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譯言 譯言
譯言·譯眼看世界
近日,一篇關於「廢物式養老」的文章走紅網絡,將向來備受關注的養老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寫道,「『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何以至此?文章指出,原因在於孝敬老人的「矯枉過正」。固然,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孝敬老人無可非議。可一旦矯枉過正,一概將老人當成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廢物」,所謂的孝敬便會成為對老年人的綁架。
「廢物式養老」是指將老年人視作思維行動力低下的特殊群體而對其進行特殊照顧的現象。此種養老模式固然有孝敬老人的傳統基礎,卻也離不開當下社會對老年人的固有偏見:我們將年齡增長與一系列不良特徵劃上等號,包括依賴性、健忘、脾氣暴躁、混亂、脫離社會、生產力低下等等。正是這諸多偏見,讓我們傾向於用一種消極的眼光特殊看待老年人,忽略了他們與其他群體同等的心理需求。
01
「廢物式養老」:無意識的非人化
你在大多老年護理中心都能看到這些老年人:他們坐在光線柔和的休息室裡,旁邊是一臺開著卻沒人看的電視。有的睡著了,有的打了鎮靜劑,有的有認知障礙。看到他們這個樣子,很難想起來他們也曾如你一般朝氣蓬勃、獨當一面,更難想到他們的現在就是你的未來。
一位經驗豐富的養老院訪客說,「工作人員稱他們為Os和Qs。」Os是指那些總是張著嘴巴的老年人,Qs則指那些總是伸著舌頭的老人。
工作人員並無不敬之意,但把一個人貶低為一個英文字母至少說明,我們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經常發生無意識的非人化。
在把父母送入老年護理機構時,他們的孩子們內心雖有內疚、羞愧和絕望,卻往往有種難以言說的解脫感。我們感覺如釋重負,未來生活又有了盼頭。只顧安慰自己:在療養院,父母的安全和個人衛生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何樂而不為?卻幾乎不去想他們在療養院如何度日:孤獨、無聊、空虛,這些心理需求都與我們無關,我們只需負責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
這是一種典型的「廢物式養老」模式,嚴重忽略了老人與其他任何群體同等的心理需求。
02
年齡歧視
當我們自己都難以忍受孤獨、無聊的時候,為什麼默許老年人就能於此安享晚年?
一個根本原因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年齡歧視。它往往從我們使用的語言開始。作家阿什頓·阿普爾懷特認為,如果我們從口頭上降低對社會上老年成員的尊重,那麼在行動上,我們也可能會這樣做:在他們面前擺出一副自以為是、居高臨下的樣子,自認為老年人都脆弱不堪、難以自理,否定他們對生活的的適應力和自主性,進而使老年人喪失尊嚴,喪失對自我主體性的信心。
阿普爾懷特可以說是當今最著名的反年齡歧視活動家,著有《這把椅子好得很:反對年齡歧視的宣言》(This Chair 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一書。她還就這一主題發表過TED演講,目前觀看量已達130多萬次。
在她看來,即使是the elderly這個詞也是有問題的。她說,「the意味著一個同質化的群體,但事實卻遠非如此。我更喜歡『olders』和『youngers』這兩個詞,它們的價值是中性的,強調年齡是一個譜系。」
「我覺得我不能使用『the elderly』,因為這不是我的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我不喜歡它暗示年齡賦予價值或權威的方式。我們必須放棄的年輕與年長的二元對立觀點,這是對世界的一種錯誤認知。」
與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這些針對他人的偏見不同,年齡歧視較為獨特的,它針對的是我們未來的自己。
阿普爾懷特說,「沒有任何偏見是合理的,但對於年齡歧視,我們已經將其內化,成為了邊緣化自己的同謀。我們需要積極提高意識來糾正這種情況,就像婦女運動一樣。」
「當你認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一點,然後意識到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實現社會變革時,這就會使你激進起來。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家道格·麥克亞當稱之為認知解放。下一步是集體行動,它可以帶來切實的收穫。我經常聽到那些已經開始拒絕年齡羞恥感的人說,他們感覺比以前活得更輕鬆、更有力量了。」
03
年齡歧視之根源:對老齡化的恐懼
年齡歧視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難以根除,原因之一可能是它表達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恐懼。
消費主義促使我們所有人「對抗」老齡化,仿佛這是一場我們可以贏得的戰鬥,儘管我們心裡知道這是一個謊言。諸如「70歲是新的50歲」這樣的咒語強調必須儘可能長時間地保持活力和生命力,但卻沒有為那些患有退化性疾病、喪失認知能力或遭受孤獨的人提供任何替代方案。
我們進一步與老年人的需求脫節,將他們的後半生委託給報酬較低護工。當澳大利亞前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倡導那些受僱於老年護理機構的人應該渴望獲得更好的工作時,他是否在傳達公眾廣泛的呼聲?我們對老年人的偏見,是否造就了老年護理人員較低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對老年人有更高的敬意,我們會不會更努力地爭取他們及其看護者的權利?
當媒體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有關忽視老人的頭條新聞時,我們內心就會響起警鐘:輪到我們的時候會有什麼不同。
不過,阿普爾懷特並沒有對現狀感到無望。正如她所說,「年輕人在一個更混合的世界中成長,他們知道要將多樣性延續下去,這是一件好事。對他們來說,將年齡納入到追求全民社會公正的過程中,要求要小得多。而#MeToo運動也有幫助。它是普遍平等的催化劑。從這個意義上說,行動主義反哺了行動主義。」
「即使是好萊塢也在不斷進步,我們看到了更多積極的、正面的以及和性有關的老年人形象。」她承認,像《實習生》(The Intern)這樣的喜劇,直擊社會對老人的固有偏見。該電影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講述了一名鰥夫在70歲重返一家線上時尚公司工作的故事。
羅伯特·德尼羅在電影《實習生》中
飾演一位在70歲重新開始工作的鰥夫
阿爾普懷特認為,「工作場所是年齡歧視意識絕對上升的地方。雖然混齡工作隊伍在再培訓和資歷方面確實面臨挑戰,但所有研究都表明,混齡工作隊伍是最有效率的,尤其是在創意產業方面。」
04
重塑老年人的人性地位
英國作家安妮·卡普夫說,我們都需要改變對老齡化的思考方式。她在《如何老去》(How to Age)一書中清晰深刻地指出,大多數75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別人。而且直到最近,關於老齡化的許多研究都還是在養老院裡進行的,而那裡的老人身體和心靈往往缺乏刺激,因此研究結果會給人以扭曲現實的印象。
為了避免社會產生更多對老年人的無意識偏見,卡普夫認為現在是時候進行「重大姿態轉變」了。她說:「每次看到老年人,我們都要把他們想像成未來的自己,與其對他們的皺紋或弱點反感,不如為他們的韌性鼓掌。我們需要將老年人重新人性化。」
這也是仁愛協會(Benevolent Society)發起「每個年齡都很重要」(Every Age Counts)這項運動的目標。同阿普爾懷特一樣,仁愛協會也認為,將老齡人口問題「視為問題、負擔和代價」的語言和態度,是在強化和延續消極的定型觀念。
年齡歧視專員凱·帕特森說,這項運動為期10年,對於實現該行業深入變革的長期目標至關重要,年輕人的支持也同等重要。
「我們也需要徵召年輕人參加這場戰鬥……他們才是創造未來文化的人。」原文連結: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8/sep/14/the-ugly-truth-about-ageism-its-a-prejudice-targeting-our-future-selves
原文作者:Caroline Baum
譯者:Mia
版稅說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原標題:《廢物式養老: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