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特徵與當代價值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並不單純地追求國家權力和民族利益,而是更加注重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中國的實力越強大,在國際生產體系中所處的位置越優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也就越能夠向世界各國提供普惠的福利,有力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國際體系中以國家為核心的不同行為體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關係為研究對象,探討這種關係對各行為體所起到的約束作用及其反作用,並對國際關係的影響作出規律性總結與預測。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特徵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雖然也包括諸如商品、貨幣、勞動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要素,但這些要素並不是其研究目的。從學科屬性的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從屬於國際政治學研究序列中的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其理論建構的路徑應建立在國際政治學的研究邏輯之上。由於其研究方法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因此也受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重要影響。與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及國際政治自由主義的理論觀點相比,馬克思主義能夠更加精準地指出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起長期和穩定作用的因素。

  在有關個人與集團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行為方式問題上,現實主義者認為,「政治法則的根源是人性,而自從中國、印度和希臘的古典哲學致力於發現這些法則以來,人性沒有發生變化」;自由主義者則認為,「權力不僅來自於槍桿子,也來源於相互依賴的非對稱性、不同宣傳的相對吸引力」。但馬克思主義強調以歷史條件下的生產組織方式為基礎展開研究,認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而這種不斷變化的生產關係與當時社會所存在的上層建築會形成一個主導整個社會的「歷史集團」。簡而言之,現實主義者認為亙古不變的人性是政治行為選擇的最根本原因;自由主義者則相信人們會因為「理性」而產生充分的合作意願,從而極大地減少爆發衝突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者則關注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系所帶來的社會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複雜、矛盾和不協調的上層建築」,並由此形成總的社會力量來主導本時代的生產與生活。由此可見,相較於現實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能夠更加動態和客觀地分析國際體系中各成員關係的本質及其互動規律,既不拘泥於某種固定不變的假設,也不會過高估計「理性」在國際政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國際體系

  今日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為多個流派,主要包括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三大流派,其中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是最富解釋力的流派,在國際體系的形成與運轉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

  首先,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在肯定全球化生產與貿易對生產力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強調新的生產格局會帶來新的分配不公現象,需要辯證地看待後冷戰時期突飛猛進的全球化發展勢頭。其次,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對國際生產體系的分工問題十分重視,認為處於產業鏈不同層級的國家所擁有的國際性權力與其所處地位直接相關,因此世界主要國家都希望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並形成對他國在產業結構上的優勢地位。最後,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認為,全球化生產有助於世界各地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後發展地區人民的社會狀況能夠馬上達到與發達國家人民相同的水平,而且前者難以避免地出現對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依附現象,但畢竟為當地社會的發展打下了社會基礎。

  通過對上述基本邏輯規律的總結可以發現,之所以發達國家時常以較為一致的立場處理重大國際事務,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已經在當下的國際生產體系中形成了排斥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歷史集團」。出於對自身集團的總體利益考慮,發達國家並不樂見呈崛起態勢的新興國家,在高新技術等尖端領域對後發國家所實施的諸多限制性政策,較為充分地反映了這種思維認識。因此,後發國家如果試圖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就不應打破與前者的合作關係,而是應該增加對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產業的投入,以改善自身產業結構的方式提升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位置,從而獲得更多的國際性權力。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聯繫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構邏輯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各國因其在全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因而擁有不同的國際權力,在本質上屬於同質競爭。但是,在各國國家內部由於其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以及因政權性質所決定的生產方式的不同,不僅使得各國發展道路有所區別,也會對不同國家的對外政策造成影響。作為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並不單純地追求國家權力和民族利益,而是更加注重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中國的實力越強大,在國際生產體系中所處的位置越優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也就越能夠向世界各國提供普惠的福利,有力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的實現。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的趨勢,國際社會中的某些重要成員國認為全球治理已經走向失敗,只有民族國家才能在面臨重大威脅時真正地擔負起保衛國家安全的責任。事實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觀點,固然任何一個國際組織都不具備超國家主權能力的權威,極易在疫情初起階段發生「各掃門前雪」的現象。但是,既然全球化生產與貿易體制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多地謀求經濟利益,在危機減退之時各國的資本力量必然會出於彌補所遭受損失的願望,而更為積極地向更廣闊的市場進發。全球化生產與貿易體系非但沒有因一時肆虐的疫情而終結,反而會因為其逐利性的本質而更加發展壯大。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並不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一點通過在疫情期間積極配合世界各國抗擊疫情的行為就可以明顯看到。中國對更加公正、帶有普惠性質的全球生產與貿易體系建設的追求是由馬克思主義所決定的。與西方國家所秉承的新自由主義觀點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反對完全以資本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因為缺乏計劃性的大生產必然會帶來生產過剩與消費能力不足的嚴重隱患。因此,中國強調各國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基礎上增進溝通協調,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有計劃、有目的地促進全球經濟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學家華爾茲指出,世界之所以成為兩極,從來不是因為有兩個集團彼此對立,而是因為集團領袖具有超強的實力。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獲得了空前提升,如何處理好與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國家之間的關係成為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而能否科學地看待國際秩序的發展和演變則是首要條件。

  建立在最直接的方法和最少幹擾量之上的理論是最有效的,因此,務求精簡是所有理論追求的最高目標。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全球生產分配為切入點,以該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係為最基本的國際環境背景,可以非常明晰地幫我們還原出一條國際關係演進的基本路徑,並指出未來的總體發展趨勢。當然,任何一種理論方法都不可能對所有的細微事務作出無一例外的精準預判,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也同樣允許「例外」的存在,對國際關係的總體發展規律作出宏觀性的解釋與中觀性的分析、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啟示才是該理論最為核心的功能。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建設適應當代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
    同時,講話還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這就要求廣大經濟理論工作者要不斷建設和發展「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
  • 顧海良: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把握政治經濟學對象的歷史性特徵,升華新發展階段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方法和戰略思維 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這不僅因為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也因為它所研究的總是一定歷史階段變化的經濟關係和經濟過程的趨勢和特徵。
  • 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六講(總133期),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李義平,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主題,對《資本論》進行導讀。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40)  進入19世紀後期,特別是1883年馬克思逝世之後,恩格斯在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同時,還肩負了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任。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恩格斯同李卜克內西、倍倍爾和拉法格等人創立了第二國際,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的鬥爭,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能夠保持團結,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
  •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雲端國際研討會舉行
    ,他對大連理工大學的校園、環境、歷史、學科建設和國際師生合作與交流等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並表達了對於海外參會高校與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進一步開展師生國際合作的期待與支持。日本神戶大學嘉指信雄教授以日本馬克思主義關於聯合、公共和自然的思想為切入點,介紹了五位日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的思想資源和最新理論成果;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榮休教授、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教授羅蘭·博爾做了「什麼是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報告,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個方面論述了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洪曉楠做了「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的學術報告,強調《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創立的標誌
  • 陳理: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孫正聿: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它不是一個僵化的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於它集中地體現了時代的特徵、世界的潮流和創新的實踐,在於它引導人類以新的文明形態去破解自身發展的難題。 馬克思主義是真理,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話,更不是一種狹隘的宗派主義。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中,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向與會學者發出倡議:「要營造一批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學術互鑑、學術分享的平臺,在中國鑄就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地,推動國際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更加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功績,就是把這種自發的、不成型的、虛幻的信仰變成了理性的、系統的、科學的信仰,為這種信仰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吸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吸取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系統總結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探索,創立了以「馬克思主義」命名的科學思想體系。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以「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為題,從恩格斯所作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出發,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當代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建立剖析當前發達資本主義的理論。
  • 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講漢語
    湖北日報訊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唯航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需要講漢語
  • ...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
    會議現場合影許徵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徵,加深對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趨勢的理解,需要密切關注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開啟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研究新局面。回顧改革開放全過程,一系列的理論創新都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有關,因此「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作為一個常設論壇,應該展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比較分析。
  • 沐浴真理之光 匯聚復興偉力——黨的十九大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
    ——以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工程充分發揮理論研究高層次人才密集、與實際部門聯繫緊密、輻射帶動作用強勁的優勢,先後設立200多項重大課題,組織精兵強將開展集中攻關,推出一大批有理論深度和決策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其科學意義
    例如,在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便把恩格斯打扮成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並以此來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盧卡奇則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恩格斯在歷史理解上低於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打開了一道錯誤的大門。對恩格斯的謬見和歪曲,除了受政治立場影響的意識形態偏見,都與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有兩個創始人這個事實有關。
  • 考研政治各模塊特徵分析_複習經驗_考研幫(kaoyan.com)
    很多同學都會苦惱各個部分如何複習的問題,那麼下面就和同學們介紹一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考研政治中約佔24分的分值,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   建議:這個模塊知識內容的最大特徵就是抽象性,需要同學們儘早著手開始攻克其中的重難點問題。
  • 瞭望|從《基本問題》深學細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精準採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新成果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內容豐富、體系完備,涵蓋面廣泛、創新成果密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嚴整的理論體系,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姜輝說,該書用15章篇幅,按照這一思想的理論邏輯,緊緊圍繞具有基礎性、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基本問題來展開,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脈絡和原創性貢獻。
  • 普遍聯繫: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
    以「普遍聯繫」為哲學基石重新考察「新聞起源」「新聞定義」「新聞價值」等新聞學核心命題,有利於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向「網際網路範式」轉型,有利於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對當代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描述、數學建模、數理推斷等方式,人們可以揭示傳統技術在微觀、具體、局部層面難以展現的抽象特徵,從而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隱而未現的「關聯關係」。大數據作為當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使「普遍聯繫」的哲學原理在數理層面進一步得以驗證。
  • 第15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海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召開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雜誌社編輯唐聞笳主持第二階段發言。  周書俊提出,應明確馬克思主義原理和學習「四史」以及「四個偉大」之間的關係。我們應將貫徹新思想「三同」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四史」結合起來,從「四個偉大」的實踐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