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關注了無錫人的朋友圈,他們最近的畫風大多可能是這樣的——
▲知乎網友截圖
網上意見不免帶有情緒,但所反映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也的確存在。難怪有網友甚至認為,無錫被「下架」文明城市一點不冤,無錫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宜居無錫。
作為老牌全國文明城市,無錫2017年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同時下轄江陰、宜興也雙雙入選全國文明城市,無錫就此創建成首個全國文明城市群。此次落選後,中央文明辦表示,通報批評後3個月,如果「補考」過關,無錫仍有機會保留榮譽。為此,無錫成立整改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同時,成立15個專項整治行動組,推進整治提升工作。無錫市各區縣板塊也紛紛召開會議,貫徹落實。按照市委書記黃欽的說法,要帶著「放大鏡」一個領域一個領域查,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摳,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不遺漏任何一個環節。2020年11月22日以來,無錫多位市領導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城區各板塊,到學校周邊、地鐵站、商業廣場、主次幹道、建築工地、集貿市場、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窗口單位等處,實地督查文明城市建設整改提升工作。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報導,無錫市委市政府已向省裡立下軍令狀,要保住牌子,各區縣領導也向市委市政府立了軍令狀,「所以我們現在都在全力以赴。」應該看到,類似亂停車、小廣告、亂堆放等城市管理的「頑疾」,這些老大難問題要在三個月內解決掉並通過驗收,任務不可謂不艱巨。但無錫作為一個有著雄厚經濟實力和堅實文化底蘊的城市,只要肯下功夫,肯動腦筋,敢於碰硬,藉此次被「下架」文明城市查找短板,用「繡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相信完全有可能通過「補考」,繼續蟬聯。但要長期保持,關鍵還在全面深化改革,儘快建立常態長效管理機制,避免「一陣風」「滅火式」的表面功夫。 實際上,作為北倚長江、南濱太湖,蘇南「蘇錫常」三大經濟發達城市之一,被譽為「太湖明珠」的無錫,各項基礎向來雄厚。一直以來,無錫都是全國重要工業基地,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也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在上世紀80年代,無錫是江蘇發展勢頭最好的地級市,超過南京和蘇州,一度牢牢佔據著江蘇榜首位置。▲2019年4月16日清晨,江蘇無錫太湖出現晨霧,幾艘船停留在水面,水天一色,如在畫中。新華社發(潘正光 攝)在輿論看來,無錫在經濟上的「轉折」始於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
事發後,無錫先後轉移3000多家企業,重要經濟指標遭遇「滑鐵盧」。從2008年到2015年,無錫GDP增幅以年均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到2019年,無錫經濟增速已開始回升,重拾經濟領跑者的自信。目前,無錫的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在蘇州和省會南京之後,位列第三。但近兩年,網友討論頗多的一個問題是「5年內,南通有無可能超越無錫」。2020年7月,滬蘇通鐵路通車,南通正式融入上海1.5小時都市圈。隨著南通經濟發展一路走高,其已成為追趕無錫的最大「威脅」。 面對挑戰,無錫看到了「蘇南模式」的局限性,也開始積極尋求轉型,騰籠換鳥,藉此推動產業升級。
2009年底,無錫獲批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經過十年多發展,無錫物聯網相關企業超2000家,產業營業收入超2600億元,產值規模在江蘇佔據半壁江山,在全國亦有一席之地。世界物聯網大會成為無錫新的城市名片。作為「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太湖經過治理,水質也呈現好轉之勢。
目前,無錫正努力向科創城市邁進。2020年9月,無錫發布「太湖灣科創帶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科創帶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力爭翻兩番達4000家、努力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在近年來多次發布「太湖人才計劃」的基礎上,已擁有600多萬人口的無錫12月15日宣布放開落戶新政,正式加入全國「引才大戰」。
放眼未來,無錫僅著眼於「補考」通過,把視角聚焦在解決「落選」所暴露出的問題上,是不夠的。無錫必須從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營造舒適生活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形成良好城市治理的高度上真正持續發力,全國文明城市這頂帽子才能戴得穩、戴得好。
因此,落選對無錫來講,某種意義上更是一個深耕文化內涵,重構城市文明的契機。
無錫有傳承千年的文脈,從宋代「程門立雪」的楊時創建東林書院,到明代的「東林先生」顧憲成撰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與常州、蘇州多出狀元才子不同,無錫人一直以勤勞、質樸、務實、精明享譽在外。
從地理位置看,無錫背靠太湖,處於長三角的中心位置,向西是六朝古都南京,向東是超級都市上海。很多文化研究者認為,作為太湖平原最得天獨厚的城市,無錫在文化層面有一種基於自然稟賦而發展出來的鮮明地域意識,優越感很強。其既嚮往上海的發達現代,但又不喜歡上海的規則與緊張。加之自身在經濟上曾長期超越南京,對於南京還有一絲心理上的「輕慢」。無錫一方面經濟發達,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上又與傳統鄉土社會聯繫緊密,這讓無錫有著現代和傳統並存的雙重屬性。
相對於江浙其他地方,無錫對外來文化的感知和敏銳不足,本土意識很強,在文化上投入的精力和心思不夠。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無錫在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外表下是一種帶農耕色彩的「精明」,以至於讓無錫在一些方面表現的相對保守,比如:
1.無錫人不太願意走出去,學生考學基本就在上海和南京所輻射的滬寧杭地區,工作也在這一區域。
2.對外來事物「心有戒備」或者說是不以為然。多年前,據說新加坡工業園區本想落地無錫,但無錫並不十分積極和熱烈,最後選擇在了蘇州。直到現在,無錫在婚俗上對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區分意識仍然很強。
3.對現代文化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還不敏感,崇尚一種「狹隘的務實」,以至於無錫的城市與產業都缺乏品牌性。相對於緊鄰的蘇州,無錫城市知名度、文化建設和傳播都存在差距。無錫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卻沒有太多叫得響的馳名品牌,很多企業都深度嵌入在各種產業鏈中,滿足於做好其中的一個堅固環節,這一方面是對實體經濟的堅持,能夠抵抗泡沫經濟的波動,要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無錫在產業鏈中的延伸和發展,阻礙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進化,拖慢了無錫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步伐。
4.對長三角文化核心發源地太湖這個IP的深度開發還不夠。太湖文化打造得比較粗糙,在塑造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方面做得不如蘇州。外界都知道多年前無錫的藍藻事件,那麼近幾年既然水質已經向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如何與城市文明有機結合,如何將城市文化注入這片湖水中,無錫還應該有更多的長遠思考和規劃。
美好的生活離不開現代城市文明的浸潤和滋養。對城市來講,文化關係城市精神,城市品牌,是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面對前有蘇州領先,後有南通追趕,無錫能否重回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不僅要靠產業轉型,建立讓人民群眾更有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生態、宜居、文明的城市,更是重中之重。無錫要從這次文明城市稱號亮黃燈的事件中總結教訓,汲取經驗,除了做好具體問題的整改,更多地要從城市文化基因深處,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廣處著眼,想辦法,開新局。
祝願在不久後的複查中,無錫能順利通過「補考」,並期待無錫藉此展現氣魄和擔當,將歷史厚重的太湖文化導入到現代生態文明之中,讓人民更幸福,讓「太湖明珠」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本文來源:瞭望東方周刊、財經國家周刊
本文作者: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