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理論能否影響公共生活?——當理論遇上實際時

2021-01-11 澎湃新聞

政治理論作為一門學科,常常需要面對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巨大差異與衝突。 在許多人看來,政治理論學家只追求高度抽象理論,而忽視了現實世界的客觀情況。但是,我們也可以從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身上,看到他們如何將晦澀抽象的政治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事實上,當政治學者提出屬於自己的理論時,我們似乎可以察覺到他們對於這些理論被付諸實踐的期盼。然而,許多人質疑理論學家的抽象理論究竟是否解決實際的公共問題。

在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全球化逐漸被孤立主義所取代,國際衝突越演越烈的今天,政治理論似乎對現實問題失去了掌控。當川普宣布建牆的那一刻,政治理論家理想中的全球化被擱置了;當伊朗發射飛彈,伴隨著墜落的烏克蘭客機的是理論中美好的和平夙願。當政府需要制定公共政策時,政治理論專家們似乎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一方面,政府官員更加青睞實際科學(如醫藥)方面的專家學者;而在另一方面,由於政治理論常常顯得過分抽象和理想化,政府往往對這樣的理論是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心懷疑慮。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通過分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哲學教授作者Christian Barry的論文《國際政治理論與國際公共政策的交匯》並通過聯繫實際事例來探究國際政治理論與公共政策的關係。

在論文《國際政治理論與國際公共政策的交匯》中,作者Christian Barry 提出了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一、國際政治理論應該如何與公共政策聯繫起來?二、理論學家是否應該期望他們的理論與政策相關,如果是,那麼理論與政策應該以何種形式關聯起來?三、在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合理地批判理論與實踐無關?」(P1,Barry,2018)。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Christian Barry 將著重考慮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國際政治理論家應在多大程度上關注其表達的規範是否足夠精確,以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經驗情況下給出明確的實踐建議。其次,他們是否應就政策選擇和體制改革提供具體的實踐建議」(P1,Barry,2018)。對於這兩種情況,作者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對於第一種情況,如果理論在給定的經驗假設下無法精確地指導政策和改革,那麼它就嚴重地背離了理論本身。但是,對於第二種情況,作者認為理論家在處理政策和制度設計問題時應該非常謹慎。作者認為,「雖然某些國際政治理論的原則不夠精確,但是國際政治理論將自身從具體的政策中抽離出來的抽象性,應當被視作優點而非缺點」 (P1,Barry,2018)。因此,作者表示國際政治理論應該致力於變得精確而非實際。作者通過分析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著作《萬民法》(The Law of Peoples),討論了對沒有能力滿足基本需求或保護其人民基本權利的社會的協助義務。

國際政治理論應該多麼實際?

作者首先指出了國際政治理論的兩個實質性目標。第一,闡明和證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體代理人行為的規範。包括國家,非政府組織,私營企業使用武力的原則,經濟治國之道等。第二,闡明和證明社會安排的設計和改革的規範,包括主權國家本身的機構、歐盟等超國家機構和國際法其中包括評估財產權的原則、主權特權、貿易規則等(P2,Barry,2018)。這兩套規範也為我們評估國家以及國際組織行為的優劣性提供了標準。

國際政治理論的目的之一是闡明理想的全球秩序。但是,許多批評家指出,國際政治理論往往過分理想化,而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舉例而言,某些學者支持「世界政府」理論,提出了全人類在一個共同的政治權力下團結在一起的想法。(Lu, Catherine, "World Government",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然而,許多批評家認為,建立「世界政府」過程中伴隨著剝奪甚至摧毀現有的當權者的權力,而捍衛自己權力的當權者勢必與「世界政府」形成衝突。因此,批評家指出實現這樣的理念可能是弊大於利的。而另一種國際政治理論極端強調現實性,以政治理念設立公共政策,企圖滿足一些規範理想而獲得認可的政策可能弊大於利。這樣的政策過於教條,甚至要求人們在現實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堅持某些理念,表面上這樣的政策可以被實現,但是它卻缺少了實際性。例如在物質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中國發動了「人民公社」和「大躍進」等運動,這些運動背後是期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願望,但是卻因為客觀物質條件還不成熟,導致了地方上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一系列問題。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萬民法》中的論述也為作者的觀點提供了支持。羅爾斯指出,我們應該構建起可靠的「人民社會」,並將此社會結構推廣到全球。這樣的社會將會由「有序的」人民組成,兩種人都可以是有序的。首先是理性的自由人民,他們穩定地保護所有公民的基本自由,為公民提供行使這些自由的充分手段,並使他們的法律和政策受到民主控制(Rawls,1999a:4)。其次是他所謂的「體面的等級人民」。體面的等級人民可能無法保護某些基本自由,可能沒有民主特徵,但他們仍然穩定地保護著人類的核心權利(包括生存權),並納入確定具有協商性的政策和法律的流程,從而以某種方式響應其人民(Rawls, 1999a: 63、66)。羅爾斯將理性的自由人民與體面的等級人民之間的關係定義為非暴力的,並制定了八項原則。《人民法》納入了處理無序人民的原則,包括如何應對侵略性和危險的非法國家,這些國家破壞了和平並未能保護公民的權利(Rawls, 1999a: 81)和「負擔沉重的社會」,這些國家的情況使得他們缺乏維持秩序以及良好政權的必要能力(Rawls, 1999a: 106)。顯然,羅爾斯強調了其政治理論的實際性,並認真探討了將其理論現實化的可能性。

但是,羅爾斯理論的實踐性卻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尤其針對羅爾斯公民原則中的最後一條,「人民有責任協助生活在不利條件下的其他人民,以防止社會失去公正或體面的政治和社會制度」。針對這項原則,部分學者質疑羅爾斯為什麼放棄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分配正義」,而轉向了這樣的協助責任政策。而協助責任原則的背後是潛在的國際意義上的財富不平等。

對於作者Christian Barry而言,他更希望探究羅爾斯理論的實際性,因此,作者指出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哪一類的國家應該肩負起協助的責任,而哪一類國家則是被幫助的對象。對此,羅爾斯明確表示責任約束著人民社會中所有秩序良好的國家,而所有負擔沉重的國家則應該是被幫助的對象。與非法國家不同,負擔沉重的國家有著向秩序良好國家轉變的意願,卻受制於客觀經濟或政治實力。

理論的具體性

經濟援助是最好的形式嗎?

某些批判指出,協助責任的原則在提供給負擔沉重國家的制定的外交政策不夠具體。「羅爾斯進一步指出,這種援助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包括技術合作和將負擔沉重的社會納入全球合作網絡(Rawls 1999a:108-9)。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提出許多疑問,例如,羅爾斯的發展議程是否會要求富裕國家大幅增加對較貧窮社會的援助? 對於現有的秩序良好的國家,這是否意味著貿易和移民政策?「(P10, Barry, 2018)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援助並非簡單直接的經濟援助,更非直接將所需要的貨幣或物資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國家。我們以美國企業Toms 為例,Toms 公司承諾,當顧客購買一雙Toms 鞋後,公司將捐出一雙鞋給貧困國家的孩子。這樣看似合理的做法,卻大大打擊了貧困國家製鞋業的發展。同時,當地的孩子形成了收到鞋子的習慣,轉為了一種習得性依賴。同理,給予負擔沉重國家直接的經濟援助但不提供實際的指導(比如如何建立小型企業)在長遠看來對該國家幫助較小。

另一方面,直接的撥款援助並不能解決負擔沉重國家的制度問題。在2018年11月26日,聯合國宣布撥款920萬美元,緊急援助委內瑞拉。但是由於委內瑞拉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問題,並且聯合國很可能無法追查到物資和資金的具體去向,聯合國也擔心其援助是否會被委內瑞拉官員貪汙。遺憾的是,外國援助並沒有辦法從外部改變腐敗國家的制度。因此,在面對危機時,有意向實施幫助的國家不得不冒著本該用於援助的物資和資金被貪汙的風險實施援助。

如何信任專家?

對於政治理論家而言,放棄援助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但是究竟如何選擇最有效的協助手段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某些援助問題上,政治理論家並非是專家,他們也需要依賴於經濟、社會、以及其他方面專家的意見和文獻。「有一種趨勢就是援引並支持那些我們相信(或希望)是正確的專家的工作。 但是,對於政治理論家而言,這是否是負責任的認識論態度尚不清楚。 當涉及到可以有效地幫助負擔沉重的社會的措施時,值得注意的不僅是那些研究幹預措施對促進發展的影響的人之間存在分歧,而且似乎沒有明確的多數或少數派觀點」(P13, Barry, 2018)。當我們遇到專家對技術政策問題的意見分歧時,伊莉莎白·安德森(Elizabeth Anderson)明智地建議,我們通常可以行使「判斷可信度和共識的二級能力,並獲得做出此類判斷所需的信息」(Anderson,2011:145)。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確定在某些領域主張專長的人在「可信度,誠實和認知責任」方面的差異。 但是,這樣的篩選也對政治理論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信息飛速增長的今天,我們難以想像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政策制定者。

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例,在複雜的疫情面前政策制定者需要作出判斷,是否聽從專家的建議,以及在專家組產生分歧時,如何選擇相應的對策,這也大大增加了制定政策的難度。

同時,我們也常常發現一個公共問題往往伴隨著來自許多方面的綜合問題,例如在處理環境汙染問題時,決策者所面對的不光是環境治理問題,環境問題伴隨著企業治理、車輛管制、私人家庭排放,等其他方面的綜合因素。忽略某一方面考慮而實行政策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新問題,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從不同專家學者的建議中汲取關鍵信息,並將整合不同方面的建議,從而制定合理以及全面的治理政策。

理論的精準性

理論的職責道德嚴格性

「為了探討協助責任的精確程度,我們去理解協助義務的不同方式,準確規定協助義務需要確定責任承擔者,該義務的對象,明確其目標以及該義務的嚴格程度。 如前所述,羅爾斯明確了負責人(有序社會)、幫助對象(負擔沉重的社會)及其目標(促進社會從負擔重的國家過渡到秩序井然的社會), 但是該職責有多嚴格?」 (P16-17, Barry, 2018)。

對作者而言社會的協助義務是嚴格的,它(1)約束了這個社會而(2)可以要求很多。協助義務將社會約束到一定程度,會導致它無法通過訴諸於其為此付出的代價,或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帶來的其他有價值的目的,去拒絕提供援助(17, Barry, 2018)。舉例而言,人們通常認為傷害非威脅性人的肢體的職責是非常嚴格且強力的,為此類行為辯解的成本非常大,而避免不禮貌的職責卻相對而言較為寬鬆。

哲學家彼得.辛格曾表示,「如果我們有能力防止不良事件發生,而又不犧牲任何具有同等道德重要性的事物,那麼我們就應該在道德上做到這一點」(Singer,1972: 231)。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確保基本溫飽的情況下捐出多餘的物資,那麼一些世界性的問題,例如饑荒,將不復存在。當然,許多人對此表示這樣的舉措侵犯了私人財產自由。但是,辛格也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你路過一個池塘,你看見一個溺水的小女孩向你求救。你可以選擇下水救她,付出毀掉你一條新褲子的代價,或是袖手旁觀,請問你會怎麼做?辛格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犧牲掉一條褲子作出道德的決定。在辛格看來,除非救助小女孩的代價是同樣付出自己的生命,或是嚴重受傷,否則我們應該同意付出低於生命的代價來做出道德的決定。

公平性與搭便車問題

與辛格不同,利亞姆·墨菲(Liam Murphy)辯稱,在部分遵守的情況下,嚴格的協助義務不公平地強加了他們的要求。 而當有人不遵守協助義務的同時,職責的嚴格性將會大大降低。「如果人們像辛格一樣遵守嚴格的協助原則,而其他人不這樣做,那麼她不僅要儘自己的合理份額,而且還應盡其所能承擔不合規的他人的份額。 如果人人完全遵循辛格這樣的嚴格原則,可能意味著幾乎沒有人真正需要做出非常大的犧牲,因為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出較小的努力就足夠了。 但是,如果大量違反該原則,某些人可能不得不做出很大的犧牲。 按照墨菲的說法,這將是不公平的(19, Barry, 2018)。想像人們在面對一片公共綠地時做到了自己不留下垃圾,卻仍然察覺到了其他人留下的垃圾。對於規則的遵守者而言,他們做到了自己應該做的,但是由於他人並未遵守規則,並且逃脫了懲罰,我們有理由懷疑人們是否還有理由繼續規則。在社會中,當人們發現有第三者(如政府)會主動擔起公共利益的責任,而自己可以逃脫不遵守規則的懲罰時,搭便車問題就產生了。

當政治理論家提供自己的理論時,他們似乎對理論中的對象有著統一的定義,或是將對象定義為理性的公民。但是在實際制定政策時,合理的懲罰以及反制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對於這些潛在的破壞公平的對象,如何制定相應政策來保護公共利益是值得深思的;然而這樣要求或許過於實際,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對理論學家提出了挑戰。

協助的代價

對於羅爾斯而言,做出犧牲以幫助負擔沉重的社會時應該的,但是對於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何時可以表示自己已經將盡其所能幫助負擔沉重的社會,並停止協助,仍然是難以辨明的。富裕國家有義務履行自己的援助義務,然後再致力於諸如太空探索或藝術成就或人均持續增長(國民生產總值)等國家項目。為了增加材料的舒適度或消費奢侈品(Reidy 2007: 199)。對於一個國家是否應該不為藝術提供資金,改善其高速公路系統或減輕在教育成果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時,轉而為他國提供援助時,我們似乎無法指責羅爾斯的政策過於保守。事實上,如果要求有秩序的社會將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到很低的水平,以幫助負擔沉重的社會,那麼這是非常激進的,除了它是否允許不平等。缺乏精確性使得不清楚在與其他國家進行互動時,該國家自己用於其公民的國內支出或採取的政策中哪些應當被視為與正義相符。

或許從長遠來看,這些接受過國家援助的負擔沉重國家可能在今後會成為本國今後的貿易和政治夥伴。但是,當對外援助影響、甚至拖累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或經濟發展時,人民是否還會支持這樣的援助?甚至,接受援助的國家內部或許也並不完全歡迎這樣的援助。在二戰後,美國曾對歐洲實行馬歇爾計劃以幫助經濟、社會上受到重創的歐洲國家,但是在計劃實施的初期,美國國會並未對此計劃表示出太多支持,在國會看來,法國、英國等國家完全可以靠殖民地恢復經濟,並不需要美國的援助,然而到1947年這些地區的經濟依然不見起色,於是美國加大了對歐洲的扶持力度。儘管如此,在法國,部分左翼將美國的援助視作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控制,同時轉而擁抱了共產主義思想,這也為美國的援助蒙上了一層陰影。

結論

作者Barry 在結論部分寫到,「在本章中,我對比了國際政治理論渴望獲得實用性的兩種不同方式。當被要求給出特定的政策時,理論可能是具體的;當以某些經驗假設為條件給出實用建議時,政策也可能是精確的。 我認為,鑑於認識論的局限性,國際政治理論應該避免具體性,但應保持精確」(22, Barry, 2018)。事實上,由於現實社會的瞬息萬變,理論學家很難將理論的方方面面都變得具體;然而,當理論學家構建理論的同時,他/她必須將該理論的內部邏輯以及核心理念儘量精確地傳遞出來。於此同時,他/她也應該考慮到該理論可能會遇到的反駁與批評,試圖在理論層面上解決或回應這些批評,建立起在特定條件下可靠且合理的國際政治理論。

【引用文獻】

Anderson, E. (2011). Democracy, Public Policy, and Lay Assessments of Scientific Testimony. Episteme 8(2): 14464.

Lu, Catherine, "World Government",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6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6/entries/world-government/>.

Murphy, L. B. (2000). Moral Demands in Non-Ide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1999a). The Law of Peop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idy, D. A. (2007). A Just Global Economy: In Defense of Rawls. Journal of Ethics 11(2): 193236.

Singer, P. (1972).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3): 22943.

Singer, P. (2009). The Life You Can Save (New York: Random House).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馬丁·季倫思、班傑明·佩奇:美國政治理論檢驗
    缺少代表性的多元主義理論通常認為,利益集團衝突的推動力和有結果的公共政策都傾向於迎合企業、商業和專業集團的意願。沙特施耐德認為,政策結果因「衝突的範圍」而異。例如,當範圍較小、透明度較低時,商業集團更可能優先於普通大眾。格蘭特•麥康奈爾(Grant McConnell)補充道,政策制定者的實際「選民」包括權力集團。
  • 理察·內德·勒博: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2)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籤署現場。(圖源:網絡)編者按理察·內德·勒博教授是享譽全球的國際關係學者,著作等身,影響深遠。其中《戰爭與和平之間》(1981)、《政治的悲劇想像》(2003)、《國際關係的文化理論》(2008)等專著已經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經典著作。如今70多歲高齡之際,勒博教授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來以每年兩本專著的速度發表其研究成果。本文是勒博教授即將出版的反思國際關係理論的新著裡的第一章,扼要闡述了他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看法。IPP評論特別組織將其翻譯發表,分四篇連載,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第二篇。
  •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特徵與當代價值
    從學科屬性的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從屬於國際政治學研究序列中的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其理論建構的路徑應建立在國際政治學的研究邏輯之上。由於其研究方法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因此也受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重要影響。與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及國際政治自由主義的理論觀點相比,馬克思主義能夠更加精準地指出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起長期和穩定作用的因素。
  •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認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是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基礎環節和重要路徑,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 吳冠軍|政治,與政治理論——以及,薩拜因、施特勞斯在中國
    在今天,「政治理論」的每一個嚴肅研究者,相信均不會將這本書奉為「深邃睿智的聖經」(而至於市場上的「暢銷」程度,更是與著作本身的學術分量絲毫無關);但一本學術著作並非一定要先成為高高在上的「聖經」,才具有被認真翻譯、認真引介、認真閱讀的價值。  「政治」的問題,在根本上始終圍繞著「統治-服從」這條關係鏈而展開:怎樣的一種人與人彼此共同生活的結構與安排,是值得服從的(正當而可欲的秩序)?
  • 【教育整頓進行時】李二堡派出所組織全體民輔警開展政治理論集中...
    【教育整頓進行時】李二堡派出所組織全體民輔警開展政治理論集中學習 2020-12-09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理論學習丨 塑造國有文化企業的政治品格
    國有文化企業既是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肩負著重大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其政治品格如何,直接關乎其性質宗旨,直接體現其職責使命,直接影響其責任落實。因此,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大力塑造國有文化企業的政治品格。恪守政治忠誠,把準前進的「航線」忠誠是國有文化企業政治品格的首位要求。
  • 韋恩斯坦是社會正義理論意識形態的受害者?《犬儒理論》錯在哪裡
    「理論」的政治武器。在兩名作者眼裡,諸如種族、生理與社會性別、性取向、殘疾與否、體型肥胖或正常等範疇,乃是政治、社會生活與科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有組織的權力強加在個人身上的。對受理論影響的積極分子而言,其核心政治訴求是:尊重那些因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而在層級制中處於屈從地位者的觀點——黑人、女性、性取向偏小眾的人、殖民霸權受害者、身心障礙者以及肥胖者。沒有真理,只有話語社會層級是存在的。個人不假思索的行為也可能會傳播偏見。對女性和黑人的歧視性對待有時已經深嵌於制度中。普拉克柔絲和林賽並不否認這點。
  • 河北張家口市下花園區政治理論測試「實打實」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安麗、李寧、尹輝)為進一步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響應張家口市「改造思想、改變習慣、改進作風」大行動,今年,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在黨政領導幹部中推行政治理論測試製度,堅持兩個「實打實」,使以考促學、以學促用落到實處。
  • 五中全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
    實質上是一個理論與實踐雙重變奏的過程,只有基於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兩個緊密聯繫的維度,才能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大理論創新和重要實踐意義。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大船能否繼續劈波斬浪,堅定前行,核心的舵手作用,黨的領導的主心骨作用,人民團結一致的主體作用毫無疑問都是決定性因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這一重要判斷,對於鞏固黨的團結和統一、進一步促進黨心和民心相通,激發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顧鈺民:他上的思政課學生愛聽
    在這些年的求學經歷裡,他深刻懂得了一個道理,這也是他在教學中一直強調的:學習固然是永無止境的,但學到的知識也是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的,只有將書本知識與中國的實際和時代變化結合起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和進步。他主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一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域產生很大的影響。
  • 理論丨袁重華:抓實理論學習 強化理論武裝
    行動上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學習。金洞管理區黨委始終弘揚我黨重視政治理論學習優良傳統,把思想建基、理論強基擺在突出位置,大興學習之風、研究之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為龍頭,抓實理論學習,以學習強忠誠、強理論、強本領、強幹勁,著力把中心組打造成善於學習的「示範班」,引領發展的「排頭兵」。
  • 實證寬容:民主理論框架與多元社會背景
    寬容概念的產生源於緩和宗教衝突的有害的且常常是暴力的影響的努力。在宗教教派分裂的歷史背景下,源於拉丁語和法語的「寬容」 一詞出現於16世紀,並在其後逐漸發展為一個法律概念。數百年來,寬容早已超越了宗教範疇,更被賦予極其重要的社會與政治價值。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人們在面對不同於己的政治信念和觀點時,或許會思考這些觀點並決定是否接受這些觀點,或許會拒絕考慮這些不同於己的想法。
  • 邊緣地帶理論是什麼?在地緣政治三大理論中它有什麼優勢?
    邊緣地帶理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斯皮克曼提出的,是一種與陸權論針鋒相對,或者說是對麥金德陸權論所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法的回應。地緣政治理論中,最著名的是陸權論、海權論和邊緣地帶論,後者基本上是對陸權論的回應和對海權論的修正,因其獨特的戰略思想而名揚天下,且幫助西方贏得冷戰。
  • 中國貧困治理的政治邏輯——兼論對西方福利國家理論的超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廣泛地介入公民社會權利的保護過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構成了現代國家的核心制度。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國家也被稱作「福利國家」。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的福利國家理論,經歷了從早期的福利政策的功能描述、對福利國家社會影響的解釋,直至福利國家是否以及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研究為理解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福利政治提供了幫助,但其局限性在遭遇中國實踐時也表露無遺。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34)馬克思通過對猶太人實際社會生活的考察發現,鮑威爾等人沒有抓住猶太人問題的根本,不懂得只有到世俗社會中才能發現宗教問題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猶太人的生活是世俗的生活,猶太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實際需要、私人利益和金錢利潤,並且這種追求是整個市民社會的真實追求,所以市民社會同猶太人的生活一樣,都是自私自利、金錢至上,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展開的物質生活。
  • 經濟學家江小涓:個人經驗和權威理論相悖時該信誰?
    原創 吳奕樊 人文清華講壇江小涓:個人經驗和權威理論相悖時該信誰?長期研究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和公共政策問題,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包括三次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及第五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數位技術帶來的數字發展能否扭轉這一趨勢?在5g等新技術加持下,數字消費將會出現百億級、千億級的新空間。全球數位化分工將進一步密織全球分工網絡,並推動全球創新網絡升級發展,中國在這個過程中處於什麼位置,有哪些機遇?數字時代如何治理?
  • 西方環境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特別是,在2007年首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中國環境社會學實現了快速發展。在學科發展、學術研究、學術交流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中,西方環境社會學理論研究顯得至關重要。洪大用(1999)對西方環境社會學理論做了整體性分析和素描,成為這一領域的奠基性文獻。
  • 「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
    我國以往研究存在公共管理側重國內、而國際政治側重研究大國政治外交戰略的特點,在當今國際組織公共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凸顯的背景之下,國際政治和公共管理學科應該更加緊密地融合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熊愛宗副研究員介紹了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及其對中國國際金融地位的影響等內容,並對後疫情時代的IMF改革方向進行了展望。他提出中國可以通過加大對新借款安排的出資比例、推動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方式調整等手段進一步提升在IMF中的國際地位。
  • 利率和匯率的交互影響及利率平價理論
    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國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國幣匯率下跌。   資本帳戶:利率的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而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