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癖的痛苦人生:因為無法丟掉任何東西,他們住在「垃圾堆」裡

2020-12-26 網易

  

  作者丨 閆如意

  編輯 | 花木藍

  「大夫,您看我這個囤積癖還有治嗎?"

  別看斷舍離和極簡風的收納流行書一本本地出,當代人最終都逃離不了囤積的宿命——不論你是屬什麼的,最終都是屬倉鼠的。

  然而,和囤積相伴相隨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自責和愧疚感——無法做到極簡生活的我,真的是個毫無自制力的垃圾嗎?

  極簡生活當道的今天,囤積似乎成了一種原罪。人人都在告訴你,囤積是一種壞習慣。愛囤積的人,甚至被打上了「層次低」的標籤。

  

  但也許你並不需要為此自責。

  控制不住囤積的欲望,並不是你的錯。

  囤積症到底有多可怕?

  也不怨大家不喜歡囤積癖,實在是不少人的囤積症,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有網友吐槽自己的愛囤積的家人,冰箱裡過期的咖啡都捨不得丟棄。她感覺自己「住在垃圾堆裡」。

  

  這並不是誇張。

  成都商報曾經報導過這樣的新聞,成都一位老人,總愛撿小區裡的廢棄物。從傳單到紙殼,房子被堆得滿滿當當,一開門就是撲面的臭味,滿地都是爬行的臭蟲。

  有鄰居見過老人進門,是「爬」進去的,因為門口的雜物堆得有一米高。樓上的鄰居從來不敢開窗戶,不僅僅被腐臭異味困擾,還要時刻擔心火災隱患。

  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堆」。

  

  圖片來源:網絡

  「她不是撿來賣錢,就只是喜歡撿。」兒子說。老人撿來的廢品從不賣錢,準確意義上來說,她也並不缺錢。

  老人退休前是小學教師,退休工資一個月4000多元。幫她收拾房子的社工,翻出了大量保健品:人參、蟲草片、保健酒,都是論箱的。此外還有多臺負離子淨化儀,甚至還有一個未拆封的冰箱。

  在老人的描述中,她家裡沒有垃圾,都是她花30多萬買來的保健品,「一張紙片都別給我扔」。

  出於安全考慮,社區派出了15位社工和志願者,在老人家中清理了3天,垃圾裝了兩大車垃圾壓縮車。

  

  社工從老人家中清理出的垃圾。圖片來源:成都商報

  垃圾堆積成山,不僅是社區的火災隱患,也時刻危及自己的安全。

  哈爾濱南崗區的宋女士,晚上在家時突然聽到持續不斷的敲牆聲音。

  恐怖片的開頭,結果卻也並沒有比恐怖片好多少——聲音來自隔壁獨居的老太太,她被自己囤積的2米多高的垃圾困住了。

  一人多高的垃圾,突然倒塌,將老人埋在了下面,老人無法挪動,只能敲牆求助。

  救援人員趕到後,發現門被垃圾堵得嚴嚴實實,根本無法打開,只能先清理出部分垃圾,將門推開,從門口給老人遞送了食物和水,再實施救援。

  

  圖片來源:網絡

  囤積症,發展到嚴重時,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還會同時患有其他心理障礙,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而這樣糟糕的生活,藏在全世界每個角落。

  數據顯示,6%的美國人被囤積症困擾著,而在英國,有300萬人正處於囤積症的困擾中。

  困於囤積症的人們,生活空間和精神狀態,都被困在了垃圾裡。

  

  普通人的囤積症:實用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織

  但通常情況下,生活中,人們的囤積欲遠遠沒有到病態的程度。

  雖然囤積的物品看上去總是千奇百怪。

  收藏夾裡囤一堆知識;抽屜裡囤一堆購物袋;角落裡堆著快遞的紙箱子;儲藏間裡成箱的衛生紙……都已經算是常規囤貨了。

  有網友甚至囤著拔下來的牙齒,想萬一哪天醫學發達了,可以代替壞掉的牙齒。

  還有人囤自己掉了的頭髮。這是想要某天給自己攢出一頂假髮來?

  

  當然,實用主義的囤貨,永遠是囤貨區的中流砥柱,比如說,囤塑膠袋。

  據統計,每一個中國人,都自己囤過,或者身邊有家人囤過塑膠袋。

  有網友說,自家買的2卷垃圾袋,4年了都沒用完。平時全靠購物給的塑膠袋裝垃圾。

  

  鳳凰編輯部顧佳說,本命年時候跟爸爸要一件紅色的禮物,結果親爹直接說,你看看廚房抽屜裡,應該有紅色塑膠袋……

  比這更上一層樓的,是知乎網友 @唐律疏議 的母親。母親不僅在家培養家人囤塑膠袋的習慣,在外面路邊看到塑膠袋,還會撿回家,洗乾淨,再保存起來。

  而某天晚上,這位網友還發現,自己的母親開著燈在臥室:

  縫 塑 料 袋 。

  塑膠袋都沒想到,自己都破了還要再上崗。

  

  更年期的母親,當時情緒總是很焦躁,而這個晚上,網友聽到了母親在房間裡愉快的哼歌。縫塑膠袋給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靈上的平靜。

  這個故事,也讓網友們對囤積和節儉的理解,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對於愛囤東西的人來說,不論別人眼中什麼樣的「垃圾」,都是他們心目中的「寶貝」,能使他們免於某些困境。

  塑膠袋、零食、飲料、衛生紙……甚至是連過期了的藥。

  對此,這位囤藥的朋友的解釋是:過期藥品的藥效會降低而已,又不會壞,萬一某天急需,翻出來還能救救急的。

  

  2017年就到期的藥,已經過期3年,但是仍舊捨不得扔

  除了實用主義以外,還有一類囤積,是因為情感依賴。

  對於這些人來說,每一件物品,都能跟一段回憶和一段感受掛鈎。

  美劇《初來乍到》中,二兒子Emery在搬家到新城市之後,有了囤積的習慣,連一隻折斷的一次性筷子都捨不得丟棄。

  

  

  他能通過一隻折斷的筷子,繪聲繪色地還原當時的場景。

  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楊迪在媽媽家裡翻出了妹妹楊莎小時候穿過的衣物。

  

  即使知道再也不會用上,媽媽依舊不捨得丟棄。

  楊迪想要在家中實現「斷舍離」,媽媽先是生氣:「你們乾脆連我一起丟了算了。」

  再是走心煽情:「這些東西,你們需要的時候它就有價值,不需要的時候它就失去價值了,你們就嫌棄它了。」

  

  最後乾脆耍起了無賴:「你就放那,你又不供他吃飯!」

  

  這不是可以斷舍離的舊物,而是埋藏著跟孩子過去美好時光的寶藏。

  每一件捨不得丟的舊物,都能使她回憶起一段對應的美好故事。

  但囤貨給人多少快樂,囤貨佔據的空間就給人多大的困擾。

  塞得滿滿的抽屜和衣櫃,門都打不開的儲藏間,角落裡堆積的快遞盒……每一樣都在剝奪人生活的幸福感。

  為了讓自己丟掉東西,年輕人們開始另闢蹊徑。

  最常用的,還是心理安慰這一套,小區角落裡的衣物捐贈箱就成了舊物最好的去處。

  

  不論捐衣箱的衣服最終到底去了哪,起碼將舊物丟出去的一瞬間,內心還是可以被安慰到:這不是亂扔,是捐贈。

  還有舊物回收換積分、做公益,這極大的滿足了年輕人們的道德感和成就感。

  甚至有人為了積分,把家裡能回收的東西都回收了,開開心心坐在空曠的家裡收積分、種樹。

  

  這位微博網友的媽媽,為了收能量積分,將丈夫最喜歡的褲子和襯衫都回收了。

  能支持環保當然是好,但是說到底,能夠真正進入二次循環的衣物和日用品畢竟有限,真正的環保,還是要從源頭管理,減少(Reduce)的意義,遠大於循環再利用(Reuse & Recycle)。

  真正能改變囤積癖的,也不是不停扔扔扔,而是在不斷取捨中找到一個平衡,把有限的生活空間和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和物。

  囤積,是寫在基因裡的策略

  實際上,控制不住囤積,也許並不能全怪你。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存在著囤積行為。

  啄木鳥會在橡子豐收的秋天,在樹上鑿洞貯藏橡子,一顆樹上最多能藏5萬顆橡子。

  

  

  鼴鼠甚至會專門「建」一個儲藏間,用來儲存自己抓到的食物蚯蚓,一間儲藏間能保存兩公斤的蚯蚓,足以保證在歉收的季節1個月不餓肚子。

  人類自然也一樣。在採集和狩獵時期,食物供應不穩定,武器和工具也許關係到個體的性命,囤積食物、武器和工具,都是有利於個體生存的策略。

  這樣的行為模式被深深埋在我們的基因裡,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新時代的塑膠袋,也許就跟古早時期的長矛、石刀一樣。對於人們來說,是一定能派上用場的工具。而能夠飽腹的食物,更是囤得有理有據。

  此外,個人經歷也在影響我們的囤積行為。

  2020年的一項強迫症患者的研究發現,童年受到的情感虐待跟強迫囤積行為的相關性非常顯著。缺乏情感支持的人,更傾向於囤積物品。

  學術研究表明,囤積症患者的囤積行為大多從童年時期就開始,但嚴重的囤積爆發往往是伴隨著生活中的重大變故發生的。

  《初來乍到》中的Emery,是因為搬到了一個全新的城市,面對新環境一時間難以適應,而父母又很忙碌,懂事的Emery不想給他們帶來更多困擾,於是開始囤積物品,尋求熟悉感和安全感。

  

  英國女孩薩莉的囤積症發作,也是伴隨著生活的重大挫折。

  清潔人員進入薩莉家中的時候,發現了陳年的貓屎、角落裡囤積的尿液。滿屋子的蟲子,甚至會爬到床上和人的腿上。

  

  嚴重的囤積症爆發在2010年的年中。當時,薩莉養的6隻小貓,一隻突發心臟病去世,一隻患癌症去世。媽媽又突然中風,薩莉當時交往的男友之間又產生了很多矛盾。

  「事情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嚴重到了一個我無法應對的程度。」

  

  沮喪和焦慮使得薩莉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她開始不受控地囤積物品,無法扔掉任何東西。

  

  不論是Emery還是薩莉,他們的囤積行為都不應該也不能夠被簡單歸納為「懶」。

  

  

  b站薩莉的視頻下,有人這樣留言

  囤積行為每個人都有,但真正需要幹預的囤積症並不多。

  如何判斷你是否患有囤積症?DSM中給出的最新診斷標準是:

  

1. 沒有軀體和腦部疾病;
2. 不管事物有沒有價值,丟棄的時候總是感到很困難,很痛苦;
3. 困難和痛苦往往源自於強烈的囤積欲望和存儲困難的矛盾衝突;
4. 由於囤積量過大,使生活或工作場所變得混亂;
5. 囤積的物品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價值;
6. 以上的行為引發明顯的焦慮情緒,並導致出現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並沒有以上這樣嚴重的表現,那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幹預。

  與其衝動地與對方的囤積行為強烈對抗,誘發焦慮,倒不如好好聊聊,囤積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商量好彼此的邊界,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比如劃定囤積的區域範圍,一旦填滿就必須淘汰才能新增……

  人們囤積的東西,大多充滿著個人的印記。

  經歷飢餓的老人們,最愛囤的是糧食,在他們的記憶中,缺乏糧食是真的危機。丟掉廚房裡生了蟲的大米?簡直是在犯罪。

  而父母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長大,在節儉的號召中成長,艱苦樸素,縫縫補補,成了他們刻在骨子裡的習慣。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不相通,期待全然的理解也許並不容易。

  那就保留尊重和寬容吧。

  等我們這一輩老去,搶購囤積口罩和消毒液的時候,也希望能被寬容對待呢。

  參考資料

  成都商報,成都龍泉一太婆撿垃圾囤滿屋 還花30萬買保健品https://sichuan.scol.com.cn/dwzw/201706/55942642_2.html

  生活報,老人撿垃圾囤在家中 半夜被埋2米高垃圾堆 敲牆求助鄰居,https://m.dbw.cn/heilongjiang/system/2016/03/04/057119168.shtml

  顧秋夢, 許婷婷, 王佩, et al.

  童年創傷與衝動特質對強迫症患者強迫症狀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2020, 029(004):344-350.

相關焦點

  • 別人都在「斷舍離」,但我還是繼承了父母的囤積癖
    這並不是誇張。成都商報曾經報導過這樣的新聞,成都一位老人,總愛撿小區裡的廢棄物。從傳單到紙殼,房子被堆得滿滿當當,一開門就是撲面的臭味,滿地都是爬行的臭蟲。有鄰居見過老人進門,是「爬」進去的,因為門口的雜物堆得有一米高。樓上的鄰居從來不敢開窗戶,不僅僅被腐臭異味困擾,還要時刻擔心火災隱患。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堆」。
  • 死在120噸囤貨裡19天才找到屍體|囤積欲是人類本性?
    因為從未離開過家,初到法國沒有朋友卻又不願向家人承認脆弱的我,似乎只有利用囤積物品來營造出一種「熱鬧」的被包圍感,而一旦那些東西不在了,我與這個世界的連接也斬斷了。 那是我「被愛」的象徵,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
  • 日本76歲囤積癖男星七臺電視?與吉永小百合電影比山口百惠早10年
    編輯搜圖76歲囤積癖男星高橋英樹小編的話:日本76歲的男星高橋英樹,可以說把斷舍離做到了極致,從囤積癖家裡有七臺電視,到斷舍離扔出33噸雜物,最後屋子裡只剩一個可以坐的樹墩!有錢還熱愛購物,沒事就給家裡添置東西。原本寬敞的一戶建被塞得滿滿的,連走路都變得十分困難。直到有一天,忍無可忍的女兒對高橋說:「你要走了的話,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全部都是垃圾!」高橋十分扎心,也恍然大悟。說收拾便開始親自動手,共清理出33噸雜物,用8臺卡車才全部運走,清理費就花了100萬日元。「爸爸,我覺得電視好像可以不用丟掉。」「反正我也不看,而且家裡有7臺電視,我和你媽也看不過來。」
  • 垃圾堆殺人事件:儲物癖?沒錯,不扔東西也會喪命的!
    儲物癖與收藏者最主要的差別有三:首先,他們會瘋狂地收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東西,比如這位Billie老太在自己的院子裡就有兩個只有工業卡車才能拖走的垃圾箱(誰知道她是怎麼弄過來的)。其次,儲物癖不會丟棄任何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比如過期的牛奶,吃剩的餅乾盒,用過的TT之類……最後,儲物癖無法將自己的「寶貝們 」有效分類,只能將它們雜亂無章地堆在一起。
  • 哥倫比亞高材生竟死在120噸垃圾旁,只因他是囤積癖!
    「別扔,別扔,這盒子這麼好,扔了它幹嘛。」 但在當下,卻出現了囤積各類廢品的怪癖,不是因為窮,只因喜歡囤積。
  • 為什麼這麼多明星都活在垃圾堆裡?
    在這個節目裡,明星藝人們委託專業人士「幫助整理他們的家」。不少光鮮亮麗的大明星展示了自己「暗黑一面」——他們被雜物淹沒的房間。包括尹恩惠在內,好幾位知名藝人首次公開了自己的住所。但家裡卻是這幅光景:「沒有答案」、「無法整理」明明有兩個衛生間,但一個已經報廢,因為連同浴缸馬桶都變成了倉庫,堆滿了孩子的玩具和其他東西:
  • 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如今,更為方便快捷的購物方式,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而對於不會斷舍離的人來說,這反倒是一種負擔,新的東西買到了,舊的還捨不得丟掉,當東西越堆越多,真正需要的那一件,反倒找不到,然後又繼續購入新的,周而復始,漸漸家裡就會越來越雜亂無章,生活也不再井然有序。
  • 朋友請聽好:男友有囤積癖被吐槽,何炅用「空間」做出巧妙回答
    來信中這位聽眾表示,自己的男朋友有囤積癖,家裡堆滿了各種顏色、各種款式的塑膠袋大大小小兩三百個,同時男友還經常在路上撿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帶回家裡,並堅信以後一定會用得到,對於這些東西她曾嘗試過扔掉,但是對此男友十分生氣,所以她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這個貧民窟裡的垃圾堆,誕生了一個讓世界為之落淚的交響樂團.
    他們圍繞著這堆巨大的垃圾為生,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在垃圾場裡打工。他們常常會從垃圾場裡撿還能用的東西回家,甚至有些人的房子,都是由一件件地垃圾拼起來的。在這個不通水也不通電的貧民窟,每個人都在艱難地生活著。
  • 油管博主花1萬美元買下一位去世鋼琴教師的所有東西,結果被驚呆了....
    這個鋼琴老師是個囤積癖者,家裡囤積的物品堆積成山,這位博主最終從「垃圾堆」中翻出了各種珍貴的藏寶,有價值的物件等,最終受益居然高達40萬美元....然而,整個過程最吸引大家的,不是超乎預期的投資收益,而是大家透過鏡頭了解到這位去世的鋼琴老師過去的整個人生,覺得精彩的同時又為她感到惋惜...
  • 人生下半場,必須丟掉四樣東西(建議收藏)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文 | 北叔 · 主播 | 安東尼來源 | 北叔有約(ID:beishu2016)
  • 收集癖,人類的絕症
    盛行一時的集卡活動,堪稱為我們這代人打開了收集癖這個新世界的大門。其中最經典的,大概要算是水滸英雄卡。其風行之廣,幾乎成了當時中小學收藏界的一種通用的資產評估標準,並催生出了早期氪金黨、卡片交易情報網和倒賣產業鏈。附帶效果是科普了一回水滸一百單八將——如果有中年人自吹小時候能連名帶號背下一百單八將全員名單,很可能不是因為他從小熟讀《水滸》,而是他當年是個瘋狂集卡的中二少年。
  • 上海靜安法院:在垃圾堆裡的執行
    樓道裡惡臭難聞,過道裡經常能看到蟑螂、跳蚤,裸露的電線就暴露在垃圾堆中,安全隱患令人擔憂。你可能很難想像在鬧市區的居民樓裡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最終,執行法官耗時4天,清理出了1000多袋垃圾,運了9卡車。這場執行究竟多「難搞」?執行現場又是怎樣一番場景?
  • 雙十一囤來的東西,你打算怎麼處理?
    雙十一過完了,堆在你房間裡的物品是不是更多了?只有丟掉一些「沒用」的物品,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可是有些人認為,滿屋雜物充滿了記憶,丟掉它們是一種背叛,就像割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他們覺得丟棄物品除了能帶來一點兒宣洩的快感,剩下的都是痛苦。
  • 楊天真被吐槽住在垃圾堆,滿地名牌包隨便踩,誰不想在這住?
    楊天真的名氣在經紀人圈子裡早就走紅了,是一位很有才的經紀人,也是圈內大佬,她自己公司旗下藝人眾多,被她帶過的藝人更不在少數,就連範冰冰都對楊天真很感激,兩個人曾經有過患難與共的時期雖然楊天真樣貌不出眾,也被不少粉絲罵的很慘,但在能力上,她真的很強,不然那麼多藝人為什麼會選擇楊天真做經紀人呢,因為她能給藝人帶來很多資源和利益,楊天真是個商人,一切以利益為主,所以也導致此前很多做法帶來過爭議
  • 垃圾堆裡一動不動的狗,好心人以為它去了汪星,狗狗拼命眨眼求助
    如果主人真的無法養下去,為狗狗再找一個照顧它的人,有什麼難度嗎?可惜,太多人都嫌麻煩,索性直接丟掉自己的狗。毛孩子都很單純,它們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拋棄了,只是覺得主人有事暫時離開,都會依然在原地堅定不移地等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
  • 戀童癖在監獄裡是什麼地位?
    「隔離戀童癖囚犯幾乎不可能,因為監獄已經在超員運營。」澳洲公眾服務協會懲戒部門主席麥克馬洪表示。「澳洲反正也沒有死刑,沒有化學閹割,頂多是終身監禁。說不定關幾年就被放出來了。這種心理變態,誰也無法保證出來會不會再危害社會。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法律本身並不能給戀童癖足夠的懲罰。」
  • 人生裡最能撫慰人心的東西你有嗎?
    出差在外,無論住多精美的酒店,房間多麼雅致舒適;無論被對方多麼精心地招待和照顧,飯食多麼可口,但心似乎還留在家裡。驀然發現,我對自己的家,對眼下的生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依賴。我是越來越沒出息了。終於不再把自己成長時期的父母的家當成是自己的家,這也是一種悲哀。不過,就像無論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他們也終將擁有自己的家一樣。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分分合合的過程。就是新生活替代舊生活的過程。
  • 垃圾堆裡的小美人魚
    作為一個女孩子,在無數個夜晚入睡前天馬行空的想像裡,我就是公主,而我幻想最多的,可能就是童話裡的那條小美人魚了。長大後看了迪士尼的電影《小美人魚》,那條叫愛麗兒的漂亮人魚住在亞特蘭提卡的大西洋海底,是川頓國王的七個女兒之一,是人魚王國的小公主,有甜美的聲音,有鮮豔的玫紅色長髮,有深綠色的眼睛,喜歡在大海裡收集各種人類的東西和唱歌。
  • 人生如同垃圾堆裡長出的玫瑰
    最近一段時間,最火的一部電視劇是韓劇《玫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