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盲目追求完美,會徹底迷失自我
最近辣目洋子火了。
這個被大家群嘲又醜又胖地網紅,憑藉綜藝《演員請就位2》中的表演,驚呆了眾人。
趙薇說:「老天爺在賞你飯吃。」
杜淳發文力挺:「辣目洋子就應該是S級(代表最高演技)。」
就連毒舌導演爾冬陞,也毫不吝嗇地給出了讚美:「我認為你是有機會當影后的。」
辣目洋子在網上火了之後,有網友質疑她這麼醜是怎麼火的。
她並沒有生氣,而是坦誠回覆:「因為努力。」
客觀地說,辣目洋子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
但她從內到外散發的自信,卻能讓人被她獨特的美所徵服。
正如她在高中筆記本上,赫然寫下的演員夢:
「如果想找個漂亮的女演員,一抓一大把,但想個醜的有特點有自信會搞笑的女人,就我一個。
我不美,但僅此一個,絕版了。」
她何嘗不知道自己並不好看,可是就連自己的照片被整容醫院拿去當反面教材,
她都只是笑一笑說:「大家適可而止。」
然而和辣目洋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活中因為外貌而陷入焦慮的女孩,越來越多。
紀錄片《和陌生人說話》中,主人公吳曉辰就是一位沉迷於整容而無法自拔的人。
「從14歲開始整容,花費400萬,我臉上就是一棟樓。」
整容之後整個人自信多了,生活和事業也變得順利了。
這讓從小就自卑的吳曉辰宛如新生,於是她開始對整容上癮,在追求更美的路上停不下來。
在臉上打過的針已經多得數不清了,但至今為止對自己的外表還是不甚滿意:
「我覺得人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現在看我自己,仍然滿是缺點。
過兩年,這副五官過時了,就換個嘴型,換個鼻子,繼續整下去。」
什麼,花了400萬,還是不滿意,甚至把整容當成了家常便飯?
這走火入魔的態度,簡直讓人三觀震碎,看來她已經完全把自己等同於幻想中的皮囊。
我覺得她需要找的大概不是整容醫生,而是心理醫生了。
02.過分追求完美,是一種病態心理
「追求完美」這個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和「追求卓越」、「精益求求」相提並論的讚美之詞。
但過分追求完美,執著於完美本身,就是完美主義,一種病態心理。
《病由心生》中說:完美主義者表面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
因為他們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關注缺點,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過分追求完美,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他們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總是在不斷努力追求完美的結果。
但其實他們並不享受其中的過程,相反常常是痛苦不堪。
你會不會納悶,為什麼追求極致會演變成一種折磨呢?往下看。
第一,完美主義是不斷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的過程,但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忽視自身的現狀。
如果短時間未達到期待的目標,往往就會盲目地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開始不停地自我懷疑。
而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消極的情緒上花的時間多了,必定無法沉下心專注做手頭的事情。
而且會產生虛無的無力感,開啟死循環般地「越著急越做不好」模式。
當多次努力仍無法達成目的後,就會心生絕望,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
心理學把這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鬱,即「做什麼事都無濟於事」的強烈挫敗感,而這正是抑鬱症的早期表現。
蔡依林就曾坦言被完美主義折磨多年。
當年她憑藉音樂大賽出道火了以後,一度被被圈內前輩列為「十大最爛歌手」之一。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倔強的蔡依林長期用近乎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
請奧運冠軍劉璇教體操,學習鞍馬、絲帶舞、鋼管舞……
所有的高難度,她都做到了,從柔韌性極差到被譽為「亞洲舞娘」。
但為了展現最完美的一面,她甚至出現過轉到頭暈摔地的情況。
那時事後她笑著說:「我刷牙時都把一隻腳掛在肩膀上練一字馬。」
但近幾年她察覺這種完美的追求是一種病態,忍不住自曝過去的她太壓抑,常常把自己逼到活得不像人:
「以前我總想著追求完美,但慢慢我才發現追求完美是狗屎!且完美是永遠追求不完的。」
第二,完美主義總是盯著缺憾的部分,忍受不了一點點的瑕疵,因而總是焦慮和不快樂。
就像開頭那位痴迷於外表的女孩吳曉辰,明明是已經算得上是個五官標緻的美女了。
但她依然不滿足,看自己哪兒哪兒都不滿意,早已迷失了自我。
追求完美和追求完美主義雖然只差兩個字,但卻是天差地別,前者是積極健康的心態,而後者是消極病態的心態。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專注地享受投入做某件事的過程。
如果不能,那麼就可以肯定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追求完美。
03.拖延症,是最難以察覺的完美主義
除此之外,完美主義在生活中,最難以察覺的一種表現其實是拖延症。
具體表現為:做某件事時,總是不願意開始,看起來他們總是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拒絕開始,不斷地向後拖延。
看起來和懶癌患者一模一樣,但其實兩者截然不同。
懶癌患者不想開始純粹就是懶,懶得開始和行動,然後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本質上是執行力弱;
但完美主義的拖延,卻是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害怕過程中任何一點瑕疵,或無法完成目標,本質上是不相信自己。
比如說同是開始減肥的兩個女孩,一個是懶癌患者,一個是完美主義。
她們剛下定決定減肥,行動了幾天。
這時領導剛好請客吃麻辣火鍋,不去就是不給領導面子。
她們倆可能會想:火鍋雖然容易胖,不過我一定可以靠意志力抵擋住誘惑,只吃點水果和青菜。
結果到了那裡,大家開開心心地點了很多菜和肉,吃了起來。
懶癌患者的女孩,聞著香味,看著其他人隨心所欲吃得那麼香。
於是也忍不住吃了起來,邊吃邊安慰自己: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不差這一頓。
就這樣,滿足地飽餐了一頓,心中毫無波瀾。
而減肥的事就拋之腦後,因為她的內心覺得減肥這件事,早一天晚一天並無影響。
而完美主義的那個女孩,半天不動筷子,實在是尷尬,於是為了合群,也跟著吃了起來。
但她想的卻是:這頓飯讓我的減肥計劃又泡湯了,好煩啊,我又得重新選一個開始的日期。
在矛盾和煩悶中,吃完了這頓飯,減肥的事也被再次推遲。
這頓飯根本不在她的完美減肥計劃之中,也就是說,減肥計劃有了瑕疵,所以她無法忍受,寧願重新開始。
如果單看表象,兩者是不是並無區別?
因此很多人,會把完美主義者的拖延等同於懶,其實是對他們深深的誤解。
04.如何擺脫完美主義
可能你會覺得奇怪,完美主義者既然內心如此煎熬,為什麼他們還對完美如此執著呢?
答案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甚至反而以追求完美為榮。
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是錯誤的,怎麼能有所改變?
那麼,該怎麼擺脫完美主義呢?
首先,要從意識到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完美,接納各種不完美。
所謂的完美,都是相對而言,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次,學會拆解目標,正視當下的情況,降低期待。
完美主義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制定了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一旦和目標差距較大,內心就開始自我懷疑。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先把目標和現狀的差距進行分析,然後把目標倒推拆解,
詳細分成各個小目標,再把小目標拆解成每天可做到的行動。
每當自己達成一個小目標時,給自己積極的肯定和獎勵,形成正向的反饋機制。
比如想減肥10斤,你就要分析自己現在胖是因為飲食不合理,還是運動量過少。
如果只是後者,那麼先給自己制定個每月減掉2斤的小目標。
那麼針對這個小目標,給自己規定下無氧和運動運動的時間是多少。
再細分下去,可以讓自己先騎動感單車20分鐘,然後再跑步20分鐘,再循序漸進
而不是一上來就規定自己一個月必須減掉5斤,每天跑步1個小時,伏地挺身20個。
再次,當過程中出現與預期相差較大的情況出現,分析整體趨勢。
只要看到整體趨勢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給自己積極的心裡暗示,而不是讓自己患得患失。
告訴自己:這時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和堅持,而不是自我否定,否則根本無法專注於當下,那才是真正的功虧一簣。
就像我們發燒了,不可能剛吃了兩頓藥就馬上能恢復到生龍活虎的狀態。
哪怕是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多多休息,飲食清淡,還會出現反覆的情況。
但即便出現這樣的情況,你也不會焦慮和恐懼,更不會懷疑醫生,中斷吃藥。
因為你知道這是身體內正邪兩方勢力的較量,再過幾天,汗發出來,自然就好了。
可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到了完美主義者那,就行不通了。
一旦出現反覆,他們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得了什麼大病,醫生故意不告訴我,然後不自覺腦補劇情。
總之,完美主義者如果能從主觀上察覺到自己的病態心理,
並不斷糾正思維和行動,就能逐漸擺脫無形的痛苦,回歸到正常的軌道。
你是完美主義還是追求完美呢?曾有過相關的困惑嗎?歡迎大家相互討論啊。
我是怡如晨曦,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歡迎和我一起討論人生的困惑啊