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自
巴頓大軍飲恨梅斯
——記1944梅斯戰役
原作者 鴻漸
凡論及諾曼第登陸之後的西歐戰事,通常呈現出一派盟軍勢如破竹高歌猛進的畫面。而美軍由巴頓將軍指揮的第3集團軍更是所向披靡、戰功卓著。這些當然大體也都是事實,不過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就在1944年的9月至11月間,巴頓的部隊曾在法德邊境一個名叫梅斯的地方,遇到過大麻煩。
巴頓大軍的新目標
傳奇將軍巴頓的大軍在法國大地姿意推進著。距離諾曼第登陸發生兩個月後,他的部隊已經越過了萊茵河,並於8月31日進至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第二天,這支美軍又在科梅斯和凡爾登兩地建立了越過默茲河的橋頭堡,準備進一步殺向東面的德法邊境線。
當然,美軍也有自己的麻煩,他們一直奮勇追擊敗退中的敵人,導致自己的補給線已經拉得過長。那時,盟軍的補給物資還是先得運到諾曼第卸貨,然後由卡車長途運送到不斷延展的前線去。因為供應不上的原因,巴頓的第3集團軍不得不在原地停留了好幾天,直到通過空運的方式將燃料送到蘭斯附近的機場後,才得以恢復前進。
巴頓當然知道這幾天停頓等於給了德軍幾天寶貴的喘息時間,他們有機會進一步加強戰備。不過在這位鐵血將軍看來,當面德軍已不可能在法國境內再組織什麼有效抵抗了,他們一定會退入到德國的那條「齊格菲防線」中去。
當然,有人提醒他在齊格菲防線之前還有一處梅斯要塞,巴頓對此不以為然,他知道當地都是一些老舊的防禦工事,估計已經派不上什麼用場了吧!
真正令他心煩的還是後勤保障問題。由於蒙哥馬利主導的「市場花園」空降戰役即將打響,盟軍把大部分的補給都優先供應給了那個方向,而供應不足的巴頓則受命要「暫停攻勢」。巴頓當然不打算這樣做,他集中起手頭的物資,下令手下的第20軍軍長沃克少將「推進得儘可能遠」,最好是在摩澤爾河對岸打出一個橋頭堡。
而要做到這一點,美國人就得先拿下梅斯。
要塞化的邊城
梅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因為控制著摩澤爾河上的重要渡口而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通過普法戰爭佔據此地後,德國人就開始在城西的高地上構築一系列碉堡體系,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1914年一戰爆發。
城西高地是抵擋自西面來犯之敵的理想位置,這片高地從梅斯以西的小城格拉維羅特開始一路走高,到梅斯城西形成一處樹木茂盛的高地,德國人的主要工事也就建在那裡。而在高地的背面,地勢迅速走低直入摩澤爾河谷,那裡密布多處深溝構成對敵軍開進的天然障礙。
一戰結束後,法國人收復了梅斯失地,法國在1940年向納粹德國投降,於是此地又重新被德軍佔據。之後幾年,鑑於「西線無戰事」的德國人將梅斯防禦工事中的部分裝備和材料拆除,移去建設大西洋防線,而到了西線戰局吃緊之後,才又對其緊急補強。總體上看,德軍在梅斯城外的築壘防禦體系是由多個火力支撐點構成的,這些支撐點包括藏身於裝甲炮塔內的火炮、混凝土構築的兵營和倉庫、連接炮塔和兵營的交通壕與地道,以及地雷場與鐵絲網。
到巴頓的部隊逼近梅斯時,城西高地上一共分布著17處這樣的防禦支撐點。至於守軍,則是由數支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殘兵和若干缺乏經驗的補充單位構成的,梅斯城本身交由第462步兵師把守,而一些強悍的武裝黨衛隊部隊也投入到了城外的工事裡,比如經歷過好幾場硬仗的第17SS「格茨·馮·伯利欣根」裝甲擲彈兵師。
德軍死守梅斯
美軍在9月7日對梅斯以西的德軍陣地發起了第一次進攻,沃克投入了第5步兵師和第7裝甲師的部分兵力,而把第90步兵師做預備隊。
第5師的第2步兵團沿著指向梅斯的公路向前推進,他們很快就在地雷場、鐵絲網和火力點的阻擊下寸步難行,而這些還只是德軍防禦支撐點的外圍設施而已。
第7裝甲師派出一批坦克試圖從城西高地的南面攻擊前進,結果被猛烈的炮火打得同樣寸步難行。打向美國坦克的火力來自一處名叫德裡安的堡壘,這裡正是梅斯城外防禦體系的核心,是十餘處支撐點中配置最強的所在。不服輸的第7裝甲師又採取了幾次進攻,但全都被黨衛隊發起的猛烈的反擊打退,當然,德裡安堡的大炮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第2團也繼續著他們的猛攻,他們召喚來了自己的炮兵,深信這些大炮能夠敲掉德軍的掩體和工事。可是當這個團在9日發起衝鋒時,三個營的步兵全部都被藏在高地斜坡上的德軍火力點所痛擊。夜色降臨時,團長魯菲上校報告自己手下已經有14名軍官和332名士兵陣亡,他斷言用步兵去攻佔這些「古老的碉堡」是根本不可能的,並強烈要求派飛機來解決問題。
對進攻受挫感到吃驚的沃克軍長又投入了生力軍,他用第90師替下了第5師,但是這支部隊一直打到24日都很難獲得進展,沃克只得在那時暫時叫停了攻勢。
美軍的進攻稍歇之際,德軍陣營中則在對梅斯的地位進行重新評估。按照此前的預想,德軍將不在此地做過多糾纏,而是徑直退入德國境內,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似乎值得在這裡好好守上一守。梅斯所在的G集團軍群司令布拉斯科維茨上將據此向柏林發電,請求固守梅斯。這個建議直接送到了希特勒手裡,而這個獨裁者的反應是:死守梅斯,戰鬥到最後一人!
浴血德裡安堡
9月下旬,全線盟軍都飽受後勤乏力之苦,第3集團軍被「限制行動」,最多只能實施「最低限度的試探性進攻」。對此,巴頓將「試探性進攻」定義為攻下德裡安堡,確實,這個堡壘的火力籠罩著大部分戰場,是德軍工事群的重中之重。
這時美軍已有了一些準備。原來,一名掌握著梅斯要塞建設要目的法軍工兵軍官在南錫現身,他聲稱自己把相關圖紙藏在了裡昂。當這批圖紙被找出來並匆匆送到巴頓手中後,他就覺得拿下德裡安堡大有把握了。
巴頓決定改變戰法,投入營以下規模兵力實施定向突擊。9月27日晨,數架P-47低空飛掠德裡安堡,投下了1 000磅炸彈和燃燒彈,但幾乎沒有對堡內的德軍造成任何殺傷。之後,兩個美軍步兵連便在一隊坦克殲擊車的伴隨下投入進攻,德國人一直到距離足夠近時才開火,到傍晚時擊退了美軍。
下一場進攻在10月3日到來,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下,2個步兵連一度衝過了德裡安堡的外圍戰壕,可是正當攜帶著炸彈和火焰噴射器的工兵準備對堡壘內部實施爆破時,卻被德軍狙擊手挨個打倒。接下來便是一場拉鋸式混戰,一直打到5日拂曉都未分勝負。
就在這天上午,附近幾處堡壘突然開始向德裡安堡開炮,原來後者的守軍擔心難以為繼,而在無線電中大呼「向我開炮」!面對這種不顧敵我的拼命打法,巴頓告訴沃克,「必須拿下德裡安堡,哪怕是要動用這個軍的最後一個人也在所不惜。」
沃克下令第5師抽調老兵組成一支突擊隊,於7日晨發起殊死進攻。激戰4小時後,終於有一個排殺入了堡內的一條地道,他們發現終點的鐵門被反鎖上了,用爆破炸開後,發現裡面又是一堆廢鐵阻路。美國人直到中午才清出通道,他們認為地道將直通150毫米大炮的炮臺,結果卻發現這是一條早已廢棄的死路。
這樣,戰至10月9日上午,德裡安堡的爭奪仍然陷於膠著,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已令美國人吃足苦頭,付出了21名軍官和485名士兵傷亡的代價。午飯時,沃克召集他的軍官們開會,最後的結論是:強攻此地代價太大。12日夜裡,攻打德裡安堡的美軍部隊全部撤退——這是第3集團軍進入歐陸戰場以來的第一次失利。
迂迴包抄
10月剩下的時間歸於平靜,德軍抓緊時間加強部署,但是戰場形勢的變化對他們不利。戰線其它地段的德軍已紛紛後撤,使得梅斯成為一個孤懸在外的突出部。最後一趟運輸專列於10月底駛入梅斯,卸下了可供三到四周之用的彈藥和食物。守將海因裡希·基特爾中將——一名東線防禦戰的老手——決心帶著他的1.4萬名守軍固守到底。
美軍這邊則在醞釀著打法變化。在德裡安堡磕掉了牙齒之後,巴頓才正視到,從正面強攻梅斯要塞絕非上上之選,現在辦法唯有從其兩側包圍才有可能解決問題。繞行側翼,意味著部隊要走很長的冤枉路,而且得承受「攻不下德軍工事」的指責,不過所謂「繞」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繞行能夠減少傷亡,更能夠達成戰役目的,很快就會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妙招。
於是巴頓發布將令,以第95師一部佯攻要塞堡壘,另以第90師和第5師分別在工事群的北面和南面渡過摩澤爾河,然後在梅斯城東面會師從而將其截斷為孤城。新命令特別指出:「重點是奪取或摧毀梅斯,而不是攻取梅斯西面的堡壘體系。」美國人終於吃一塹長一智,不再糾纏於炮臺和碉堡的得失,而是要通過側翼大包抄來奪取城市本身。致於那些致命的堡壘,在梅斯陷落後也就失去了依託,就留待下一步再收拾吧。
這次美軍投入了30個步兵營、500輛坦克和700門大炮。戰鬥在11月9日開打,此後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路順風。第90師在13日鞏固了摩澤爾橋頭堡,第5師在14日開始向縱深推進,而與堡壘群對峙的第95師也獲準以一部兵力從要塞南翼推進。
為了不使當面的德軍察覺自己的動向,第95師師長特瓦德爾少將把師裡的廚師、駕駛員和文員等全部留在原陣地上,自己則悄悄率領主力繞道而行。不久後,他的第379、378、377團便依次渡過了摩澤爾河,到18日夜裡與第90師會合,從而完成了對梅斯城的鎖閉。
這樣一來,守城德軍已無退路而走,美軍從19日清晨開始攻打梅斯城本身。由於大部分居民都未遷走,美軍無法使用飛機和大炮,只能依靠步兵們的強攻。到這天中午,第377團率先突入城區,此後的巷戰持續了兩天,德軍的抵抗基本被肅清。德國人最後據守的是穆德拉兵營,美國人調來了坦克,把那裡炸為平地。戰鬥將盡時,美軍在一處由菸草工廠改成的戰地醫院裡發現了基特爾中將,他負了傷,拒絕向部屬發出投降命令。他對美國人說,「這座城是被你們攻下的,而不是被我放棄的。」
梅斯城區的戰鬥,到11月22日午後正式結束。接下來,一如巴頓所預料的那樣,城西的那些仍然在堅持的堡壘成了無本之木,由於補給斷絕,這些工事最遲到12月9日全部宣布投降。之後,美軍工兵對曾困擾他們許久的德裡安堡實施了爆破試驗,結果發現連2 000磅的炸彈都難奈它何。
梅斯之戰結束了,它只是1944年末西線戰局的一個小插曲,但卻有其獨特地位:此役是自諾曼第登陸以來未遇敵手並且被冠以名將光環的巴頓將軍的第一次真正挫折。在這個地方,1萬多德軍二線部隊就擋住了整整一個美軍集團軍,難怪有人評價說,如果所有地方的德國守軍都有這樣的表現,那麼西歐戰場的進程都有可能要被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