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宜黃縣城沿宜河而上約14公裡處,有一方青山疊翠、碧水縈繞、修算成林、清荷飄香的古鎮,這就是曾以夏布揚名天下的棠陰鎮。棠陰是一座依靠夏布業而繁榮起來的市鎮。古鎮東倚卓望高峰,南屏桃華名山,宜河碧波熒熒,清澈如練,蜿蜒貫通南北。這一方水土,為夏布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棠陰鎮志》記載,明中葉後,棠陰已是園園些麻、戶戶機聲。由於水質好,從宜河漂洗出來的夏布,色澤光亮、潔白柔軟。外地夏布也常送到棠陰,漂洗、染色、印花,再運往國內外市場銷售。於是,古鎮有了「藥不到樟樹不全,夏布不到棠陰不白」的口碑。每年端午節後,宜河兩岸沙石灘上,鋪滿了漂洗晾曬的夏布,從渣堡一直鋪到索湖,全長16華裡,綿延連展,蔚為壯觀。
明清兩代五百多年,是柴陰夏布的昌盛期。那時柴陰是五裡長街,商號林立;十裡河埠,商船雲集;往來商賈,絡繹不絕。有時夏布供不應求,只好排號進貨。為了便於營銷,山西、山東的商人還在柴陰建立了會館。柴陰也有大批商人,遠赴南昌、武漢、上海、天津、高麗和東南亞各國。清以後,柴陰已經成為名聞遐邇的大鎮,道光《宜黃縣誌》中「柴陰為大市鎮,街衢通達,商賈輻婪」,生動地反映出古鎮昔日的繁盛。
明清時期,柴陰古鎮形成了大規模的建築群,僅吳氏祠堂便達百餘棟,羅氏祠堂40餘棟。明萬曆符氏《肇基形勝說》描述這座「鉅邑」:間閻垣庫,雞犬相聞;閥閱廟祀,棋羅星布。至今柴陰鎮依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古街、古巷、古祠、古廟、古宅、古塔、古橋、古牌坊,凝重厚實,風韻猶存。下街村的承恩坊,建於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是柴陰鎮歷史最長、形體較完整的建築。據《宜黃縣誌》記載,承恩坊,是宜黃知縣譚政為吳餘慶奉敕祭祖而建。吳餘慶,字彥積,號斯白,曾任右春坊右中允,升右通政,屢兼知製造。他能詩文,善書法,應制賦詩,每蒙獎諭,書法楷如美女簪花,草如瑞雲飛空。為了宣揚皇恩浩蕩,承恩坊建造崢嶸顯赫,坊頂分三層,高達8.35米,寬5.1米。三層頂脊為鯉魚跳龍門造型,脊下延伸出飛簷翹角,簷牙高啄。
各層有星鬥、朝笏、葵花等圖飾,門楣鏤刻「中憲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吳餘慶」13個楷體大字。吳餘慶是古鎮上走出的朝廷高官,據說當年祭祖時帶有永樂皇帝的恩誥,這是全鎮、全縣的榮耀。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後人又在北面村口建起一座高36米、直徑8米的迎恩塔。塔為磚石結構,通體粉紅色。底層東、北向兩條磚梯按順時針雙螺旋通上塔頂。兩人同時登梯,每層可相見而不相遇,亦可通過外窗口俯瞰柴陰全貌。層層如此,別具匠心。380年過去,迎恩塔雄踞宜河畔的龜山,六面臨風,巍然壯觀。
村裡的民宅以吳、羅、符三姓居多,當地有「羅三千,符八百,吳家老館無價尺(無法計算)」的說法。進入中街,引人注目的是一幢造型獨特、氣勢非凡的吳氏八府君宗祠。古祠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由風門廳、中廳、兩旁側室以及兩進院落串連組合而成,佔地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祠內28根立柱,代表當時28支房系。中堂正上方有「延陵世家」牌匾,大梁雕有「雀、鹿、蜂、猴」圖案,隱喻「爵、祿、封、侯」之意,各處置石雕小品及碑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