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2020-12-22 青瞳視角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柏林諜影》

《女鼓手》 ◎李思雪

12月14日,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對於電影觀眾而言,弗萊明創造了風流倜儻的「007」詹姆斯·邦德,肖恩·康納利、皮爾斯·布魯斯南和丹尼爾·克雷格等一眾形象鮮明的英國男星讓這個角色在大銀幕上常青五十載;而錢德勒筆下的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借好萊塢40年代的「硬漢」影星亨弗萊·鮑嘉和「反英雄」代表的羅伯特·米切姆還魂,成為了黑色電影類型永恆的經典。然而提到約翰·勒·卡雷,人們似乎無法立即聯想到某個角色或某張面孔,但大多會想到一座城市和一個年代,那就是柏林與冷戰。

即便是同一個柏林,同一場冷戰,不同導演卻賦予了其迥然相異的影像特質。《柏林諜影》(1965)中的黑白光影,第一個鏡頭不由讓人聯想起奧森·威爾斯最被低估的作品《歷劫佳人》(1958)開頭那個發生在美墨邊界的長鏡頭:同樣在一個長鏡頭內,攝影機沿著石牆和鐵絲網橫搖,背景中是溼漉漉的碎石磚地面和幾乎空無一人的廣場,只有蘇聯的士兵在巡邏,直到出現告示牌上的英俄德三個語種,才揭示了此處是東西德分界上的哨站——查理檢查站。一輛汽車從東柏林方向開過來,經過層層關卡,西柏林哨站內的人緊張地踱步,預示著即將發生的慘劇。伊莉莎白·泰勒的前夫理察·伯頓飾演男主人公阿列克,為了混入東德,為了贏得敵方的信任,身為間諜的他開始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點,而為了這個身份所付出的代價最終讓他再也無法脫身,只能慢慢被這架冷酷無情的機制體系所吞噬。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2011)雖然沒有聚焦在柏林,但是故事蔓延到冷戰期間整個英國的情報機構「圓場」和蘇聯的情報機構「中心」之間的纏鬥。加裡·奧德曼飾演的史邁利是個被踢出機構的局外人,組織將他召回,調查「圓場」高層中藏著的內鬼。影片啟用了大半個英國影視圈的實力派男星如科林·費爾斯、約翰·赫特、湯姆·哈迪、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如果說《柏林諜影》更關注人物內心的道德審判和天人交戰,那麼《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則剝繭抽絲、層層環扣地展現了英國情報機構內部的複雜與齷齪。影片整體肅殺沉靜的格調之中,不斷穿插著聖誕晚宴的場景,泛黃的色調和輕柔的聖誕旋律平添一抹憂傷之意,仿佛暗示著人們更懷念的是那個真正在戰場上殺敵、為祖國帶來榮光的歲月,而不是這場一切都在暗流中湧動、見不得光的鈎心鬥角才是主角的冷戰。

約翰·勒卡雷最近一次走入人們視野,便是韓國導演樸贊鬱執導的英劇《女鼓手》(2018)。用高飽和度的明豔色彩和上世紀70年代誇張的美學風格,演繹了一個《色·戒》式的間諜色誘故事。將視角轉向女性之後,《女鼓手》中的緊張感和懸疑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兩性之間的互動與張力,然而女主人公查莉(弗洛倫斯·皮尤飾)需要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個國家民族之間抉擇的內心衝突,則依舊呈現了勒卡雷一以貫之的「站隊」主題。這場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已經不局限於一座城市,這道在人們心中築起的高牆,用意識形態將這個世界硬生生地切成兩半。

勒卡雷小說改編的其他影視作品,如《巴拿馬裁縫》(2001)、《不朽的園丁》(2005)、《夜班經理》(2016)和《我們這種叛徒》(2016)等,都是在異國他鄉、充滿對立衝突的高壓環境中,表現人的變化和選擇。個體在體制機器面前被裹挾、被擠壓、被異化的無力感在這些作品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同時,在勒卡雷最富有自傳性的作品《完美的間諜》中,我們也會對這位作家的精神世界洞悉一二:在詐騙高手的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對人的虛偽和欺騙之術瞭然於胸;而母親的出走與缺席,也讓他對俗世的溫暖和幸福保持著冷眼旁觀的警惕。他希望作為個體的人能夠在政治與人性的錯綜複雜之間保持自我,但是這份堅守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走向毀滅這一個結局。

在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的真實工作經歷,不僅讓勒卡雷對間諜生活的描寫充滿細節質感,同時也讓他看到了柏林圍牆下多冤魂,鐵幕兩側都不乏骯髒的勾當。因此,他一直是一個公開支持歐洲一體化的作者,對英國的「脫歐」行為大加指責。他批評英國當政的政治家們「利用懷舊情緒挑撥人民心中的怒火」,殊不知昔日的榮光已是泡影,人們齊心協力拆掉的高牆難道時至今日要被重新築起嗎?勒卡雷作品中個體的悲劇性誠然來源於強行劃分的意識形態陣營是不符合人性中同情與包容的那一面的。讓冷戰之下的故事成為歷史而不是預言,讓20世紀的瘋狂與絕望不再重演,讓意識形態的對立不再被利用而成為束縛個體的枷鎖,或許是約翰·勒卡雷留給人們最寶貴的遺產。

相關焦點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女鼓手》◎李思雪12月14日,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然而提到約翰·勒·卡雷,人們似乎無法立即聯想到某個角色或某張面孔,但大多會想到一座城市和一個年代,那就是柏林與冷戰。即便是同一個柏林,同一場冷戰,不同導演卻賦予了其迥然相異的影像特質。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 代表作《柏林諜影》
    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 代表作《柏林諜影》 時間:2020.12.1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分享到:
  • 那個「間諜」去世了,英國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周六在英國康沃爾去世,終年89歲。他創作的以冷戰為背景的驚悚小說細緻入微、情節錯綜複雜,將間諜小說提升到了高雅藝術的高度。他筆下的間諜無論是來自西方還是蘇聯,都不過是充斥著奸詐、背叛和個人悲劇的腐朽系統下的一些道德立場可疑的齒輪。他的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周日表示,勒卡雷死於肺炎。
  • 逝去的約翰·勒卡雷,標籤「間諜小說家」遮蔽了他多少經典性
    喬治·史邁利是個獨一無二的間諜形象,他不是跑遍全世界、擁有各種奇異武器、豔遇不斷的007,屬於他的世界很是晦暗——處於灰色地帶,充滿困惑和懷疑,對時代、對組織,甚至對自己。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是某種間諜,而我卻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 英國國寶級作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他書寫了永恆人性的間諜傳奇
    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生於英國,曾就讀於伯爾尼大學和牛津大學,在伊頓公學教授過兩年法文與德文。18歲時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年任職於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同時開始寫作。
  • 約翰·勒卡雷逝世丨那個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家走了
    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威爾,1931年出生,從身為間諜到書寫間諜題材的小說,勒卡雷在其近六十載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包括《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夜班經理》在內的25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與一部精彩紛呈的回憶錄《鴿子隧道》。他筆下的「圓場」間諜喬治·史邁利一反間諜光鮮形象,備受世界讀者的喜愛。
  • 《柏林諜影》 作者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
    《柏林諜影》 作者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 澎湃訊 2020-12-14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 約翰·勒卡雷:不止是間諜小說的第一人而已
    BBC 報導,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le Carré)於當地時間 12 日晚因病逝世,享年 89 歲。代表作有《柏林諜影》 《頭號要犯》《冷戰諜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等。這位以間諜類型小說成名的作家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曾經擔任軍情六處的情報官員,是「詹姆斯·邦德」的同事,後來憑藉《柏林諜影》一書,勒卡雷成功開創了有別於伊恩·弗萊明創作的 007 系列。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沒有美女,也沒有槍聲
    國內很多人接觸勒卡雷的作品,最初都應該是《鍋匠,裁縫,士兵,間諜》。這部作品不但讓讀者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間諜,還對不少投身寫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勒卡雷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到近年來的諜戰劇,在《潛伏》《黎明之前》《懸崖》等劇集中都能明顯看到它們的影子。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威爾,其父沉迷女色,行騙多年,令其童年充滿謊言與孤獨。
  • 著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死因曝光
    12月14日,據外媒報導,英國著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於當地時間周六下午因肺炎去世,享年89歲,約翰·勒卡雷的經理人證實了這一消息,表示死因與新冠無關。約翰·勒卡雷的《柏林諜影》 、《頭號要犯》、《冷戰諜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等經典作品曾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讓他成為全球20世紀最著名的間諜小說家。
  • 20世紀最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 享年89歲
    據國外媒體消息英國文學巨匠&20世紀最著名的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  其代表作有《柏林諜影》、 《頭號要犯》、《冷戰諜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等,他已出版的21部作品中有11部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
  • 文學 | 約翰·勒卡雷——站在諜戰小說巔峰的人
    據外媒12月14日消息,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文學經紀人約翰尼·蓋勒(Jonny Geller)表示,勒卡雷於當地時間周六晚因肺炎去世,享年89歲。蓋勒將勒卡雷形容為「無可爭議的英國文學巨人」,稱其「定義了冷戰時代,無畏地對權力說出了真相」。
  • 再見,約翰·勒卡雷;再見,我們時代偉大的記錄者
    正如他在《柏林諜影》五十周年紀念版的後記中寫道的那樣:「三十歲時,我在極度隱秘的狀態下寫出了《柏林諜影》,我當時身處於一種強烈的個人重壓之下,沒有人可以分擔我的苦痛。自我的小說出版之日起,我就意識到,現在和將來我都將被打上由間諜變為作家的烙印,而不是像其他同類作家一樣,在秘密世界裡幹過一段日子,再把它寫出來。
  • 抓間諜:風光無限的間諜只存在於電影中,且看英倫特工養成記
    由凱恩飾演的哈裡·帕爾默為主角的諜戰片後來陸續拍了四部,分別是《柏林葬禮》(1966)、《億萬頭腦》(1967)、《北京特快》(1995)和《特工風雲》(1996),而凱恩本人還出演過不少經典諜戰片,如《第四條款》(1987)等。如果說哈裡·帕爾默能讓你基本理解間諜的日常生活,那麼要想讀懂間諜的內心世界,則必須好好看一遍《柏林諜影》(1965)。
  • 《柏林諜影》的作者真的是資深特工嗎?
    勒卡雷的大部分作品,比如《柏林諜影》都以美蘇冷戰為背景,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間諜們似乎失去了存在感。但隨著這些年美俄之間進入所謂的2.0版冷戰,勒卡雷筆下的間諜們也許可以重操舊業了,連熱門劇集《國土安全》的最新一季也把諜戰主戰場放在了柏林。讓我們再次回到柏林,重新閱讀《柏林諜影》。
  • 電影《柏林諜影》原作者去世,曾是間諜的他專寫間諜故事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2020年臨近結束,「世界名人死亡名單」上的名字仍在增加。英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據BBC報導稱,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因患肺炎,於12日晚間逝世,享年89歲。
  •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原著作者、著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
    首席記者 張磊世界著名的英國間諜小說作家大衛·康威爾(其創作筆名為約翰·勒卡雷)上周六去世,享年89歲。約翰·勒卡雷和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演員合影「間諜生涯與小說寫作其實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兩者都要隨時準備好去窺視人類的罪過,以及通往背叛的種種途徑。」這句話出自英國國寶級作家、以《鍋匠,裁縫,士兵,間諜》譽滿全球的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的唯一回憶錄《鴿子隧道》。
  • 間諜題材走向末路?需要創新和突破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他那優雅而又錯綜複雜的描述定義了冷戰時期的間諜片,為曾被評論界忽視的類型重新帶來聲譽。」對剛剛去世的英國間諜文學大師約翰·勒卡雷,美聯社給予極高評價。雖然勒卡雷那一代創作者正在遠去,但間諜片這種古老的電影類型依然活躍在銀幕上,並在好萊塢更熱衷科幻化、動作化以及全球反恐的大旗下,繼續吸引著觀眾。
  • 為寫小說,這位作家辭掉了軍情六處的間諜工作
    他的寫作風格細膩入微,情節錯綜複雜,他擅長將冷戰時期西方以及蘇聯兩大對立陣營中的間諜活動描寫為在充斥著變節、背叛和個人悲劇的腐爛體系中模糊了道德邊界的一環,從而使間諜小說提升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史蒂芬·金稱他為「文學巨匠和人道主義精神者」;歷史小說作家羅伯特·哈裡斯(Robert Harris)說,記載冷戰時期間諜世界的勒卡雷是「戰後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