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無著,永嘉董氏子,天姿穎拔,雄毅不群。年十二,依本州龍泉寺猗律師披剃,誦大乘經數萬偈。天寶八年,以業優得度。二十一歲,始紹師業。既精毗尼,即詣金陵牛頭山忠禪師諮決心要,孜孜禪學,不廢寸陰。忠謂著日,汝以聰明之咎,與理斯隔。
若無此咎,且喜痛快。三世諸佛於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幻翳若除,虛空本淨。著於言下,頓開法眼。自是倦遊湖海,志慕林泉。大曆二年夏,抵清涼山,憩華嚴寺,跏趺於經樓前,禪寂三日。後夜見白光,自東北來,照無著頂,久而方隱。著但覺身心清涼,得大法喜。凌晨思光來處,東北而行。至樓觀谷口,心思聖境,禮數百拜,跏跌小寐。聞叱牛聲,驚覺,見一老人,弊巾芋服,牽牛而行,至無著前。著拜問曰,老宿自何來。曰,山中丐糧來。著曰,家居何所。答曰,在此谷中。老人曰,子欲何往。答曰,欲人金剛窟,不得門路。老人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無著從之,北行五十步許,抵門闔,老人呼均提,有一童子啟扉接牛,老人延元著人。其地平正,淨琉璃色,堂舍臥具非世所有。坐次,老人問曰,子從何來。答曰,南方。曰,將得好念珠否。答曰,有粗珠耳。老人曰,請拈出看。無著度珠與老人。老人曰,將你自家的來。著曰,是我所有。老人曰,若是汝有底,爭從南方來。童子捧二玻璃盞,盛滿酥蜜,一奉無著,一奉老人。老人舉盞問著曰,南方有這個麼。著雲,無。老人云,無這個,將甚麼吃茶。著無對。老人復問曰,彼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又問,多少眾。著曰,或三百五百。無著卻問老人,此問佛法如何住持。老人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又問,多少眾。老人曰,前三三與後三三。無著無語。老人復問,常事何業。答曰,般若薰心,不得其要。老人曰,不得是要。又問,汝初出家,志求何事。答曰,欲期佛果。老人曰,初心即得。復問,汝年幾何。答,三十一歲。老人曰,福必至矣。今於此地,徐徐而行。無自傷足。吾倦欲眠,汝請歸去。著曰,日色將晡,乞留一宿。老人卻之曰,汝有兩伴,此是執處,故不應住。著曰,我本無伴,亦無戀著。老人曰,汝既無戀,何求住此。既有戀求,豈非伴乎。又曰,汝持衣否。答曰,受具已來,常持衣缽。老人曰,夫沙門無難,不得舍衣,好去。無著拜辭曰,今有所疑,敢問大德,濁世眾生善根輕鮮,當何所務即得解脫。老人即為說偈曰,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偈已,令童子送無著出。元著問童子曰,適來主人道,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童子曰,金剛背後的。無著罔措。著揖辭,復問金剛窟所在。童子回指雲,這個是般若寺。無著回顧,童子與寺俱失。但見山色蒼蒼,長林鬱郁,悲愴慕戀,彷徨久之。忽睹慶雲四布,上有圓光,若懸鏡然。多菩薩影隱映於中。及有藻瓶錫杖,蓮華獅子之狀。著不勝悲喜,移時乃空。無著感慨,遂戚一偈。偈日,廓周沙界聖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只見舊山巖。說偈已,尋路至華嚴寺,具述其事,厥後立化於金剛窟前。雪竇題雲,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譯文:
唐朝無著禪師,是浙江永嘉人,董姓。天資不凡,雄毅超群。十二歲時,依本州龍泉寺猗律師披剃,讀誦大乘經典數萬偈。天寶八年,因學修優異得到朝廷度牒;二十一歲,繼承師父道業。
禪師既已精通戒律,就往南京牛頭山忠禪師處參叩禪宗心要,孜孜禪修,不廢一寸光陰。忠禪師對無著說:「你過在太聰明,就與禪法隔膜。若無此過,就能痛快契入。三世諸佛,在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若除掉虛幻的瑕翳,虛空本來清淨。」無著言下頓開法眼,徹悟心地。此後,不再湖海奔波,專慕棲息林泉。
大曆二年夏,到五臺山朝禮,住華嚴寺,在藏經樓前跏趺而坐,禪定三日。某日後夜,見白光自東北方向來,照無著頂,久久方隱去。無著覺身心清涼,得大法喜。凌晨尋思白光照來的方向,朝東北行去。
到了樓觀谷口(今碧山寺西門),心思聖境,拜了數百拜,趺坐小睡休息。忽然聽到喝牛的聲音,看見一位老人,戴著破舊的頭巾,穿著薴麻衣服,牽牛路過無著面前。
無著拜老人並問道:「老丈從哪裡來?」
「山裡討糧食去了。」老人回答說。
「老丈家住哪裡?」無著又問。
「就在這山谷裡面。」老人又答。
老人問道:「你要去哪裡?」
「想去金剛窟,卻找不到門路。」無著回答說。
「那先到我們家喝杯茶稍微歇息歇息吧。」老人邀請無著道。
無著跟著老人朝北走了五十步左右,到了門口。老人口裡喊「均提!」有一童子應聲開門把牛牽過去,老人請無著進去。庭院平正,淨琉璃色。屋室臥具,都是世上沒有的。
落坐後,老人問無著道:「你從哪裡來?」
回答說:「南方。」
「帶了好念珠嗎?」老人問。
「只有比較粗的念珠。」無著答。
「請拿給岀來看看。」老人說。
無著將念珠遞給老人,老人卻說:「把你自家的拿來。」
「這是我的念珠。」無著說。
「若是你自家的,怎麼從南方來啊?」老人詰問道。這時,童子端兩個玻璃盞,盛滿酥蜜,一杯給無著,一杯給老人。
老人舉盞問無著說:「南方有這個麼?」
「無。」無著回答。
「無這個,拿什麼吃茶?」老人問道。無著不知如何作答。
老人又問:「南方的佛法,是怎麼主持的?」
無著答道:「末法時代的比丘,很少有尊奉戒律的。」
老人又問:「常住多少人?」
無著答:「有三百的,也有五百的」。
無著問老人道:「這裡佛法,怎麼主持?」
老人說:「這裡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無著又問老人:「常住多少?」
老人回答:「前三三與後三三。」無著默然不解。
老人又問:「你平常修行如何用功?」
無著答:「般若薰心,但不得其要領。」
老人說:「不得就是要領」。
又問無著:「你當初出家,為求得什麼?」
無著答:「欲期證得佛果。」
老人說:「初心即得。」
又問無著:「你多少年紀?」
無著答:「三十一歲。」
老人說:「你三十八,福一定到來。今天在這裡慢慢走走看看,不要把腳弄傷了。我困了,要睡覺,你請回吧。」
無著央求道:「天色將晚,請您留我一宿可以嗎?」
老人拒絕說:「你有個伴,這是執著,所以不能住。」
無著說:「我沒有伴,也沒有貪戀執著啊。」
老人說:「你既無貪戀,何必要求住這裡呢?既有貪戀期求,難道不是伴嗎?」
老人又說:「你持三衣嗎?」
無著答道:「受具足戒以來,常持衣缽。」
老人說:「作沙門沒有什麼難,不能舍衣,你好走吧。」
無著拜辭道:「我心頭有疑惑,敢請問大德,濁世眾生,善根淺薄,如何修行才能解脫?老人即說偈道: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
一念靜心成正覺。
說完偈,令童子送無著出門。
無著問童子道:「剛才您家主人說『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啊?」
童子答道:「金剛背後的。」無著茫然無措,就作揖辭別,
又問童子「金剛窟在哪裡?」
童子回手一指,說:「這個是般若寺」。
無著回頭,童子跟方才的房屋都不見了。只見山色蒼蒼,長林鬱郁。無著感到悲愴戀慕,久久彷徨不能自解。
忽然間,無著看到祥雲四布,上有圓光,如同高懸的寶鏡,諸多菩薩的身影,隱約映射在圓光中。還有藻瓶、錫杖、蓮花、獅子等形狀。無著感到悲喜齊集,約一個時辰後,空中的境象才漸漸消失。
無著異常感慨,遂說一偈:
廓周沙界聖伽藍,
滿目文殊接對談。
言下不知開何印,
回頭只見舊山巒。
說完偈,尋路回到華嚴寺,敘述這一經歷。無著禪師後來立化在金剛窟前。
省 思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度化眾生,方便示現。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就在我們的視線裡。一人一物,佛菩薩皆可變化示現;一橋一路,佛菩薩都在度化有緣。只要放下心中的貪念,就與佛法相應一分。佛菩薩在哪裡?讀誦經典,佛菩薩就又一次和我們相遇。做一個覺悟的人,接受佛法的薰陶,接受佛陀的教誨,讓我們走進佛陀,傾聽佛陀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