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大眾收藏的黃金時代來臨

2021-02-13 陶然閣古董

導讀

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 為一條重要的標準。

回顧身邊的收藏現狀,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 文化,注重曾經燦爛的文明。衣食無憂的人們紛紛轉而關注精神需求,新的一輪「收藏熱」已然形成。

不要幻想靠收藏「一夜暴富

觀復博物館館長、收藏泰鬥馬未都現身成都,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一場關於「盛世收藏」的藝術鑑賞論壇。

馬未都從收藏及文化的角度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 「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認為這幾次大的「盛世」最大特點就是物質富足,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上升。

在論壇上,馬未都對與會投資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為一條重要的標準。在論壇期間,成都華潤集中推出了七大優質大宗資產,引來現場投資人關注。

「周末清晨,古玩市場人頭攢動,大家都在埋頭淘寶貝,這就是中國現在的一個收藏現象。」回顧身邊的收藏現狀,馬未都認為,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注重曾經燦爛的文明。衣食無憂的人們紛紛轉而關注精神需求,新的一輪「收藏熱」已然形成。

 

按馬未都統計,我國歷史上經歷了五次「收藏熱」:

▶第一次是北宋時期

▶第二次是晚明時期

▶第三次是康乾盛世

▶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

▶「第五次就是今天,每一個普通收藏者都可以感受到收藏帶來的愉悅。」

收藏熱的形成有哪些特徵呢?

馬未都分析,首先是官方的提倡和默許,其次是關於文物的出版物集中出現,第三是摹古之風盛行,最後是文物收集市場的繁榮,「粗略估計,目前中國有超過七千萬收藏愛好者。」

 

從為收藏做準備的角度來講,馬未都認為藏友們應「理論先行」,修煉自己的歷史、文化內功,並且「廣交好的藏友」,利用展覽、拍賣的機會多去接觸實物、仔細觀察。

除了對中國古文物的收藏,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將觸角伸向海外市場。

當地時間11月4日晚,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舉行。備受矚目的梵谷靜物油畫《雛菊和罌粟花》以6176.5萬美元(相當於3.77億人民幣)成交。該作品的買家正是華誼兄弟老總王中軍。

提到此事,馬未都透露:「我給中軍發了簡訊,恭喜他。我們這個時代有放開眼界的能力,過去你想買梵谷,不是門兒都沒有嗎?今天有這個能力,從我這個角度看,花這樣大的一個價錢去買梵谷,是好事。」

 

靠譜的廣告:

點擊右上角按鈕,即可「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標題下面的「陶然閣古董」,即可關注;

更多詳情請搜索微信號:13269861314

古玩撿漏網址:http://www.pecoo.com/login.html?type=register&regCode=P9Q2BJ

拍庫網是國內最大的全球跨境拍賣平臺:

優勢1.目前合作國外拍賣行兩百多家,十幾萬的貨每日更新,只要眼力到位,撿漏隨意,平臺只收取拍品的百分之十。

優勢2.採用人工智慧競價,您只要出一個心裡承受的最高價位,如果拍成,成交價低於或等於出價,方便快捷,可控制成本,減少客戶的風險。

優勢3.自有物流體系,清關有渠道,拍品上保險,讓您不用擔心拍品受損問題。

掃二維註冊,專屬服務!全球拍品等你撿漏!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書畫收藏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馬未都:「收藏什麼時候都不晚,就跟結婚一樣,不能說好姑娘被娶走了,就不結婚了。」「別老想著撞著一個好東西發一筆財。馬未都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為一條重要的標準。「我們歷史上有多次盛世,都會創造出燦爛的文化。」馬未都講座開始,談起了文化與收藏的關係。他說,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文字,可能是經過篩選的,總有缺憾之處,而保留的文物卻可以反映當時的文化狀態。
  • 馬未都的人生,就成在這倆字上
    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 馬未都,成龍因收藏而結識
    明星和收藏,似乎是兩個不沾邊的話題,但實際上,大多數明星對收藏可是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作為收藏界內數一數二的「大佬」,馬未都跟成龍算是老相識了,兩人結緣與一場拍賣會。 馬未都在節目中分享了曾經與成龍的一次飯局,馬未都說到:成龍找我吃飯,親自在門口迎接,30人沒動筷就等我一個。
  • 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他身上有很多標籤:收藏家,文人,商人,媒體人,博物館人等等, 年輕的時候馬未都是一個編輯,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業餘愛好就是去玩收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資能勉勉強強養活一家人就很不容易了,他卻拿著錢去玩一些別人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東西。
  • 馬未都收藏傳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80年代初開始收藏的馬未都們其實是享用了過去長期文化破壞的惡果,他們在10年內以抄底的低價買進,得以成就批量收藏。 他們的輝煌成功彰顯了一種價值的回歸,但對比相對命運坎坷的前一代,這種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許又顯得那樣不公正。 但歷史總歸是歷史,文物無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釋,而是昭示。
  • 出書、鑑寶、收藏,小學文化的馬未都,實力證明書中自有黃金屋
    對此,馬未都的解釋是「這一切都是讀書帶來的」。無書可讀的時代馬未都出生於1955年的北京大院裡,因為10年動亂,他沒上過大學,也沒上過中學,讀完四年小學,便退學了。馬未都的第一次身份轉換,正是讀書帶給他的結果,編輯這個身份使他的職業生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正是有了這樣的起點,人脈和資源都隨之而來了。讀書讓他更懂得收藏很多人都知道,馬未都是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主,他為人最知名的標籤就是「大收藏家」。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馬未都給喜歡玩收藏的人一個建議,句句都是經驗之談,讓人很受益
    收藏真的是一門藝術,收藏不是說拿著一個東西,一直收藏著,不是這麼簡單,收藏是需要一定知識和閱歷的,為何要收藏它?它的價值在哪?真正的收藏家,不會平白無故去收藏一個東西,畢竟家裡能擺放的地方本身就不多。不能路邊對比撿個石頭也當寶收藏,那真的是無知。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馬未都給喜歡玩收藏的人一個建議,句句都是經驗之談,讓人很受益!
  • 馬未都|如果有一種產業是朝陽,那一定是收藏
    根據《收藏》著名權威的雜誌統計,中國現有的各種收藏協會,還有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種專類主題和系列收藏都多達500多項,收藏者不計其數,這個龐大的市場令人熱血,僅僅北京一年收藏的交易額就有11億元人民幣。2002年10月28日頒布的《文物保護法》允許文物收藏單位外的公民,法人還有其他組織都可以進行流通,所以民間收藏更加火熱起來。
  • 「撿漏王」馬未都,網傳身家過百億,馬未都: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要是問收藏圈粉絲最多的人是誰,那肯定是誰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要是換個問法,問誰在收藏圈一定有許多的粉絲,那麼在一溜答案裡一定有馬未都的名字。作為當之無愧的「撿漏王」馬未都,撿漏過無數好東西,國內的第一個私人博物館還是他建立的。因為撿漏過多,網傳他身價過百億,這是真的嗎?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圖書版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出版《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茶當酒集》等著作。1997年,創立觀復博物館,其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開設地方館。2008年,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授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2010年,廣西衛視打造全新節目《收藏馬未都》。
  • 馬未都珍藏文物被人打碎,當場說了5字暴露出人品,現場鴉雀無聲
    他還受邀擔任過《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除此之外,馬未都還是一個古董愛好者,他憑著多年收藏古董的經驗,編寫出了《馬未都說收藏》一書,此書一共有五本,分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雜項篇。
  • 李嘉誠找馬未都買古董,打了六折還是覺得貴,究竟是什麼?
    而機會來臨的時候不敢去把握,怕花錢,雖然幾年後也能存夠幾萬塊錢,但依舊連個房子首付都付不起。而對於富人來說,他們的思維更傾向於得到結果,花錢去提升自己,從而換取更多賺錢的機會,例如,他們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到處飛,花錢去向有能力的人學習,或者花錢去投資一切他們認為會升值的東西。
  • 馬未都:現今收藏行情走勢,未來幾年肯定還會大漲!
    現今收藏行情走勢,馬未都為你分析問:你是過來人,能不能給新人道的人指條收藏捷徑?馬:我說四項基本原則吧。1、眼力。收藏不必這山望著那山高,你看準目標就應該照直走下去,日積月累,眼力和收藏並駕齊驅,成為收藏家是早晚的事。跟打麻將一樣,梃上大牌就不必亂換張兒,早晚你和。4、去粗取精。收藏總有這麼個過程。
  • 馬未都六十獻禮《都嘟》文化脫口秀 廣西衛視2015執著於精緻
    秉承「美麗天下」理念的廣西衛視,2015年伊始,將「美麗」深化至內涵,推崇「文化最美麗」,以馬未都主持的《都嘟》為代表,秀出了不一樣的文化脫口秀、器物脫手秀。不僅如此,廣西衛視2015執著於精緻,老牌節目《第一書記》、《大地飛歌》、《收藏馬未都》升級改版,《艾問》系列節目全新亮相。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
    《國寶100》(長江文藝出版社)中,馬未都從全世界的博物館中遴選出100件中國文物,詳細講述。本套書共包括4本,每本講25件文物,分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身首異處近百年,商代「方罍之王」經歷了怎樣的聚散傳奇?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後輾轉多地一直貼身帶著的寶貝是什麼?
  • 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在展開一系列問題之前,很有必要說一下於丹為何會被人質疑。關于于丹的種種傳說,講的是神乎其神,大多都是指向於丹「北大被轟下臺事件」,甚至於還影射於丹「耍大牌」……不一而足,也不堪入耳,多為人云亦云之說。筆者認為對事不對人,不能隨便的評價一個人。就事論事的講,大部分人對於丹的不滿,都是表現在兩方面:學術不端、心靈雞湯。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馬未都現在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可是馬未都從小的志向並不是搞收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八十年代初,已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小說(今夜月兒圓),屬於是一個文藝小青年。後來被調到青年文學雜誌社當編輯,包括後來參與電視劇(編劇部的故事)策劃。
  • 馬未都:如何從「破爛王」做到大收藏家 傳身價數十億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在收藏界提起馬未都,圈內人都尊其為大家。據馬未都說,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地攤上「撿」來的。馬未都經常出入如玉淵潭東門、北海北門、朝陽門等自發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場。
  • 圓桌派嘉賓馬未都,展示皇帝賞賜的「金瓜子」,外觀真假難辨
    因為代代相傳,雖然前人不會拿金瓜子去換錢,但是不代表後人也不會,很多金瓜子到了現代人的手中就變成了收藏品,比如馬未都手裡就有金瓜子。說實話馬未都手裡有金瓜子這一點兒都不奇怪,畢竟馬未都的收藏可以說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的,他收藏的藏品覆蓋面是非常廣的,比如他一介書生卻收藏了為數不少的冷兵器,甚至連江湖上失傳已久的獨門暗器"袖箭"他都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