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健康杭州
轉載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該不是二胎了吧?
李女士今年38歲。從2月初開始,她總覺得精神狀態不佳,吃不下東西,還總是有一種想吐的感覺。
「該不是二胎了吧?」然而去醫院檢查,發現還是「一條槓」。
這種情況不少見
78歲的王大伯最近也總是感覺渾身上下不舒服,去醫院檢查了一圈,什麼問題也沒有。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張海生說,這段時期,類似這樣的患者還真不少,他們都是患了「疫情恐懼症」。
出現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
疫情使我們發生心身反應——也就是「應激」。應激狀態下,每個人反應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逆行抗戰、有人恐慌隔離、還有的人表現的完全不在乎。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不管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住院治療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還是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或者這些人員的家屬、同事、朋友,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如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等,以及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都可能出現以下情緒和身體反應:
(1)情緒反應:焦慮、恐慌、抱怨、容易發脾氣、憤怒、孤獨、無助、壓抑、悲觀、抑鬱、委屈、羞恥感、麻木、僥倖心理、過於樂觀、疑病或否認疾病、或焦躁和放棄等。特別提醒醫護及相關人員容易出現焦慮不安、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耗竭,抑鬱、悲傷、委屈、無助、壓抑、面對患者死亡挫敗或自責,以及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
(2)身體反應和行為:失眠、過度亢奮、過度求治、盲目消毒、自我封閉、菸酒量增加、攻擊、主動打聽消息,喪失批判能力聽信謠言等;有些戰鬥型的人可能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在突然經歷應激時,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不分好壞,只有是否理性。並且過一段時間,這些情緒反應都會減弱!
怎麼辦?醫生的七個意見
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包括:
(1)保持正念,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適當把我們自己從面對疫情時「逃跑」和「僵住」的狀態調整到「戰鬥」狀態,做一些對對抗疫情有利的事,努力保護好自己和家人,都是在為防治疫情出力。
(2)理性思考,不信謠,不傳謠,選擇閱讀官宣的資訊。「疑病」是正常的,但是要相信官方的宣傳。
(3)堅持按照科學、合理的科學防護辦法保護自己的身體,生活規律,適量運動,做好放鬆調適。
(4)識別我們在當前會有很多「不好」的情緒,要接納這些情緒,接納現實的不確定性,承認我們對現實不能完全掌控,但是與此同時,儘自己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5)尋求社會支持,國家的迅速部署、醫護工作者的逆行迎戰、社會人士的支援都可以給我們安全感;尋求家庭支持,和家人、朋友多溝通,物理距離不能隔絕我們心與心的距離,通過網絡多向對方傾訴,多表示關懷、鼓勵對方。
(6)把注意力少放在刷小道消息,多放在運動、聽音樂、聽相聲、玩不費腦子的遊戲等等活動上,可以放鬆自己的心情。
(7)抗擊疫情一線的人員面對患者的生死和易感染的可能性,更要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儘可能保證休息,不要過度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