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本命年犯太歲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去聽了某個「大師」的命理沙龍,發現「大師」把太歲運用得出神入化,所有的問題,竟然都可以用太歲來解決。無所謂格局用神喜忌,只要諮詢者說自己運氣不好,不是犯太歲,就是衝太歲,刑太歲,害太歲,破太歲。看得我實在嘆為觀止。
例如一個屬鼠的姑娘,14年過得很不好,基本上沒有收入,「大師」馬上接話:14年你衝太歲啊!
然後姑娘又說今年過得也不好,「大師」說:今年你犯太歲啊!
大師能把每一種不好都能和太歲扯上關係,但其實大師口中的「太歲」是指生肖屬相,也就是流年所對應的地支。姑娘年支為子,那麼遇到馬年子午相衝,遇到鼠年又值太歲。
但這種論斷大錯特錯。
「太歲」真正的含義,
經過了從古至今漫長的發展演變。
《淮南子 天文訓》
「鹹池為太歲,太歲迎者辱,背者強;左者衰,右者昌。」(鹹池是北鬥七星的勺子四星——鬥魁)
我們的天文曆法來自於古代對於北鬥七星與北極星相對位置的觀察。旋轉一周則為一年,勺子回到了原來的位置,為一歲。
天幹地支紀年法,也由此而來。
相傳,大撓氏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的規律,北鬥七星與北極星的位置關係,確定了一日十二時辰,一年四時十二月,藉以五行關係,以甲乙等來命名「日」,所謂天幹;以子醜等命名「月」,所謂地支。天幹與地支相配,形成了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
「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雲,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幹名也,而名有總別,先論總名,次言別號,」——《五行大義》
於是,古人進一步延伸了太歲的含義:六十甲子為太歲
《三命通會 論太歲》中有明確定義:
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其說有二:如四柱中生年曰當生太歲,如逐年輪轉曰遊行太歲。當生太歲乃終身之主,其理已論於前;其逐年太歲遊行十二宮,定一年之禍福,為四時之吉兇。
其中遊行太歲,也就是每年所犯的太歲,即每年年份的幹支名稱。
明/清 無款 六十甲子太歲圖 設色絹本 手卷(局部)
六十位太歲星君,也就是六十甲子的神格化。
太歲不是12個屬相,而是60個流年幹支名稱。
例如,今年是庚子年,那麼今年的太歲則為「庚子」,值庚子年的太歲星君名字是盧秘大將軍。
但絕不是「大師」們說的子,更不是老鼠。
北京白雲觀裡有太歲星君的塑像,六十太歲星君來源於道教文化,但和命理理論沒有太大關係。
那麼太歲,對於命運是否真的有影響呢?
《三命通會》中對太歲的影響有詳細的解讀:
若日柱幹支或大運幹支與太歲幹支發生了克害刑衝的關係,則為犯太歲。
例如甲子日生人,遇到了庚午年、戊戌年,都可以論做是犯太歲。
關於太歲的任何判斷,都與你的屬相和流年的屬相,沒有任何關係。
江湖「大師」之所以喜歡拿生肖屬相來說事,是因為聽眾好理解。沒有多少人能夠背的下自己的生辰八字,但基本上大家都對自己屬什麼再清楚不過了。於是把太歲的概念,簡單粗暴地解讀為生肖屬相,實在太過片面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三命通會》中對太歲各種刑衝剋害關係的探討,本質上就是在論述「流年」對於命局的影響,僅此而已。把簡單明確的流年幹支,套上了一個「太歲」的光環,讓廣大群眾們,撫今追昔,不明覺厲。其實只是在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本來僅憑10天幹12地支,這22個字,就能把運勢起伏描述清清楚楚,卻要套上各種神格化的概念,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無論神格化再怎麼方便講故事,八字論命都要回到論述五行強弱、格局喜忌的本質上來。
而那些用生肖屬相牽強附會做文章的論斷,更是連根本都捨棄了,把60太歲簡單粗暴地等同於12種動物。
對於這樣的sao操作,古人們早有吐槽。
《神峰通考》中有說:妄以此生肖而論命耶,然以人所生之年地支一字而論,如剜人肉而貼己肉,血氣實不相通。
翻譯過來就是:僅憑八字中的一個字就敢論人命運,就好像把別人的肉挖下來貼自己臉上,狗P不通。
聽上去就肉疼,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