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舞麒麟活動在黃江地區流行已久,據傳在清代既已開始。至民國時期,舞獅、 舞麒麟活動已遍及黃江各鄉村,主要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地,無需設置燈光音響。村民每遇新春及喜慶的日子,均以舞獅、舞麒麟表示吉祥,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是 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伴隨著我們成長的獅和麒麟如今何去何從?作為黃江的一份子,我們該為這美麗的文化做出怎樣的努力呢?首先,小編得介紹一下舞獅、舞麒麟的歷史。
長龍村武術表演
50年代初,一度視舞麒麟、獅子為封建迷信被限制活動,但在節日期間,仍有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舞獅、舞麒麟等活動被徹底禁止而停頓。
改革開放後,長龍村首先恢復成立舞獅、麒麟隊。其後,黃京坑、北岸、雞啼崗村也 相繼建立舞麒麟、醒獅隊。各村多以生產隊組織,以青年男女為核心,利用業餘時間排練 或聘請師傅指導,在春節期間由文化站統一安排到文化廣場表演賀歲活動。。
建國前,黃江地區武術活動源 遠流長,其功能一是強身健體,二是用於 自身防衛。清初,黃江長龍村聘請武師開 設武館,前來求武習藝的人甚多。
建國初, 黃江境內武術活動得到進 一步發展,尤其是1953年全國民族武術體 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後,黃江部分村恢復拳 館、拳社。同時,東莞縣還把《簡化太極 拳》、《長拳》等武術教材作為體育教材 之一,在學校推廣。之後,由於政治運動和自然災害等,黃江武術活動漸少。1966 年成立體育領導小組以後,於每年春節都集中在公社駐地進行表演。 「文化大革命」 中,武術運動被下令禁止。
80年代,黃江武術運動又得到恢復。部分村如長龍村、黃京坑、北岸、黃牛埔等村武 師紛紛傳授武術套路,其中以長龍村為最,男人老少都參加,過年時節挨家逐戶拜門,開 盤表演拳術、棍棒等。至2012年,黃江鎮共有武術隊、 太極拳、太極劍等業餘運動隊 32 個,有人員750多名。
舞麒麟等活動帶來熱鬧喜慶的場面
舞麒麟、舞獅 舞獅、舞麒麟活動在黃江地區流行已久。椐民國《東莞縣誌》記載: 「邑尚技擊,秋冬間延師教習,元旦至晦,結隊鳴鉦鼓,以紙糊麒麟,頭畫五彩,縫錦被 為麟身,兩人舞之,舞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其習彈唱者,以紙糊鳳凰,兩小童戴之對 舞。舞畢唱班本歌曲,曰舞鳳」。麒麟在進行間以鈸、鑼音響伴之。
黃江長龍村舞麒麟最早,據傳在清代既已開始。當時,長龍村的陳英賢、葉賜軍、曾 通等是有名的武術師,相繼在東莞大朗、樟木頭、風崗、塘夏、清溪一帶受徒傳藝,教授 舞麒麟。
50年代初,一度視舞麒麟為封建迷信被限制活動,但在節日期間,仍有活動。1966年 成立體育領導小組以後,於每年春節都集中在公社駐地進行表演。
文化的根不能斷!作為黃江的一份子,我們都有義務守護屬於祖先的優秀文化。儘管黃江逐漸步入城市化生活,離舞麒麟、舞獅等傳統活動漸行漸遠,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期盼,這些溫暖的活動希望我們的子孫也能看到。將來,我可以驕傲地告訴他們,文化從我手上傳下來,等你接力。
▷▷▷更多黃江在線往期文章薦讀
歡迎點擊公眾號菜單【精彩薦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