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浙江衛視播放的一部職場勵志成長的電視劇《平凡的榮耀》,讓很多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剛剛踏入職場的樣子,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不會,慢慢的一步步笨拙的成長,關於劇情或是其他的什麼都不再討論了,而主要想討論下關於賣點與自己的關係。
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是在第二集中吳恪之問孫弈秋,你的賣點是什麼?你的價值在哪裡?而第二次是在公司內部的培訓會上,要求所有的實習生說說自己的賣點在哪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有的是自己的學歷能力,有的是性格,有的是外貌,但是孫弈秋的回答很獨特。
他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一個人怎麼能去決定自己的賣點呢?能不能成為賣點,不是應該看別人需不需要嗎?那即便一個產品再怎麼優秀,一個人再怎麼努力,但如果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的話,那別人又憑什麼去購買它,所謂的賣點不就成了自說自話嗎?所以我覺得自己去決定賣點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雖然孫弈秋的回答很特別,但是這個回答本身,也只是回答了賣點這一個問題,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卻並沒有涉及到,那就是你的價值在哪裡?只有真的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知道自己的賣點是不是別人所需要的,或者別人需要的東西你能不能拿得出來。
在《認知紅利》這本書中,關於價值,作者給出了一個關係式,那就是需求決定你有沒有價值,但是場景決定了這是什麼需求,而最關鍵的是供給決定著價值的高低。這就像是我們通常說的"物以稀為貴",按照這個理解,當我們把有價值的東西變得稀少,而且恰好別人又很需要的時候,這個價值就很高了。
把這個放到職場或者生活中來,你會的東西別人也會,並且極容易被複製,那這個時候這個能力就是不值錢的,因為你的工作隨時都可能被換掉,我們都很容易聽到的一個故事,明明請個錢少的實習生就會做的事,肯定不會有老闆願意花更多的錢請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而想要提升自己的價值,根據上面的關係,就得一步步的提高你的能力稀缺性。
打造自己的能力稀缺性,這好像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其實用一個圖譜就能很好的解釋清楚,自己的能力就像是一個做事的覆蓋面積,每一種能力都代表了一個方向,這就是一個多維度的能力圖譜,當每一個能力的點都被串聯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一個多邊形,而這個多邊形就是你的能力範圍。(但是這有一個前提,你的能力必須是多維度的,而且能夠很好的運用這個多方面的能力共同的為一個目標努力。)
就像現在的自媒體從業人員,很多人都是單打獨鬥的,而從事自媒體,除了你需要有自己專業的某一種能力外,還需要自己會運營,會拍攝,會寫文案等等的技能,但是一般的自媒體人雖然或多或少的都會這些,卻並不能將它們運用的很好,還有一個原因是每一個能力都不夠,也就是說每一樣都會一點,卻沒有一樣在自己手上把它打磨得很精。如果是這樣的,那就還不如自己專心的鑽研一個技能,其他的不足讓其他人幫你填上。
孫弈秋的回答是一個人怎麼能去決定自己的賣點。但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都需要自己決定自己的賣點,而這個賣點是指更深層的含義,也就是自己的價值,如果你連自己的價值都不能決定,怎麼指望別人在你身上看到他需要的東西。
在《認知紅利》中,在第二章重新理解自己這一章中,首先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到底是誰?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並不容易,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答案,但是如果換一個理解,從你的職業,家庭或是和別人來說,那就很簡單了,我們都是生活中的一個角色,當你能夠很清楚的理解到自己的角色時,無論是職業角色,還是家庭角色,或是社會角色,那你就能更容易的理解自己。
用作者的話說:對自己的每一個角色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去角色化。但是我不認為這是讓我們拋掉自己身上的角色,反而正是在這個社會規則下,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你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