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 | 天長地久有時盡,唯母之愛日月長

2021-02-22 杭州曉風書店

老舍說:「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有母親,是幸福的。」只要有母親在,你就有最後的包容和依靠。

美君,是龍應臺的的媽媽,被診斷出患有認知症(臺灣稱失智症)已近20年。

2014年12月1日,時任臺灣「文化部部長」的龍應臺宣布辭職,辭職原因之一是「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裡路」。

龍應臺說: 「她不知道我是誰,但是當我坐在她身邊、握她的手的時候,她至少會感受到我對她的溫暖。」

這是她現在的生活——在歷經三十幾年的精彩人生後,65歲的她回到屏東鄉下,每天陪著失智的高齡母親看日出日落。就算一句簡單的對白「幫你熱一杯牛奶,好嗎?」就足夠讓龍應臺覺得踏實與幸福。

龍應臺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寫道:

「不再是匆匆來,匆匆一瞥,匆匆走;不再是虛晃一招的「媽你好嗎」然後就坐到一旁低頭看手機;不再是一個月打一兩次淺淺的照面;真正兩腳著地,留在你身旁,我才認識了九十三歲的你,失智的你。

我無法讓你重生力氣走路,無法讓你突然開口跟我說話,無法判知當我說「我很愛你媽媽」時你是否聽懂,但是我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只有留在你身旁時才做得到。」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龍應臺與母親應美君

今天母親節,為大家分享龍應臺人的文章,

順祝天下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

文 | 龍應臺

我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電話接通,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如果是越洋長途,講完我就等,等那六個字穿越渺渺大氣層進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點時間。然後她說,「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

「對,那就是我。」

「喔,雨兒你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

再過一個禮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兒。」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到潮洲看她時,習慣獨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身體,放周璇的《天涯歌女》,把燈關掉,只留下洗手間的小燈,然後在她身邊躺下。等她睡著,我再起來工作。

天微微亮,她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

我一邊寫,一邊說,「幹嘛那麼早起?給你弄杯熱牛奶好嗎?」

她不說話,無聲地覷了我好一陣子,然後輕輕說,「你好像我的雨兒。」

我抬起頭,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頭髮,說:「媽,千真萬確,我就是您的女兒。」

她極驚奇地看著我,大大地驚訝,大大地開心:「就是說嘛,我看了你半天,覺得好像,沒想到真的是你。說起來古怪,昨天晚上有個人躺在我床上,態度很友善,她也說她是我的雨兒,實在太奇怪了。」

「昨晚那個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進玻璃杯中,然後把杯子放進微波爐。遠處隱隱傳來公雞的啼聲。

「那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她一臉困惑。

「我從臺北來看你。」

「你怎麼會從臺北來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過熱牛奶,繼續探詢,「如果你是我的雨兒,你怎麼會不在我身邊呢?你是不是我養大的?是什麼人把你養大的呢?」

我坐下來,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裡,看著她。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於是我從頭說起:「你有五個兒女,一個留在大陸,四個在臺灣長大。你不但親自把每一個都養大,而且四個裡頭三個是博士,沒博士的那個很會賺錢。他們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裡滿是驚奇,她說:「這麼好?那……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今年幾歲?結婚了沒有?」

我們從盤古開天談起,談著談著,天,一點一點亮起,陽光就從大武山那邊照了進來。

有時候,我讓女傭帶著她到陽明山來找我。我就把時間整個調慢,帶她「臺北一日遊」。第一站,洗溫泉。泡在熱氣繚繞的湯裡,她好奇地瞪著滿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轉睛,然後開始品頭論足。我快動作抓住她的手,才能阻止她伸手去指著一個女人,大聲笑著說:「哈,不好意思啊,那個女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車,紅五號,從白雲山莊上車。一路上櫻花照眼,她靜靜看著窗外流蕩過去的風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顏容,和窗外的粉色櫻花明滅掩映;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到了士林站。我說:「媽,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坐在這裡,給你拍一張照片。」

她嫻靜地坐下,兩手放在膝上。剛好後面有一叢濃綠的樹,旁邊坐著一個孤單的老人。

「你的雨兒要看見你笑,媽媽。」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個中學的女生。

一代一代之間,儘是恩情。

恩情難以回報,天長地久,

唯有庭樹萋萋,思之綿綿。


《天長地久》

作者:龍應臺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天長地久。

你必須把片刻當做天長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長地久。

一部三代共讀的生命讀本,獻給每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兒女。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END]

曉風書屋

微信號

分享最新最美最好的書

相關焦點

  • 山高水長有時盡 唯我師恩日月長
    山高水長有時盡 唯我師恩日月長時間:2020-09-10 09:33   來源:美文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師節致老師!山高水長有時盡 唯我師恩日月長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今天是9月10日 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的節日。 在人生的路上, 我們少不了老師的教導與栽培。
  • 龍應臺:天長地久
    >龍應臺形容是自己對母親的懺悔是太遲太遲的覺悟每個人心裡都有愛但很少人意識到,愛要及時一旦錯過,就是永遠「學校裡不會教的生死課」每個人都得自己學,你怎麼對你的上一代你的下一代就怎麼對你」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龍應臺回到屏東悉心照料母親之餘寫就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我們何嘗不是常常假愛之名,剝奪了「不會傾吐」的「上一代人」父母的驕傲!魚攝《天長地久》書影《天長地久》是65歲的龍氏寫給92歲失憶母親美君的19封信,從不言悔的龍應臺開始向母親反省和懺悔:「為什麼在你認得我的那麼長的歲月裡,沒有知覺到:我可以,我應該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這本《天長地久》,龍應臺形容是自己對母親的懺悔,是太遲太遲的覺悟。每個人心裡都有愛,但很少人意識到,愛要及時,一旦錯過,就是永遠。「學校裡不會教的生死課,」每個人都得自己學。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就足夠讓龍應臺覺得踏實與幸福。此生唯一能給的我無法讓你重生力氣走路,無法讓你突然開口跟我說話,無法判知當我說「我很愛你媽媽」時你是否聽懂,但是我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只有留在你身旁時才做得到。此次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不僅寫了她與媽媽之間的親情,也寫了她與安德烈、飛利浦兩孩子的愛。有人問她,如果你的遺憾是對父母的陪伴太少,那會希望你的小孩也長伴於你嗎?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作者:龍應臺
    導讀:布衣暖,草根香,讀書滋味長!
  • 龍應臺《天長地久》美得剛剛好
    夏夜的城邊,有一片稻田,長我六、七歲的同事,與我肩並肩走在田坎上談工作、聊人生,還有龍應臺夏夜的風吹在臉上,宛如愛人的輕撫,好溫柔。月光灑在田間,引著我們一步步緩緩前行。那日的夜,沒有繁星閃爍,只不過忽暗忽明的幾點星光散落。但月光卻穩穩地照著前路,溫柔得剛剛好。《天長地久》正如那夜的溫柔灑落在我心上,美得剛剛好。
  • 龍應臺:每個片刻才是真正的天長地久
    因新書《天長地久》的出版,時隔許久,龍應臺終於要再一次和大陸的讀者朋友見面了——龍應臺《天長地久》讀者見面會【長沙站】已開放報名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再長的時間於我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又是一個下班後的落日黃昏,一個人走在田野裡,落寞與孤獨塞滿了心裡。想起剛才回城的班車一輛輛地離去,想起你的身影與我越來越遠,我的心如被撕裂,血在不停地滴落。痛的感覺,無法用用詞語來形容比擬。透過辦公室的窗戶看著你走近又走遠,然後消失在視野,淚又溼了眼底。原來,我還是那樣地愛你!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最親愛的人在不斷離開
    龍應臺三個字,即是「龍」「應」和在臺灣出生的「臺」。如今,歷盡大江大海的母親,生活最終走向風平浪靜,晚年成為失智老人。65歲的龍應臺決定放下一切,搬到屏東照顧母親。她對最親愛的人告白、反省,在穀雨推出的紀錄片《天長地久》裡,有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有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 【人文素養】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帝王的愛情是個偽命題。
  • 【經典賞析】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下單即買!——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後,龍應臺以更坦率更深情之筆,丈量愛與生命的豐厚與遼闊。 3.龍應臺首次嘗試復調結構寫作。她潛心10年,延續以往受讀者歡迎的親情主題,融入歷史元素,比以往作品更有深度,視角更開闊、書寫更細膩、立意更高遠。 4.19封給母親的信,寫滿對親情、親子、生命、教育與歲月的思索。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1975年到美國之後,龍應臺嘗試著向父親的老家湖南寄了一封信,沒想到收到了親哥哥的回信,從那之後,龍應臺每次寄信給哥哥的時候都會在信封內夾十美元。龍應臺說,「我們很早就打聽過父親老家的消息,但是四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問過母親的家人在哪裡。所以我反思原先是不是太父系中心了,第二年我跟哥哥飛到南昌找母親的家人。」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美君,一個來自浙江的姑娘,在幾十年的顛沛流離裡從一個天真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陷在輪椅裡目光空洞的九十三歲的媽媽,然而在三歲的「妹妹」到九十三歲的「媽媽」中間發生的正是龍應臺還沒來得及仔細了解的關於那個教會她生命課的「美君」的過去,和她所錯失的親密注視母親從初老走向深邃穹蒼的最後一裡路。於是她決定在山居陪伴失智母親的同時給母親寫信,寫給地久天長的愛,寫給美君。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然而,多年前被喻為「龍捲風」的龍應臺,跟目前的龍應臺似乎有著巨大的區別。自1985年《野火集》出版,龍應臺都是一個跨戰馬、提長槍的戰士形象。
  • 讀龍應臺《天長地久》 | 用溫情與敬意面對上一代
    從《野火集》到《天長地久》,龍應臺經歷了「大江大海」般的精彩人生,也沐浴過「目送」那樣的親情照耀。這一次,她回歸到人生的本源和時間的本質,回歸到愛和生死,與生命本身素麵相對、促膝而言。三年以後,龍應臺出生在高雄。所以,從不言悔的龍應臺開始向母親反省和懺悔:「為什麼在你認得我的那麼長的歲月裡,沒有知覺到:我可以,我應該,把你當一個女朋友看待?」因為,女朋友們之間,可以常常約會,看電影、吃飯、散步、旅行,可以在自己寂寞的時候向對方打電話說自己「悶」。但是,美君從來就不在龍應臺的「女朋友」名單裡。
  •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與此同時,龍應臺還寫了19封給母親美君的信。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飽含著她對最親愛的人的告白、反省,還有對生命、親情的思考,字裡行間都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這部家庭紀錄短片和19封信感動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和思考,有孩子看完之後,對母親說:「媽媽您好好愛姥姥,我好好愛您。」
  • 張國榮&唐鶴德: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那時他們的交集並不多,也只有幾面之緣,兩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偶爾湊在一起,打鬧嬉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但他不是以愛回報他,而是以愛來回應一顆惺惺相惜的靈魂。有個細節足以說明問題,他們各自的房間裡都配有電話,但是彼此都不會接聽對方的私人電話,愛是不相移,亦是不相疑。他們相信彼此,就像信任另一個自己。1985年,張國榮憑一曲Monica攀上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他們也開始了長達18年的戀情。
  • 龍應臺:一封給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朋友」的信
    今年,龍應臺寫了一本新書,書名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美君是龍應臺的母親,應美君,今年93歲了。十多年前,她被確診為失智症,活著,但已經認不出、記不得自己的女兒龍應臺。2017年,65歲的龍應臺突然做了一個決定:搬到屏東全天候照顧失智的母親。在這期間,她陸續記錄下照顧母親的感悟和想對她說的話,寫成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