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的時間比較長,但絕對乾貨滿滿。
關於肩墊的各種問題,你想到的,沒想到的,
這篇文章都幫你一站式解決!
肩墊把琴身和人的肩部附近連接起來,並將原先鎖骨的支撐點變成了一個支撐面,可以讓演奏者的肩部在自然狀態下給予琴一定的支撐,另外加強了鎖骨處支撐點的穩定性,能讓左手對琴的支撐有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一個是減輕演奏者長時間演奏/練習的生理負擔,另一個就是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持琴的受力關係,甚至影響了部分技巧的動作,更重要的一點,讓深度學習小提琴的身體條件方面要求變得不那麼苛刻。
(劃重點:對於咱們先天條件一般的人,肩墊本質上是一種降低門檻的輔助工具。脖子太長?手指太短?在這些輔助工具幫助下這些困難已經被克服了。所以某種意義上將,舊時代的演奏家們真就人均天選之子。)
脖子長的(當然這種人也可以酌情選用一個高些的腮託),還有手的條件比較吃肩墊的,說的比較籠統,具體分的話比如手指短,手指尖形狀問題,手上皮膚較為緊繃(這個不用肩墊揉弦會有些費勁)等類似情況。
什麼叫技巧性過度依賴肩墊呢?比如說卸了肩墊琴都拿不住了、簡單的換把琴都會脫控、不管手在什麼位置肩不頂死了就不會拉琴了之類,當然這些例子比較極端,有這些問題的人也不會沒事把肩墊卸了拉琴。
更多的情況是,肩膀在自然狀態下不知不覺的向上頂,或者過分忽視左手對琴的支撐力,甚至手指(包括大拇指和所有按弦的手指)會掛在指板上,讓整個手臂往下墜,硬生生把shoulder rest用成了neck break。
實際上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程度各不相同,最好的辦法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症下藥,適當做一些脫離肩墊和使用肩墊的基本練習。
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個梅紐因給出的不用肩墊持琴動作引導練習:在頭部和鎖骨之間從下垂持琴姿勢開始,雙肩在兩側鬆弛下垂,小提琴向下傾斜,朝向地面,用頭部的重量和下巴在腮託上往回鉤防止琴滑開,此時琴身並不接觸肩部,肩部應處於完全放鬆狀態,並可以比較自由的活動。在保持肩部放鬆的狀態下,左手把琴用正確姿勢支撐起來,並嘗試手指按弦,具體動作如下圖:
對於初學者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肩墊安裝的高度角度不適合自己也會導致左肩緊張等一系列問題,還需在老師指導下操作。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闡述一下幾個個人觀點。
1. 確實不用肩墊比使用肩墊拉琴難度會更大一些,但是觀眾和評委一般不會因為演奏者不用肩墊給他演奏出的音樂加一個難度係數分。
2. 肩墊從20世紀上半葉出現,經歷了時代的考驗發展到現在,雖然沒有達到腮託對於琴和演奏者的地位,但它絕對不是一個錯誤的發明。曾經卡爾弗萊什還抱怨過腮託對聲音有負面作用但是他自己用過就離不開了(那個時候的腮託可能與琴身接觸面積更大),到現在腮託已經完全是必需品了。
3. 使用肩墊和不使用肩墊,甚至說使用者在正常範圍內對肩墊不同的依賴程度,會導致持琴的受力體系和部分動作略有不同,但是沒有對錯之分。
4. 不要因為哪些自己喜歡的演奏家不用肩墊就去盲目模仿,每個人身體條件不一樣,身體比例更不一樣。並且很多作為這種例子出現的老演奏家們至少小時候學琴是沒有發展的比較完善的肩墊的,這就好比說海菲茲從來不打電腦遊戲一樣。並且我偷偷告訴你們,他們有些人是會在衣服的左肩下面墊東西的…
所以到底要不要使用肩墊,首先要看自己的身體條件,然後就要在正確理解肩墊的情況下參考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了。
對於走專業的學生而言,我建議大家還是該用就用,也不要聽了什麼說法就覺得我要把肩墊扔掉。對以拉琴為職業的人來講,正確使用肩墊對延長演奏生涯有一定的作用,並且我們有那個練習不用肩墊的時間精力完全可以把演奏水平再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了。
當然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度依賴肩墊的情況時,可能需要配合老師指導,進行一些無肩墊的練習,這樣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合理使用肩墊,而不是將其扔掉。
有些人在演奏時,會不同程度的主動改變琴身的角度來配合右手運弓,這時把琴固定的太過結實也成了一種負面效果,在選購以及安裝肩墊的時候要注意一下。
(未完待續)
本文為清淵音樂原創,版權歸屬清淵音樂工作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