兩閣外觀形制和尺度相近。閣身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下層正面出副階,其餘三面為纏腰周匝腰簷,這點與轉輪藏殿做法不同。上層四周出平坐。閣頂為九脊歇山式。同轉輪藏殿,清代大修時曾添上層腰簷,亦於1958年重修時拆除。閣內正中置木雕慈氏立像一尊,立像頭部及背光伸至二層,為此形成樓層空井。此閣亦屬堂閣型構架。為疏朗像前空間,下層特去兩根內柱,是為「減柱造」。
佛香群閣
轉輪藏殿與慈氏閣之北為三進院落主殿佛香閣,此閣原為北宋遺構,與東西兩側的御書樓、集慶閣通過飛橋相連,組成氣勢壯觀的群閣,因極度殘毀,這組群閣於1933年被拆除。現存佛香閣為1944年重建,尺度較原建有所縮小。閣內有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鑄造的四十二臂觀音銅像一尊,高22米,為我國現存銅質造像中最高大者。
布局特點
在平面布局上,隆興寺尤具崔巍之勢。整座寺院以中軸線上的摩尼殿與佛香閣為主體建築,秩序井然地統制著全寺大小殿閣十餘座。寺內花木扶疏、古樹參天;寺外青木廣植,綠水流貫,儼然一處風景絕佳的民居莊院。佛寺本為禮佛之所,卻處處充滿中國人所欣賞的平易、寧靜而令人愉悅的現實生活情調,並不曾著意渲染彼岸世界的神秘甚或恐怖,讓明麗的現實人生的陽光照臨殿宇,也照徹習佛、不習佛者的心田。
這種院落布局無一不在細節處透露出中國佛寺獨有之文化調性。魏晉南北朝之後,中華佛寺的建造與發展,普遍帶有佛教儒學化的特點,是儒家正統的宮殿陵寢制度及宗教觀念、審美意識在佛寺布局上隱約而生動的體現。中國宮殿陵寢建築是富於現世精神和人情味的,建築布局往往對稱鋪排,多重進深,逐漸達於高潮,體現出儒家所崇尚的威風、體面、嚴正、大方的文化風格。中國佛寺,雖然源於印度「支提窟」,但在中國人看來,「支提窟」的空間陰鬱、逼仄、侷促、小氣,顯然不合儒家文化口味,因而中國古代的寺院建造者從傳統的宮殿陵寢建築制度中受到啟發並對其加以改造,在衝淡神聖靈光的同時,喚來世俗的詩意,使佛寺如同中國傳統宮殿陵寢,以一種庭院式的建築布局流淌出儒家生活情調,世俗氣氛相當濃鬱。
感懷
遊走於隆興寺內,仿佛置身一場視覺盛宴。無論周圍怎樣繁華如是,千年古寺飄落如水的雲朵總是淡雅如斯。一如她從千百年前走過,我從千百年後走來,我們於安靜祥和的氛圍中,在相互端詳的凝眸間相遇,一切似乎那麼遙遠,又近的可以觸摸,玄而又玄,讓人連絢爛瑰麗都無暇顧及。幾度盛衰,浩蕩春秋,我在步履間遐想她的過往,一步也不想錯過,全因淹沒在她背後的是歷史深處的遺情想像。而這一切,就像是一個謎團。也許,解開謎團需要這樣一場邂逅。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無論風雨怎樣侵蝕,任憑從內到外的瑰姿豔逸,任憑從外到內的儀靜體閒,她的模樣總是前後一致的雋永慈祥。理智、感性、慈悲、善良,那淡然的語調將靈魂深處思想通透的一致性表達了近千年。即使一萬種邪惡,也要在她的懷中假裝偽善,或許這就是靜默、慈悲的力量。足往神留,思綿綿而夕陽晚,時光流轉,物是人非,唯獨飛簷那一抹柔美的翼角,是刻在歲月裡永恆的印記。
紅牆掩映中的古寺幽邃靜謐,傍晚的陽光熾烈而不乏溫柔,薄薄地打在圍牆邊的樹上,又將斑駁的樹影照於紅牆。夕陽、樹影、紅牆,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光影圖畫,讓整座寺院散發出薄薄光暈。在山門前我徘徊了許久,這座歷經千年風霜的歷史饋贈品,她的鬥栱,她的梁架,她的彩塑,仿佛都在訴說著什麼,讓人忍不住去傾聽。「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傍晚的隆興寺,竟像一個羞答答的少女,欲拒還迎地從雲層中露出臉來,她沐浴在晚霞中,氤氳出五彩繽紛的顏色,美的不似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