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吳稚暉敬恆、無錫薛暮橋孫冶方
春夏之交在無錫,到了幾位前輩的故居。無錫玉祁鎮禮舍村,是薛暮橋孫冶方(本姓薛)兩位叔伯兄弟的老家;常州武進雪堰橋鎮雪西村雪南街河邊,有民國元老吳稚暉吳敬恆先生的故居。
說來太巧。去了薛老孫老故居的禮舍村,發現該村老街開始,先上大路200米左右再向西1000米左右過河,就是武進崔橋村的地界。
而吳稚暉先生的故居,從距離武進地界僅15米左右的無錫公交26路終點站直線再拐彎走,一個銳三角的長邊與短邊,大約1.2公裡。而斜邊的直線才900米不到。
無錫與常州邊界線上,武進一邊的是國民政府和同盟會元老;而無錫這邊的是共產黨內知名專家。而且,無錫與常州各出過一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秦邦憲。有意思。
武進吳稚暉
琢磨去吳稚暉敬恆先生的故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前不久看到籍貫武進的朱學東先生去探訪雪堰橋吳敬恆故居,我問了一下地址。然後根據他告訴我的地址核查了一下電子地圖。有門。無錫去比從武進中心或常州市區去省事的多。因為吳敬恆的故居,就在常州雪堰橋鎮與無錫胡埭鎮擦邊的地方。而從武進中心以及常州市中心要穿越整個雪堰橋鎮。從無錫去,只需要走入常州武進地界1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到了。
5月14日上午8:30從家裡出發,9點左右在公交站上了26路公交。10點左右到達終點站無錫濱湖區胡埭鎮龍延村的總站。繼續向前,也就是向西走出15米左右,就踏上常州武進的土地。繼續向前走400米左右過一座名為塘橋的橋,繼續前行500米左右,到達雪西村牌坊下。不到牌坊10米處有一條小路向左拐往南走約百米到雅浦河邊。有橋過河。無需上橋,沿河左拐,30米。可以看到一個長條建築中一個胡同或弄堂口,進去40米左右,就是民國元老吳稚暉敬恆先生的故居。時間是10:15左右。此時,胡同口河斜對面一戶人家正在做喪事,哇啦哇啦的吹鼓手在一陣陣的打鼓吹號。
故居僅僅是一間極其樸素的江南小房子。不過對於這個與三原于右任齊名、德高望重而拒絕出任國民政府在大陸時和在臺時任何公職的同盟會民國元老足矣。他一輩子是布衣。
負責管理的吳家親戚早上來過,已經關門回家,我沒能進門,繞房子走了一圈。小屋子背後居然是一個公共廁所。不過有一堵隔牆,還算好。根據我對江南舊房子的了解,吳敬恆故居兩邊都有百年老屋。離開時10:30。順便在雪堰橋鎮這一片溜達一圈。然後冒著上午已經熾熱的陽光,原路返回公交總站回無錫。到家1:45,還含在無錫胡埭鎮走一小圈。
吳稚暉(1865-1953)是晚清秀才、舉人、書法家,國民革命的元老,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網絡上有關他的介紹如下:
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蘇武進的雪堰橋一帶。1902年加入上海愛國學社,曾參與《蘇報》工作。1905年在法國參加中國同盟會,出版《新世紀》報,鼓吹無政府主義。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1927年支持蔣介石反共清黨活動,1953年卒於臺灣。他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一生不入官門。
1903他與鄒容、章太炎、蔡元培在上海鼓吹反清遭到通緝。後來去了英國又與李石曾、張靜江在一起主張革命並加入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到倫敦見了吳稚暉。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民國四大元老,蔣介石也要禮讓幾分。
朱學東先生寫道,吳稚暉是革命元老,國民黨元老,是蔣經國的老師,孫中山讓他當教育部長,不幹,蔣介石讓他當國民政府主席,不幹。抗戰結束後80多還在雪堰捐錢辦學。
他擅長書法,尤以篆書見長,致力於石鼓文、天發神識碑,書風豐潤又蒼古,有「四珍」的美稱。對中國的文字學極有研究,任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主席,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
因為不入官門而一生布衣,不食官方的俸祿,他以書法為生。臺北無錫同鄉會刊物《無錫鄉訊》有無是齋主一文「吳稚老軼事種種」說,除了國大代表、監察委員外,凡是屬於官階的俸給,概不接受。他一生自奉極儉,尤其對衣著方面,更不講究。一套布衫袴,一襲舊長袍,總要穿上十年八年。他早晨吃一碗稀粥,中午兩碗飯,兩菜一湯,晚上兩碗厚粥。
吳稚暉從不大吃大喝。他外出遊玩,也從來不坐黃包車。小汽車又買不起,只好穿布鞋走路。抗戰前在南京辦學時,孫中山的孫子孫哲不願意用毛筆寫字,認為只有秘書才幹這種活,結果被他責罰了一通說:「我吳稚暉活到七八十歲,還沒用過什麼秘書。官宦縉紳之家的子弟,如不嚴加管教,是非常危險的!」
他的曾祖父吳玉裕,祖父吳治永,父親吳有成,世居雪堰橋。他母親鄒氏是無錫江尖人。他6歲起在無錫長大,因此說話是無錫口音為主,在社會上也以難懂的無錫口音知名。他因此調侃說,說我武進人可,無錫人可。總之,是中國人也。
無錫本來長期在常州府治下,宜興、江陰,武進、常州城區應該都算同鄉。
看朱學東先生文字說,繞了點道經過雪堰的錫宜公路,還與吳稚暉有關。當年的雪堰橋位於水鄉,出門去無錫常州主要靠搖船,慢悠悠地讓人心焦(宜興吳冠中考上省立三師即後來的無錫師範學校,他父親也是慢悠悠地搖船送他到無錫上學,吳先生有此回憶)。到1921年、1927年才分別有了通往常州和無錫的輪船。1930年無錫到宜興開始建造公路,公路最初規劃並不經過雪堰橋,因為一過雪堰橋往無錫就要進入山區給修路增加難度。但雪堰橋是吳稚暉的老家,因為他的面子,公路最終還是經過了雪堰橋,沿太湖的十八彎進入無錫。1934年的3月10日,錫宜公路正式通車。
現在的雪堰中心小學,當時的道南中學均是吳敬恆先生倡議,無錫榮德生先生參與捐助興辦的。因為榮氏企業與民國官場上的一些麻煩事,吳稚輝先生多次幫忙協調。但是敬恆先生概不接受酬勞。於是榮氏家族便以在雪堰橋武進建橋辦學以報答吳敬恆。無錫崇安寺小學,是吳敬恆先生創辦於1898年。1947年榮德生創辦江南大學,吳稚暉先生出任校董會董事長。
朱學東之文提到,如今雪堰吳稚暉故居的修繕和維持的費用,是由臺灣武進同鄉會捐贈的。2001年春,在臺灣的武進人士周振華、儲福興、陳凌海等發起重修吳稚暉故居,修成後在故居內陳列吳稚暉先生生前照片及後人的紀念書畫等。
1953年10月30日吳稚輝因病在臺北去世,享年88歲,他選擇海葬於金門外海,圖的就是與于右任差不多。于右任要在高山上眺望故國山河。而吳敬恆要在海葬在貼近祖國大陸的金門島外海,直接感受故國山河的氣息。
2009年2月22日,50餘年前由蔣介石親自監製的吳稚暉銅像,由臺灣武進同鄉會周振華先生送回故鄉,陳放在雪堰橋他的故居中。吳敬恆先生也算是魂歸故裡了。
題圖,吳稚輝將憲法文本遞交給蔣中正。
蘇東坡在常州、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