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染坊》從完稿到上映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並安排在了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播出。該劇播出後好評如潮,豐滿的人物形象、緊湊的劇情邏輯以及借用民族工商業牽引出的亂世家國情成了這部劇走紅的關鍵。而本劇的原作陳杰先生也一夜之間從「草根」作家變成了天才編劇。
2003年,魯商大戲《大染坊》在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播出。故事以山東周村的一家染坊為基點,將主人公陳壽亭(陳六子)等人在革命進程中的家國情懷,通過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體現了出來。
該劇一經播出便好評如潮,成為了全國人民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大染坊》的熱烈反響,也一舉將「商戰」類別的電視劇推向了影視主流。
17年後回首經典,當年的主演侯勇、孫儷等人均已功成名就,其餘的主創人員也各自有了新的發展,而唯獨遺忘了那位締造這部經典神劇的已故作家——陳杰。
也正如其言語間的戲謔與頑劣,陳杰的一生具備了所有偉大藝術家的特性,在充滿傳奇的同時,也在命運的大門前寫下了令人嘆惋的讚歌。
1956年,陳杰出生於濟南,在度過三年的小學時光後因家境貧困及「文革」動亂而就此輟學,這位未來的編劇從此脫離了求學生涯,並在16歲時成為了一名郵政局押運工。
押運工與搬運工並無太大區別,陳杰每天需要搬運數以噸計的郵件,但即便如此,愛好文藝的陳杰依舊保持著對讀書的熱情。
他在郵政局裡他結交了四五個有著共同興趣的好友,經其中一位好友引薦,陳杰結實了一位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任職的助教。通過他的幫助,陳杰閱讀了大量山大的書籍與雜誌。之後,他的另一位郵政局同事調離省圖書館,同時也為陳杰打開了文學殿堂之門,為他之後的創作靈感奠定了基礎。
通過這一時期的積累,陳杰彌補了他教育經歷不足的遺憾,憑藉著自身對文字與生俱來的拿捏與把控,陳杰在文學上的天賦愈發凸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刊登於《當代小說》雜誌上。之後又陸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描寫郵件押運員生活的中篇小說《旅途上》、《小站》等一系列作品。
也是在這個時期,陳杰在北京的一輛公交車上結識了錢鍾書,並為後期楊絳給《旱碼頭》題字埋下了伏筆。
但此時的陳杰卻並未趁熱打鐵,他短暫的放棄了文學創作,一股腦轉投商海之中,成為了一家廣告公司的CEO。
陳杰轉投商海之後,其實也並未與文字徹底分離。
他選擇進入廣告行業,把之前在文學上的思考轉變成了對文案創意上的思考。他先是創辦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而後又進入了一家大型4A公司任執行總監。
那段時期,他的眼界和格局變得更加寬廣,對於商業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認知。他非常樂於在酒局上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廣告創意和廣告作品,並對商界的趣事非常感興趣,他所聽到的和見到的都融進了他的骨子裡,成為了《大染坊》在構思之初的重要素材。
2002年7月,陳杰開始起筆一部關於自己爺爺陳立庭的書,他所創立的染坊是濟南第一染織廠的前身。
7月底,這部揮灑30多萬字的巨著在一個月內完稿,陳杰起名為《亂世奇商》,並拜託朋友將這部小說遞到著名編劇張宏森的辦公室。按陳杰的意思,這部著作一定會大火,所以要求張宏森在3個小時內閱讀完這本手稿,並當即給出「用」或者「不用」的答覆。
張宏森聽罷當即讓送稿人帶著這部本子「滾蛋」。但在之後的四天,本子又遞到了張宏森的辦公桌,審閱周期變成了一周。難得清閒的張宏森隨手一翻,立馬拍案叫絕,隨即聯繫陳杰買下本子。經過商討,《亂世奇商》更名《大染坊》,即刻投拍。
2003年,《大染坊》從完稿到上映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並安排在了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播出。該劇播出後好評如潮,豐滿的人物形象、緊湊的劇情邏輯以及借用民族工商業牽引出的亂世家國情成了這部劇走紅的關鍵。劇中的人物被廣泛討論,不少商業人士認為這是一部商人必看的電視劇。
至此,「商戰」題材的電視劇成了中國當時的主流電視劇,《大染坊》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商戰」劇的開山鼻祖。
毫無影視從業經歷的陳杰一夜之間從一位「草根」作家變成了國內的天才編劇,而名不見經傳的山東小城——周村也受到了全國的矚目。
2003年11月,受《大染坊》熱度的影響,陳杰、張宏森等一眾主創受邀來到山東周村,尋訪當年大染坊的故裡,這件事對當年的周村來說是一件名揚全國的事。
經過這一次尋訪,老城的文化底蘊讓陳杰等人受到了很大的薰陶,於是當即決定趁熱打鐵,再起草一部關於周村的商戰劇,定名《旱碼頭》。
《旱碼頭》對於陳杰來說其實是一件意外。因為早在《大染坊》播出之初,陳杰就已起草了一部關於濟南早年麵粉製造業的劇本《大磨坊》。為了配合《旱碼頭》的投拍,陳杰暫且擱筆了《大磨坊》的創作,還推掉了一個關於飛虎隊的電影劇本以及一個來自煙臺的影視合作。
2005年5月1日,陳杰正式起筆《旱碼頭》。同年8月份,長達33萬字的《旱碼頭》在50多天內一氣呵成。
在此之前,陳杰多次探訪周村古城,熟悉當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當地的發展歷史,在這8個月的時間裡,陳杰完成了從備稿到完稿的壯舉,他希望這部劇能夠儘快進入拍攝階段,所以不惜犧牲休息的時間,連夜趕寫劇本。
在創作過程中時,陳杰時常伴有持續的低燒、胃痛、咳嗽等症狀,他認為只是疲勞引起的感冒,所以並未在意這些。他曾對自己的朋友說,《大染坊》是無心插柳,而《旱碼頭》才是有心栽花,後者付出的心血是前者的十倍之多。
同年9月,已完成劇本的陳杰再也無法忍受身體的不適,於是他將劇本遞交給了山影的責編李九紅手裡,便驅車去了北京301醫院進行檢查,確診低燒的原因是賁門腫瘤所致的胃癌,更不幸的,是晚期。
確診之後,家人對他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2005年10月24日10點26分,陳杰給他的摯友發了一則簡訊:
「我恢復得很好!勿念,陳杰鞠躬!」
10月26日13點18分,再發一條:
「病理切片為線性腫瘤,尚未形成癌變。咱們還有相處的日子。」
但實情並非如此。
2006年7月,在《旱碼頭》開拍兩個月後,陳杰先生與世長辭。
在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死後,不要在電視劇裡我的名字上打黑框。」
《旱碼頭》是陳杰先生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他在小說後記中請求盜版商高抬貴手,放過《旱碼頭》。他說:「這有可能是我最後的著作,是我身後妻兒的衣食學費。於此我哀求盜版從業者放我一馬。陳杰在此謝過了!」
而這部在2005年就完成的電視劇,直到2010年才上映。
或許,在2006年7月的盛夏,伴隨著古城染坊中的靜謐,陳杰先生夢回4年前的夏日書桌旁,在那個燦爛的季節裡,寫下了那個來自周村古城中熱鬧紛綸的第一縷回聲。
致敬陳杰先生!
本文圖片及部分資料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