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說,最近被工作纏繞暈了,我回復一句話,「區分開工作和生活是最重要的能力」。
從心理層面說,工作和生活真的是兩回事,這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工,如果混為一體,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畢竟,區分開不同事情,該幹嘛幹嘛,這才是心理健康標識,也是最基礎的意識。
最基礎的,同時也最難,也最為重要。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理論在支撐,理論給出框架。
學習理論就是學習框架,才成體系,一提一串。
普通心理學是正常人,正面,變態心理學是反面,社會心理學橫向,發展心理學是縱向。由此看人是正面加反面,橫向加縱向。
重要理論內容:
普通心理學,5種人格理論。社會心理學:學習論,符號交換,態度轉變,歸因,印象,人際互動等。發展心理學,皮亞傑認識,埃裡克森8階段。
比如,心理學三大流派,就是要區分開核心觀點,從而解釋現實生活問題。
精神分析流派簡述
心理學第二大勢力。
1、精神分析有五大觀點:
區域觀,意識潛意識前意識。結構觀,本我自我超我。動力觀,生本能死本能。發展觀,口預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青春期。適應觀,適者生存,表現為變相宣洩和防禦機制。
變相宣洩舉例,對某人不滿,受到指責,不能直接反駁,做夢遇到一條狗,穿戴如人,痛打落水狗,類似打死這個人。夢是象徵化的宣洩。
理解防禦機制的動力學背景,認識焦慮。安全感是基礎需要,意識到危險時候就會焦慮,包括現實焦慮(恐懼)、神經症性焦慮(漂浮焦慮,本能導致)、道德焦慮(超我)。舉例高處不勝寒,不是怕高,而是怕自己跳下去,因為道德焦慮下的良心懲罰。
防禦機制是自我意識到焦慮時候的產物,全稱為自我防禦機制,屬於自我功能。
2、動力心理學七句話,記住:
(1)大部分精神生活都是潛意識的。絕大多數心理生活都是無意識的。
(2)童年經歷與遺傳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都曾是孩子。
(3)別人對你的移情是理解別人的主要途徑。對諮詢師移情是了解這個人的主要途徑,移情就是和我互動,本質是和我的形象互動,「是在心中玩我」,我就知道對方從小如何玩人的。
(4)你的反移情對理解別人在他人身上引起什麼樣的反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諮詢師反移情為了解來訪者會引發他人有何反應提供價值,也就是這個人人際關係如何。舉例,與漂亮異性交往會慢慢不舒服,反而對於相貌一般女士好感舒服,通過自己感受猜測這個人會引起別人如何反應。
(5)別人對你否定最值得關注。阻抗看似不好,卻最有價值,舉例小孩子怕打針,疼,迴避,可是利於身體健康。
(6)要發現「問題」的功能,它由複雜的且常常是潛意識的力量決定。症狀和行為的很多功能是無意識決定的。症狀都是保護。
(7)你我都是努力幫助別人獲得一種真實和獨特感。動力諮詢幫助人獲得真實感和獨特感,真實就是去掉面具,獨特感就是活成自己,是楊樹就不奢求柳樹。
小結,潛意識與決定論是精神分析兩大基石,移情反移情阻抗是動力學實踐,利用移情處理阻抗,真實獨特感是活出自我的目標。
3、自體心理學說自尊尊嚴,自我心理學說衝突,客體關係理論說關係,本質與人的形象打交道,依戀理論是從母親懷抱到情人懷抱。
上述假設都是人性惡基礎。
4、精神分析三句話:
一是,精神分析即心理分析,分析就是擴展內省,有4種技術,即面質、澄清、解釋、修通。
二是,精神分析就是在黑屋子裡找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
三是,精神分析的運用,就是利用移情處理阻抗。
行為主義簡述
心理學第一勢力。
心理分作內在感受和外在行為,所謂主義就是假設、理論,就是「論」。
「我們只能知道我們所能看到的,我們也能看到我們想知道的」。
1、兩種經典行為主義。一是強化與懲罰。保持行為使用正強化和負強化,如表揚、不讓幹家務。減少行為使用正懲罰和負懲罰,如批評、取消看遊戲。溫柔的堅持,效果好。
二是刺激和反應。講個黃段子,有人說再來個,有人說流氓,有人不說話。
2、三種學習方式。習慣化(上下班坐公交適應),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
3、三種社會學習理論。多拉德、米勒的挫折侵犯理論:家庭暴力農村還是城市高?城市更高,在於罵一下也是。家暴方當然被譴責,被害者往往也是肇事者,因為引發挫折,比如嘮叨酒鬼丈夫引發挨打,多次被打就是自找的,好比走路有個大坑,每天路過都掉坑裡,怪誰?
不能改變惡魔能躲開不?環境無法改變時候能改變自己不?
四種衝突,雙趨,雙避(懸崖追兵,兩側躲開,離家出走孩子),趨避(吃糠怕胖),雙重趨避。
羅伯特控制點理論:事情搞砸了,歸因自己是內控者,外歸因外控者。
班杜拉觀察學習:跳鞍馬故事,吃西餐。效能感,效能感預期。
人本主義簡述
第三勢力。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廣告就是把需求變作需要(需要下一步是動機)。
由於層次性,底層次實現才有高層次,如同哀傷五步驟,非常好用,因為心理東西不取決於對不對而是信不信。
提問:性滿足僅僅是生理需要嗎?
使用舉例:
親子關係仇人般,屬於第三層次,則先搞好前兩步。
退休老人廣場天天上班一樣下棋,各種需要。
七夕牛郎織女如何做。
海倫凱特給我三天光明,會做什麼?主動選擇強過被動,富人只吃學習苦頭,窮人反之。
熟悉理論下功夫,千招會不如一招鮮,三板斧。
2、羅傑斯求助者中心療法,要滲透到血液裡。
人本哲學,人們完全可以信賴,有潛能做好自己,良好關係中解決自身問題。
人本主義看人性:
樂觀資源。「尋求健康發展,人有無盡資源」,王陽明笑貧兒詩句,大包幹奇蹟。
自我實現。自戀動物。
機體智慧。失眠的解釋,大腦睡,身體不困,你睡你睡我不困,衝突。
人是可以信賴的。「世界是美好的(有理由活下去)」「人是可信賴的(安全感,講的是關係,悲慘是偶然事件)」「我是可愛的(不管啥模樣我都是獨一無二的)」。
3、人為什麼有問題?
自我理論:
經驗。
自我概念,如何看待自己。
價值條件化。
問題就在於經驗和社會要求不一致。最後沒有自我感受了。
心理問題三種解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解釋就是概念化,怕就是認為不該害怕,衝突。
精分:人格不良基礎上,井繩誘因激活了壓抑的創傷,見不得孩子學習放鬆就是如此。
行為:被蛇咬過,泛化。聯想類比的經典條件反射。
人本:機體智慧。經驗和自我概念衝突。
情感隔離防禦機制
人是有情物,有了情感會焦慮,隔離緩解自己焦慮。
舉例,朋友3個弟兄,自己照顧父親最後3個月,其他人在別的城市。後來和朋友說,父親去世時候他哭不出,「照顧三個月,唯心無愧」「弟兄們傷心不已,自己一點也不傷心」讓他換成「親爹」試試。
媽媽讓孩子每天記住10個單詞故事,不帶感情,邏輯化,物化。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