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文化對味精(MSG)的排斥根深蒂固,《韋伯字典》描述「中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是早自1968年起的一種病症名稱。近日,對此感到不滿的一群亞裔人士,正式發起一場社群媒體運動,希望推翻「中國食物含味精、吃了會讓人生病」的刻板印象。
儘管「中餐館症候群」被列入《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com)中,但與此說相關的許多迷思已被證實有誤。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從番茄到母乳裡都有,也沒有證據顯示它與疾病有關。
紐約餐館老闆、大廚兼作家黃頤銘(Eddie Huang)說:「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值得指出來的事。如果有人認為,美國不存在對亞裔的種族主義,但這裡擺明了就是一樁。我知道白人怎麼看我們:『他們很酷、他們可以被人接受、他們不構成威脅。只不過,他們很奇怪,尤其是他們的食物。』」黃頤銘出版的回憶錄啟發了美國廣播公司(ABC)拍出知名情景喜劇「菜鳥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
黃頤銘和電視節目The Real共同主持人麥珍妮(Jeannie Mai)14日與味之素公司,在社群媒體正式發起使用#RedefineCRS話題,要求《韋伯字典》改寫CRS的定義。
《韋伯字典》對此發表評論表示,尚未收到有關「中餐館症候群」的投訴,但會重新考慮這一用語。《韋伯字典》資深編輯埃米莉•布魯斯特(Emily Brewster)表示,文化和態度的變化,讓字典處於不斷修訂的狀態。她發表聲明指出:「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提供有關詞語含義的準確訊息,其中包括提供有關字詞使用具冒犯性質或已過時的訊息。我們將審核此特定條目,並根據證據做出修改。」
有越南和華裔血統的麥珍妮則指出,她覺得《韋伯字典》很有名,一直對事實進行全面查核,讓人獲得訊息。而「中餐館症候群」確實是個過時的超級種族主義用語。
「中餐館症候群」在字典中被描述為一種疾病,症狀是脖子、手臂和背部發麻、頭痛、頭暈和心悸,會影響人們飲食,特別是大量使用味精調味的中國菜。這場社群媒體運動並不要求刪除該字詞,而是進行更新。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說,味精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物;過去的研究發現,味精和安慰劑一樣,都沒有對那些自稱對味精敏感的人產生持續一致的反應。(胡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