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有一句話出現過很多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衛小娘對明蘭說過,明蘭對顧廷燁說過,齊衡對嘉成縣主的母親說過,而顧廷燁的哥哥顧廷煜臨死前也說過。
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講的是戰國中後期的公元前265年,趙國的國君趙惠文王剛剛去世,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因為年紀小,由母親趙威后攝政,也就是趙太后了。正在政權交替的關鍵時候,秦國趁機大舉進攻趙國,迅速佔領了趙國3座城池,形勢危急。
趙國於是向齊國求援,齊國願意派兵救援,但要求趙威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作人質。趙太后疼愛小兒子,捨不得,堅決不同意,她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看到太后這樣,大臣們雖然都很著急,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時候,左師觸龍來見趙太后,太后氣勢洶洶地等著。但是觸龍見了趙太后之後,並沒有勸諫,而是先拉家常,消除太后的敵意,然後談到自己如何疼愛十五歲的兒子,又談到趙太后的女兒燕後,最後談到長安君。
他對太后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不是真的疼愛他。」
這麼一番話說下來,沒講什麼家國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從「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孩子」著眼,用款款的深情化解了趙太后的剛硬態度。最終,趙太后同意送愛子到齊國作人質,齊國出兵救援,解決了趙國的危機。
從對方最關注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是做思想工作的精髓呀!
註:觸龍這個人,《戰國策》的各種傳本均作「觸讋」,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雜誌二》曾據《史記·趙世家》等史料訂正為「觸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策》殘本記此事均作「觸龍」,另有人認為「觸龍」後還有「言」字。總之,有些地方用「觸讋」,有些地方用「觸龍」,實際上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