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加強內涵建設,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積極鑄造具有凱文特色的職教品牌。
特色之一:建設以工科專業為主的職業院校
學院始終堅持特色發展戰略。建院之初,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了教學成本投入高的工科,定位於以「工科」為主的職業院校。可以說,工科高職是凱文學院區別於其它院校的最大特色。
學院明確了「立足濟南,面向山東,輻射全國,服務基層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發展定位。形成了「以工為主,經管互補、產業對接緊密、專業布局合理、建設層次分明」的省、院兩級特色專業體系。現有高職專業39個,工科專業佔60%,機電類專業佔工科專業的50%。
特色之二:面向企業搞科研,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學院依託自身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緊緊圍繞著企業的生產技術問題開展科研活動,先後幫助企業解決了30多項技術難題。例如,為濟南鋼鐵廠研製了「礦井安全門」;為勝利油田研製了「抽油杆防偏磨裝置」;為山東黃河河務局研製了「數控超汽蝕擾沙機」等等,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如,學院為濱州正道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研製的「數控壓製鹽芯自動化生產線」填補了鹽芯自動化生產技術的國內空白,並榮獲山東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與此同時,學院還利用教學資源,為中國重汽集團、山東法因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工人技術培訓班,為章丘市下崗職工和農民工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共計開展各種培訓班22期,培訓職工2100多人,科技諮詢達上萬人次。
特色之三: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注重教學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學院主動走出去與企業、行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學院投資3500萬元建立的規模適度、設備先進的校中廠,經國家數控技術中心、國家快速製造研究中心等部門批准,在校中廠內建成了國家快速製造培訓中心、國家數控培訓中心、國家數位化技術培訓基地、山東企業實訓基地、濟南智能製造專項中心;學院與甲骨文公司共同投資3200萬元在校內建立的「甲骨文-凱文IT雲教育中心」;與濟南知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價值500餘萬元的網際網路+高端實驗設備;引進教育部與德國博世公司校企合作項目,建立的博世汽車診斷實訓中心;與上海大眾合作建立的「山東凱文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和「汽車專業實訓基地」等等,實現了「產、學、研」的有機融合和「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院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確立了梯度實習、技能大賽+職業能力培養、技能與技術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還推行了「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與海信集團等企業合作開辦訂單班,與濟南同創唐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通過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學院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獲獎數量多,獎項等級高。近5年來,學院學生在全國、全省大學生各類競賽中,獲省級三等獎以上獎項共220餘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11項、省級一等獎52項、省級二等獎95項。充分展現了凱文學子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
特色之四: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又為學生就業提供優質服務
學院始終堅持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導向,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一方面在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上下功夫。通過開展就業創業教育,開展就業創業計劃大賽,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通過實施大學生素質提升工程,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精神。學院在建立「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的基礎上,與山東聯荷電子商務產業園、山東省網商協會聯合建立了「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創業孵化中心;與迎智教育科技集團合作建立了「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迎智教育科技集團創業就業實戰營」等等。這些就業創業基地的建立,為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提供了實戰平臺。
另一方面在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優質服務上下功夫。實施了「一把手」工程,學院院長及各二級學院院長親自抓就業;學院建立了完善的就業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每年舉辦大型畢業生就業雙選會;邀請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和畢業生就業創業典型來校作報告;建立了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通過採取一些列措施,使學院的就業工作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